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0131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大禅宗二篇大学之道解议文档格式.docx

就像咱们前面讲禅宗,神秀大师有个偈子: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不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要不断的清理咱们的内心,不断得打扫,抵达“尘净光生”——尘埃净了,内在“德”的光明出来了。

咱们一个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从来没有一种教育是那个样子的——止的教育。

咱们此刻谈到止,不管企业仍是学校,都有行为标准守那么,社会道德标准,可是呢,成效不大。

包括孔子讲的论语,处处都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标准,什么缘故咱们做不到?

确实是因为咱们没有“止”的具体修持和训练,一生,确实是被那个思虑、情绪所左右。

简单点说,因此止是什么呢?

止确实是学会治理自己,其中包括了解自己。

后世的儒家有句话是可取得,“去其本无,即吾固有”。

确实是通过“止”的修养,不断的把后来覆盖在咱们真心本性上的东西,那个“明德”上的东西先剥离开,那些体会、经历、学识、认知,那些判定、结论,先剥离开。

然后那个固有的,“足乎己而不待于外”的如如不动得本体就呈现出来了。

在佛教里面有个名词叫“止观”,止确实是思虑停止,stop。

咱们此刻的熟悉能力,只能够熟悉到咱们能够熟悉到的层面。

什么缘故这么讲?

因为咱们每一个人得体会、经历、学识都是有限的。

你的年龄阅历,你的诞生的时、间空、人事的环境给你得体会、经历,它是有局限的。

你只能通过如此一个局限的体会工具熟悉到一个有限的程度。

因此,咱们以体会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可恃而不靠得住的。

那么咱们可不可能熟悉到事物得全然或全部?

是完全有可能得。

那确实是第一要“去其本无”,你必然要修“止”。

那个“止”,不仅是行为标准上的要求,更是偏重于对咱们内心的自我治理,现代的话叫治理。

对咱们自身情绪,自身知识、观念、观点、思维方式、性格的熟悉了解,然后,对它的治理。

印度的瑜伽里面有个词叫冥想——meditation。

那么印度人怎么说明冥想呢?

“思虑的停止”。

就这么简单,把你得思虑之流停下来。

它没说否定它,那成了植物人了。

因此知止,确实是我能够自主的运用我的思想,同时我不需要用的时候我就把它关机,休息。

就像咱们用的电脑一样,不用的时候就关机,要用了就开机嘛。

完全能自我操纵。

可是咱们的大脑,没有开关。

因此,孔门的修养心法,第一要有那个能力,关机——止。

你们看,这是不是和禅修讲的一样啊?

这是不是禅修啊?

禅修讲“放下”,放下什么?

什么都放下,放到无可放处,真心本性就呈现出来了,本来面目就显现了;

儒家讲止,一切法都止,止到无可止时,“明德”的光明就显现了。

从比较大体的层面来讲,“止”确实是咱们行为标准的治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个层次,确实是治理好情绪,能够做自己思想、情绪的主人,要知止。

知止的方式呢?

很多啊,咱们讲禅修,讲的都是这些。

那么孔门里面有么?

固然也有。

孔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是不是那个样子啊,什么叫“三省吾身”啊——随时向内省察自己的的起心动念,觉照自己的言行举止。

孔子在易经《系辞》里就讲了一句话“肃然不动,感而遂通”。

肃然,宁静的状态,祥和的状态。

确实是要静、静、静啊,静到极点那才叫寂,那个时候你才能“感而遂通”——无所不知。

没有止的功夫,你固然不能够领会“明明德”,固然不能够“亲民”,固然就不能够真正实践《论语》的要求。

你不能实践的东西必然是你不明白的东西,对不对?

你都做不到它你说你明白得了它,那是哪一门子明白得呢?

此刻的人学东西都是用耳朵、眼睛然后加上过去体会、经历一搅和,得出一个结论或判定。

真正的学习要用心哪。

因此咱们总说要“用心”哪,咱们不明白怎么叫用心。

怎么用心呢?

知止。

怎么样止?

简单地说,就从静坐开始!

先做到肃然不动。

你说我在生活中随时都也能够啊,什么缘故必然要静坐呢?

那怎么可能呢?

列位呀!

你安安静静地静坐,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你都管不住自己的心,你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怎么可能管得住自己的心呢?

一切苦恼都来源于咱们那个管不住的心制造出来的。

生活是什么啊?

命运是什么啊?

命运生活确实是咱们的语言、行为跟周围发生各类关系的总和!

咱们的语言和行为哪来的啊?

咱们的心来的呀,你都不了解你的心,都不能够治理好你的心,那你的心只会继续像黄河一样泛滥制造着各类各样咱们不肯意见到的现实和命运,是不是如此的?

因此知止很重要。

咱们学儒学的学问,学孔孟之道,都忽略了这一点,都没有在这一点上下功夫,因此到后世儒家都没了,都去讲道理去了。

咱们此刻哪里懂儒家啊,因为你没有做如此的功夫,没有如此一个孤单的修养,没有如此一个止的修养。

什么缘故孔子的门生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什么缘故孔子在困于陈蔡之国的时候能够“君子固穷”?

那是有止的修养在那个地址啊!

接下来,“知止而后有定”。

什么叫定啊,定确实是不动啊。

因此我讲儒家的大禅宗,知止是禅修,是修心,是修持;

定呢?

是禅,是修持的成绩。

禅和禅修是不一样的,北京和去北京是两个东西啊。

去北京是行为,北京是行为达到的目标啊!

通过那个“止”然后抵达“定”。

什么是“定”啊?

“定”确实是不动。

你参参看,咱们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是不动的啊?

