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内容:
七步诗作者:
曹植
教学目标: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
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
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
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
二、引出背景故事。
1.师简单讲解:
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
1.欣赏《七步诗》课件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
你听懂了哪句?
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哪一句没听明白?
2.师进行朗诵。
3.师讲解古诗意思。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
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第二课
凉州词作者:
王昌龄
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
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
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
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三课
古诗
出塞作者:
王昌龄
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读课文,解题。
塞:
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
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
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第四课
从军行作者: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第五课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
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
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
连贯。
4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第六课
别董大作者:
高适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1、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
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
2、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3、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
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
第一句的“曛”,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
师:
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5、品读后两句。
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
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
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
(师生补充:
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
8、背诵古诗。
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
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
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
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
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
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配乐深情诵读)
第七课
古朗月行作者:
李白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一、看图引入新课
1、出示圆月图,说说你看见的圆月像什么。
2、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又像什么呢?
想知道吗?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朗月行》。
二、初实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画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抽读生字,订正生字读音。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小时候看见的月亮像什么。
三、再读课文,指导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第八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
杜甫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1、激情导入
1、师:
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揭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
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分组自学古诗
4、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5、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6、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
教师送词并板书:
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
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
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
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
(悲伤、愤怒)6、师:
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
(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
(提示:
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
讨论回答。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第九课
枫桥夜泊作者:
张继
1、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
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
哪一句?
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
(地点)
夜:
夜晚;
泊:
停泊;
枫桥夜泊: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第十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
苏轼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1、导入并揭题
1、
(1)有这么一句俗语:
六月天,娃娃脸。
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
读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2、简介作者。
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
(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
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
(雨)哪里的雨?
(西湖的雨)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
(明确:
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3、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翻墨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
(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
(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
4、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
(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
(出示: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四、感受诗意境美:
(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
(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
(快且大)哪里可以看出来啊?
(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
翻墨,跳珠,风来。
有色:
黑云,墨,白雨。
有动感:
翻,跳,卷,吹。
比喻形象生动:
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
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第十一课
塞下曲作者:
卢纶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
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
“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
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
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
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第十二课
游子吟作者:
孟郊
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出示学法:
(1)一拆:
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
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
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
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2、小结:
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
(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
(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四、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第十三课
竹枝词作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1、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
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
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2、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
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
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
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
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