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203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 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来源

感受对象或部分

实例

物理

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无机环境(光、温度、湿度、磁力等)和生物(声、颜色、形状等)

动物的眼、耳、皮肤等器

官,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光敏色素等物质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

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生物的代谢活动

动物,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哺乳动物的气味等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

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

同种(种内互助)或异种(种间斗争)动物个体

鸟类等的报警行为、昆虫的舞蹈、鸟类的求偶行为

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它也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B.图中B代表的是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图中C代表的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E+F+G)/C×

00%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的太阳能,即图中A,A项正确;

分析题图,图中B为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项正确;

净光合作用也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项正确;

能量在第一、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两营养级的同化量的百分比,即(D+E+F+G)/A×

100%,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内容。

要注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有四个方面的去处:

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的能量。

而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5.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

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

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

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

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

105焦/m2/年)()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有7.3×

107(焦/m2/年)未被消费者同化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GP之和

【答案】C

戊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故A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应是141.10×

105焦/m2/年,次级消费者同化量是15.91×

105焦/m2/年,故传递效率是15.91×

105/141.10×

105=11.3%,故B错误。

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871.27×

105焦/m2/年,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是141.10×

105焦/m2/年,故有871.27×

105焦/m2/年-141.10×

105焦/m2/年=730.17×

105焦/m2/年,故C正确。

流动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

105焦/m2/年,故D错误。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6.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可抵抗任何干扰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

D.不同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A、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非常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很低,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同,D正确.

故选:

B.

7.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为目前的温室效应是因为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说明营养结构就越复杂,构成食物网和食物链的生物种类就越多,食物网中的各种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意义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流动的。

9.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成分

10.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

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分析图可知,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群落是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

在这个图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与蝉构不成竞争关系;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

11.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

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解: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

D、限制某一个演替的过程会抑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增强,D错误.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

因为有能量的不断散失,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

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14.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

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错误;

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错误;

生产者中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类型的生产者,因此X应该是代表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应该是真核类型的微生物,含有线粒体,D正确。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碳循环的相关知识。

15.(2015•扬州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

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错误;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故B错误;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正确.

D.

生态系统的功能.

16.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解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数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17.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食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3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6%n

羊同化的能量=羊摄食的植物所含的能量-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n-36%n=64%n,A项正确;

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即用于羊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羊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64%n-48%n=16%n,B项错误;

用于羊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流向分解者,其能量值不一定为36%n,C项错误;

一部分随着次级消费者的摄食而流向下一营养级,但不一定为16%n,D项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在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是()

A.0.01%B.0.8%C.0.16%D.0.1%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到20%之间.

在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由于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率20%计算,则猫头鹰所得的能量最多为100%×

20%×

20%=0.16%.

19.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正确;

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误;

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一旦出现虫害,由于缺少该昆虫的天敌,易爆发虫害,D正确。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DDT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8×

109kJ,d含1.3×

108kJ,则a至少约含4.5×

107kJ

图中共有c→b→a、c→e→a、c→d三条食物链,A项正确;

食物链中,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c生产者能量最多,一般情况下,最高营养级a的生物个体数量最少,B项错误;

食物链具有生物富集作用,若水体DDT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C项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a获得能量最少,可把c→b→a、c→e→a两条食物链合在一起考虑,若c所含能量为5.8×

108kJ,则由c传递到第二营养级b、e的能量为5.8×

109×

10%-1.3×

108=4.5×

108kJ,再由b、e传递给a的能量为4.5×

108×

10%=4.5×

107kJ,即a至少约含4.5×

107kJ,D项正确。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二、综合题

21.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

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

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

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若该生态系统中生物还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E种群的能量为5.8×

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

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

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kJ。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的部分。

(4)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丰富度的研究时,常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5)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恶化。

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

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化学

(3)3×

107对人类最有益

(4)强取样器取样

(5)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次生演替

(1)由题意可知,水稻与害虫为捕食关系、水稻与病菌为寄生关系、水稻与杂草为竞争关系、红萍与蓝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2)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这属于化学信息。

(3)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B种群中的能量为1.3×

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为:

1.3×

108kJ÷

10%=1.3×

109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为:

1.5×

10%=1.5×

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E→C→A的总能量为5.8×

109kJ-1.3×

109kJ-1.5×

109kJ=3.0×

109kJ,又因为E到A的食物链中,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得到的是3.0×

10%×

10%=3.0×

107(kJ)。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类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5)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1、捕食如鱼吃虫,竞争如水稻与杂草竞争,寄生如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如红萍与蓝藻共生。

2、信息包括:

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3、抵抗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几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丁表示大气中的C02,甲、乙1、乙2、乙3、丙1、丙2、丙3、戊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含有条食物链,乙2与丙1的种间关系是。

碳在食物链中以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若乙1可通过释放性外激素来吸引异性,该性外激素属于信息。

该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图中丙3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有和。

若图中丙3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甲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KJ。

(1)3捕食含碳有机物

(2)化学恢复力

(3)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125

(1)已知丁表示大气中的C02,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

甲表示生产者,戊为分解者,乙和丙均为消费者;

参与食物链构成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据此可判断图中含有3条食物链:

甲→乙1→乙2→乙3、甲→丙1→丙2→丙3、甲→丙1→乙2→乙3;

乙2与丙1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碳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乙1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该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图中丙3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后者最终以遗体残骸等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当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时,丙3的同化量增加1KJ,则需要甲增加的同化量最少,该数值为1KJ÷

20%÷

20%=125KJ。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欧洲兔曾被人无意中带入澳洲大草原,对当地袋鼠等生物种群造成极大威胁。

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调查欧洲兔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法;

0(起始年)→X年,欧洲兔侵入后迅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种群数量在x年后不再上升,则欧洲兔的种群数虽增长曲线呈型,直接决定欧洲兔种群数虽变化的因素是。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

(2)若从x年引入天敌狐狸防治兔灾,x→y年欧洲兔的数量变化不大而袋鼠数量在大量减少,那么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3)y年后到z年有效控制了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