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范文网[*]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LOcAlHost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
《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
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
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
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
课件下载[*]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
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
「京师赏月
[1]
[2]
[3]
下一页之会,异於他郡。
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
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
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
「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
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
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
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
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之二则详细描述课件下载[*]了中秋祭月的供品:
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
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
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
《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婚介网[]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
记载:
「月光马者,课件下载[*]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
「男不拜月,女不窜」。
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
「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婚介网[]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
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课件下载[*]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
“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婚介网[]于有黄。
有黄占之:
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