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721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时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

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而西方往往利用全球化为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

要根本消除全球化的弊端,出路在于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1)关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及其分配机制

  经济全球化为什么会带来利益或者说是机遇?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开放贸易体制下的迅速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球经济中收入趋同的美好前景。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收益:

  其一,国际分工机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分工所产生的效率提高如同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一样,也是一种自然财富。

国际分工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全球化利益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是因为,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与技术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资源也相应地向不同领域和地区分类集中,从而更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也就更加频繁,世界市场因而也就相应地有所扩大。

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市场扩大本身就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因而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福利的净增加。

由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之间的产品交换和相互依赖也日益突出,许多国际名牌产品不仅很难确定生产企业,而且也很难具体地说是哪一个国家生产的,因为其零部件供应商是如此之多,其工序是如此地复杂,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明确地说:

这是我们国家的产品。

事实上,许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国际分工日益细密化的趋势,并且准确地认识到这种从部门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以及工艺分工转移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二,资源配置机制。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趋势或者说是导向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机制是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

第一,由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一些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得不到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就会被纳入到全球资源市场上,并通过市场交换相应地配置到不同的部门或者地区,从而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利用。

无论是对于这种资源的拥有国还是配置国,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

第二,从部门配置来讲,一个国家各经济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不平衡的,一些率先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部门可能会拥有更高一些的资源利用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经济资源由低效产业部门向高效产业部门转移无疑提高了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也代表了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

第三,从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各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差异的,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可移动因素的作用,有些差异还是难以弥补或者消除的。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一些资源从低效生产地区向高效生产地区转移,同样也会增加经济福利。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并且使这种全球配置逐步优化,从而有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改进人类的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并且使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进一步走向帕雷托最优。

  其三,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产生与扩散。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初形态都是一些偶尔产生的思想火花,而这些思想火花恰恰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人们的思想或者是学术交流越多,这种思想火花也会越多,由此激发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

这不仅表现在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日益广泛上,而且也表现在企业层次和区域层次上的跨国科技合作的泛化和深化上。

19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迅速增加本身就说明了企业在获取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且将其触角伸到了世界各地;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全球扩散;

许多国家实际上主要不是通过本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来获得知识供应的,而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来获得先进技术供应的,所谓“亚洲四小龙”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经济现代化的。

由此可见,所谓知识经济,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

我们说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其本义也是指此而言的。

  其四,制度效率机制。

制度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的高度浓缩,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产生机制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制度创新及其国际扩散。

我们知道,在同样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实绩。

这种经济实绩的差距,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度效率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有可能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来缩小或者是消除的。

这种新的制度设计过程,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

因此,制度效率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利益,制度也是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的。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各国具有了共同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从而也使各国的经济实绩具有了明确的可比性,使各国可以依据同样的规则对于其经济实绩的差距进行评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制度创新的国际扩散。

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制度化协调机制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减少了制度磨擦成本。

我们知道,在本世纪前半期,世界经济中不仅周期性地发生经济萧条,而且还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50多年中,并未再出现类似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世界经济协调机构,而且在70年代又确立了西方七个经济大国首脑的定期会晤机制,从而使世界经济运行的协调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这种国际协调机制有日益发展加强的趋势。

由此可见,所谓制度效率不仅表现在企业或者国家层次上,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国际经济的层次上,这就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所产生的制度效率。

可以相信,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世界经济运行的监管、协调以及推动势必将使经济全球化产生更大的制度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主要是通过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来进行的,因此,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就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一条基本机制。

一国是否有资格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一个主要的机制或者是原则就是看他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这里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具有两重含义:

第一,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链条,在世界市场上配置资源,从而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并在与其他世界级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对接起来并使其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本国的资源与市场纳入到世界资源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使其他国家的企业也有可能有机会在本国市场上配置经济资源,争夺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正是在这样一个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通过这种流动而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

但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并不是均衡地分配到所有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的国家的。

大体说来,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经济地位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也不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其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所占地位也不同。

根据国家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各国共享的机遇或者说是收益。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

因此,这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利益必定有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的。

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主要包括:

(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密化所带来的经济专业化收益。

由于国际分工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形成的,而且不同类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各有优势与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够分享一部分由于这种国际分工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尽管这种共享是不均衡的;

(2)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所带来的制度收益。

由于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使各国能够依据一些共同的规则规划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方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差异较小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统一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各国经济和企业经营实绩更加具有可比性了。

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制度磨擦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下降是制度收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收益也是由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共享的;

(3)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迫使各国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

这种全球竞争对于经营效率的压力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企业都能够感受到,因而其影响是共同的,尽管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由于所得到的利益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各国因而普遍减少了用于国防的军事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由此所带来的避免冲突和减少军事开支两种和平红利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是共同的。

  其二,发达国家享有的收益或者说是利益。

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最早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因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享有的一些历史性的优势,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对于它们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独有的好处。

大体说来,这些好处包括:

(1)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而世界市场规模扩大意味着它们的生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培育起来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宠大的全球营销网络,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已经确立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市场原则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能够充分发挥其历史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网络,使其企业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1997年,发达国家占世界企业多数股权兼并额的90%以上。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包括1997年WTO金融服务业协议)以及各国政府放松管制(比如在电信业),而这两者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是其表现;

