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139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程教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二、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五、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看《芈月传》片段,思考问题:

1.商鞅、卫鞅、公孙鞅,他几种名字的由来。

2.为什么要抓商鞅?

3.为什么店主不敢让商鞅住宿?

4.连坐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商鞅死而无憾?

6.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7.商鞅变法与秦的统一有何关系?

新课探究:

探究一:

战国七雄

1.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学生活动:

(观察教材第32页《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

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过渡: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

学生讨论:

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围魏救赵。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

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师生互动:

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春秋的争霸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

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

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那么,为秦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的事件就是商鞅变法。

探究二:

商鞅变法

教师过渡:

请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哪些农具?

比如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

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

学生回答:

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等。

铁制农具,原因是……(各抒已见)选“铁制农具”。

教师过渡:

铁制农具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但新问题是:

当时人们仅靠人力耕作相当费劲,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回答:

解决人力耕作费劲的办法是牛耕的推广。

教师归纳:

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于是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了。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如:

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33页“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全国共建有31个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加强了国家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引起贵族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破坏变法的。

商鞅也考虑到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所以才有上面的这条法令。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个人户籍。

轻罪用重刑,还增加了连坐法,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严惩私斗的做法是:

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商鞅变法所公布经济方面的第一条法令。

同学们,能发现其“变”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作用吗?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实际上是通过法律手段,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为了使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

这项法令的“变”体现在经济制度上,有利于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实现富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迈出了走向富国的第一步,再看下面的告示,变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这条法令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获得更多的“私田”,同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这是秦国实现富国的重要一步。

(3)统一度量衡。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者,商鞅用什么样的法令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变化呢?

3.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

规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首级的来历),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

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

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强兵的重要措施。

商鞅通过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建立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奖励生产实现富国;通过奖励军功实现强兵;通过建立县制实现加强中央集权。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封建国家。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说明当时的社会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低潮和阻碍的。

尽管商鞅死了,但是他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结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尽管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是,他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正是依靠商鞅变法,秦国才走上了强国之路,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前人总结历史经验时曾说: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教师归纳:

各诸侯国都先后通过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于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大变革的时代,真正体现“变”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探究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变害为利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人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改造自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典型的代表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赞颂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甚至超越了长城。

(请学生根据教材和都江堰相关历史资料,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生互动:

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地形地貌:

四川的地形:

四面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还有好几条大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

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岷江在四川偏西,从北向南汇入长江。

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是700米,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只有500米,在这个扇形的冲积平原上,都江堰扇柄这个位置可以死死地扼住岷江的洪水,使它不至于泛滥成灾,而且还能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也就是后来修建都江堰的地方。

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湍急,容易引发洪水;另一个是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旱。

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李冰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即宝瓶口。

(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叫“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

第二,宝瓶口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枯水期江水不向东流,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

于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叫做“鱼嘴”。

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

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工人,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流入宝瓶口的问题。

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丰水时节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完。

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的淤积问题。

解决的方案就是飞沙堰。

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都是挡水的。

区别是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挡水又让水能漫过去。

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高出来的水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外江,保证了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形,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到外江里,这就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都江堰的功效:

(1)都江堰总共惠及下游川西平原40多个县,10000多平方公里,1000万亩田地旱涝保收,从此四川盆地沃野千里。

(2)都江堰因势利导,朴实无华。

课堂小结:

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七、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支持 商鞅主持

商鞅变法内容 作用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