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193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docx

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

2016年福州一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附解析)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休的内环境即体液

【答案】B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稳态的知识网络

2.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答案】D

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高考中常以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为信息载体,考查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情况作出判断以及原因分析的能力。

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④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的酶活性丧失,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递质、酶、激素的比较

1.神经递质:

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等,作用是传输神经冲动,例如常见的乙酰胆碱。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

2.酶: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酶在反应前后性质不变,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

3.激素:

包括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肽及蛋白质、脂肪酸衍生物,作用是调节机体生命活动。

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迅速做出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答案】C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血糖调节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6.关于人体体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答案】A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

(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

(2)其次,应该搞清楚感受器的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

(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

7.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0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8.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种浆细胞只分泌—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全部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C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网络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9.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

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辨析

(1)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0.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不同

C.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人感染H1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A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

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

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

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11.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A.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B可以表示尿量的变化

B.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C.若A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草的数量,则B可以表示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D.若A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答案】A

【考点定位】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三者关系如图:

12.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的表现不包括: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答案】B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B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

14.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C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植物的顶端优势:

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

②除草剂: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

③根的向地性:

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

15.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答案】A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的4点注意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不同浓度下的生根数量,两者之间会出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关系,而其他因素如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实验中的处理都采用等量性原则。

(2)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还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和一定的对照实验,预实验时需要设置清水的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另外,在配制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

例如沾蘸法是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千万不能将整个枝条泡入其中;浸泡法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由于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4)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答案】C

【考点定位】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1)相互促进方面

①促进植物生长: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乙烯。

⑤调节种子发芽:

赤霉素、脱落酸。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方面

①顶端优势:

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

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17.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A.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会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需要争夺各种资源造成的,C正确;D.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18.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B.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D.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答案】D

【考点定位】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

1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B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0.图1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3.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幼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通过分析实例,需要弄清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不同种生物要注意区分竞争和捕食:

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

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

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2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

“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

“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简单记为:

“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25.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会下降

【答案】B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6.右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27.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kgB.28kgC.100kgD.280kg

【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该题涉及到三条食物链:

①绿色植物→人;②绿色植物→羊→人;③绿色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在食物链①中,约消耗植物的重量为1×1/2÷10%=5kg;在食物链②中,约消耗植物的重量为1×1/4÷10%÷10%=25kg;在食物链③中,约消耗植物的重量为1×1/4÷10%÷10%÷10%=250kg。

所以此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5+25+250=280kg。

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最值计算规律

(1)在食物链中: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

(2)在食物网中

①在能量分配比例未知时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②在能量分配比例和能量传递效率已知时的能量计算:

对于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先根据题意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按照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的比例分别进行计算,再将各条食物链中的值相加即可。

28.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1)如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2)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营养级ABCD

Pg15.9870.70.9141.0

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ABCDE

有机汞

浓度(ppm)0.0570.51680.39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浓度增加,表中A有机汞浓度最低,属于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

表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30.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3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C

【解析】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B正确;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

图示

32.下列四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