(2)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发达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比价方面的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得更多的的廉价原材料和制成品供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并压低通货膨胀水平;

(3)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由于经济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承担的,而且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也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行为体现出来的,而跨国公司又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其母国或者基地的,因此,资源配置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收益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享有的;

(4)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收益。

由于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培训系统和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发展中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入发达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人力资本的净损失;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是人力资本的净收益,而且是发达国家所独享的一种收益。

  其三,发展中国家享有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将使发达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仅少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而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不符合它们的一些具体收益。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可以享受许多发达国家所享受不到的独特利益。

这种利益主要包括:

(1)经济后发性优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的进程,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国际流动的迅速增加,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多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选择,有助于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

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的引入,也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国际贸易能够大大加快工业化国际扩散的速度,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2)资源开发优势。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进一步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更多的投资从发达国家转而流向发展中国家,这将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形成方面的先天不足,推动其经济起飞。

有资料表明,1990年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7%(340亿美元),但到1997年即增加到37%以上,达到1490亿美元。

就增加幅度而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90年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

(3)市场发育水平提高的收益。

经济全球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速度,提高其市场发育水平,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不仅为发展中国家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

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2)关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其分担机制

  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产生机制与利益产生机制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看两者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

它既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身有关,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有关,更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协调与管理有关。

因此,大体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

  其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

经济全球化既然是以生产的国际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为指南的一种历史进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不平衡:

第一,部门结构的不平衡,即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新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各国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快地实现全球化,比如电信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旅游部门等;

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慢,比如农业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势必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来,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同时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或者同时达到了一致的经济全球化水平;

第二,地理结构的不平衡,即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以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因而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前列;

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晚,规模也不大,因而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比较缓慢;

还有的国家则是有些部门参与的较早,程度也比较高,而有些部门则参与较晚,程度较低,因而处于前两类国家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乃至不同个人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与份额,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力量的失控和不同部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出一些风险来。

  其二,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造成制度空位因而产生出相当大的风险。

虽然我们将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视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从总体上看,制度建设总是落后于实际经济的发展的。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实际经济部门与国家之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而且在实际经济部门与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这种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实际进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协调机制的缺乏上。

比如说,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制度逐步统一或者制定一整套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规章制度,并且由一个能够代表全球不同国家利益的世界政府或者是世界性机构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以协调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但是,实际上,由于这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具体利益,而且有些国家的利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协调工作,许多领域的制度规则统一工作进程缓慢。

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滞后局面势必将对这一进程构成严重威胁。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国际经济中的混乱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所造成的。

  其三,不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不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它们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中所占份额不同。

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这种由于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均衡所引起的风险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内部和发展中国家内部。

之所以出现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与国际经济技术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分配又主要是根据这种实力来进行分配的。

一旦一国根据这种经济实力分配所应该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与其实际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出现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超出了该国的承受能力的话,那么,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有可能爆发出种种经济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

就主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以国家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挑起贸易争端或者贸易战,以胁迫对象国作出让步;

就客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各种经济风险,比如严重的经济衰退,以汇率大幅度波动为特点的危机等等。

这种风险对于一国经济的冲击很大,破坏力也很强,后果极为严重。

  其四,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现实世界的经济主权分别是不同主权国家来掌握和行使的,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要冲破国家疆界的种种藩篱,让经济力量自由地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由国家以强制手段控制的许多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从而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猛烈的冲击。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平衡问题。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于政府力量构成挑战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的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内的生产要素也要求参与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过程之中,以便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本国人员的跨国流动。

以及本国资本的跨国转移和本国技术的国际扩散等。

在技术创新领域中所谓的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主义之争,实际上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第二,国外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本性要求把一切能够纳入到世界市场上的因素都纳入进来,以便为资本的增值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代表的外国企业也千方百计地冲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阻碍,打入到国内市场上来,按照统一的世界市场标准重新配置经济资源,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从而对政府的权威构成挑战;

第三,政府力量内部的分解。

经济全球化本身是在不断地冲击着民族国家的根基,要求经济管理层次和权限的下放,从而导致政府内部力量的分解。

这是因为,国内国外力量的冲击都要求赋予政府力量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而政府力量本身也存在着职能的调整问题。

能否正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顺利地完成调整,这对于政府力量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引起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反过来说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由此而引起的风险也就越大,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模越小风险也就越小。

在一定范围内,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有许多风险确实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经济开放过度而诱发的。

比如说,外国短期资本的流入以及各国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如果不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对于一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其产生剧烈波动的。

但是,另一方面,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其风险更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是一种被边缘化的风险,是一种被孤立的风险。

而一个国家一旦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实际上它也就失去了任何借助外力(包括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其后果更为严重。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各种不同的国家事实上确实处于一种两难的地位:

参与进去,会有风险;

不参与进去,也会有风险,而且可能是后果更为严重的风险。

参与与不参与,实际上都面临着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还更大一些。

而且,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各国最终还是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

不同的是,拒绝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更可能是在一种更为不利的时机与条件下参与进来。

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被卷入互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其依据或许也就在于此。

  客观地说,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产生及其分布很大程度上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在目前这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相关的制度建设又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的,其分布也更多地取决于不同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及其国际经济技术地位的强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因而其影响也是有差异的。

从目前看,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各国共同面临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这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