咱们的肉体无常转变的,思想、观念、性格、信仰、立场、学识、观点等等咱们称之为“心”的东西都在转变,身心都在转变。

动确实是转变,不动确实是不转变。

那么咱们要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如如不动的、定的东西。

什么是不变的东西啊。

确实是瑜伽里面讲的“真我”、“灵性”;

佛教讲的佛性,禅;

圣经讲的上帝;

西方哲学讲的“本我”……就这些东西啊。

在儒家来讲,确实是“明德”啊!

你看“明明德”三个字——第一个明是动词,要明白、明了,要亲见、亲证那个“明德”;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对那个咱们本自具足的德性的形容、赞扬。

形容它怎么样啊?

明啊!

明那么不暗啊。

咱们此刻处处都暗啊。

什么叫暗啊,一个观点一塞到咱们头脑里头它就遮蔽了咱们的。

咱们看任何事物,都是透过咱们过去的体会在看,是不是?

咱们从来没有亲证,清新的去看当前的事物。

就仿佛你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什么都是有色的,你不是看到真实的。

第三个“德”呢?

韩愈有一篇文章《原道》其中讲到了。

“德者,存乎己而不待于外者矣”。

这是对“德”的说明。

“存乎己”确实是本来就有的,并非需要后天知识的学习积存领会。

禅宗叫本来面目,叫佛性。

咱们回忆一下,咱们讲禅宗的时候,讲到六祖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经》里面讲,观自在的成绩是什么?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的“不生不灭”确实是它本来就具有的,是不是?

因此都说的是一个意思。

瑜伽里说是“真我”,真正的我不是那个躯体,也不是那个思想。

固然,躯体和思想都是那个“真我”的作用与显现。

禅宗讲“百千年来赁屋住,休教昧了主人翁”。

躯体和思想都是屋子,暂且借来住住,但不要忘了住在里面的主人哦!

瑜伽的经典说:

躯体是寺庙,思想是祭品,真我是寺庙里的神。

咱们常常说“我的”思想,“我的”性格,“我的”躯体,那么,那个我在哪里呢?

因此,“知止而后有定”,是说通过止的修持,见到了真正的本性,真心本性。

那个本性的特点是定的,本来就有而被咱们遗失蒙昧了的,如如不动的,本来如此的。

这确实是“存乎己而不待于外。

并非是说我以前没有,我此刻通过修炼、学习,然后有了。

外从面学来的,从思想得出的结论,那些东西是靠不住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转变啊,身心世界都在转变,可是咱们要从那些转变里面找到那个不变的。

这确实是”去其本无“以后,见到的”即我固有“,我固有的东西,本来就有。

这确实是定。

好,见到那个“定“的本性以后该如何办呢?

“定而后能静”。

前面的止啊,仍是勉励的修持,等见到那个“定”以后,后面就轻松多了。

那个静,它也是一个动词。

那么咱们讲禅宗的时候说过,你见到真心本性后再该如何办?

安住在其中修,安住在你见到的“那个”东西上面修。

那个时候你的心再也不选择、再也不判定,你超级确信确实是那个东西,就停住在那个上面修持。

前人所谓:

如鸡孵卵,如龙养珠。

打个例如,例如我要挖一眼井,我先要探测。

那个地址探测一下没有水,那里探测一下没有水,那个探测的进程确实是止,确实是修持的进程。

最后,那个地址探测出有水了,OK,定了。

定了以后如何办?

在这上面开始钻啊,开始动工啊,建厂房啊,围起来做深切挖掘啊。

这确实是“静”。

你只有找到那个真心本性以后,才能真正在这上面安住下来修持。

因此,那个修持的状态是什么呢?

很静很平和的如此安住地修持,知不明白?

这都是一步一步的实践功夫啊。

你若是没有一点体会的话,讲到那个地址你可不能听明白。

好在,咱们讲了两个月,咱们在座的有些人已经略有一个入处。

接下来就安住在上面,咱们是不是反复讲过安住修啊?

修行在哪里修啊?

在“那个”上面,在“定”上面修;

在“观自在”的“自”上面修。

因此真正的观自在是什么,观什么?

观那个自己在不在,在那个上面着眼。

“定而后能静”,那个“静”是安住在你的真心本性——“定”的境遇上继续浸淫、保任(禅宗语)。

因此,你见性了以后你还需要很长时刻温养。

如龙养珠,如鸡孵卵。

龙啊,鸡啊,什么缘故它们能呆在哪里不动,它有“东西”在那里养啊。

我上次讲禅宗的时候不是讲过“龙衔宝珠,游鱼不顾”。

龙有宝珠的啊,那个龙啊在海里也要吃东西的啊,吃那个鱼那个虾,突然有一天,达到某个时候,修炼到某个时候,它出了一颗宝珠来下巴那个地址,它不用吃不用喝了,它不需要东寻西找了。

那个时候,它看到那些鱼啊虾,全然不顾,游鱼不顾了。

那个时候你见性了以后,你就在那个上面安住修,那个上面继续修持,稳固在那个上面修持,就在那个地址打水打井。

你们看啊,必然要见性,见到咱们的真心本性,见到咱们固有的“明德”。

就如五祖对六祖所说的:

不见本心,修法无益。

只有见到本性以后,修才成心义。

其实到那个地址已是“明明德”了。

但还不够,还不稳固,不纯粹,还容易动摇,还容易闪烁。

因此还要经太长时刻的修持,那个修持层次才用“静”来表示。

你不见性你全然没方法去修啊,你从哪修啊,你从哪里着力啊,是不是?

在“止”的时期,咱们着力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打扫卫生啊,把思虑邪念全数都空掉。

咱们做观呼吸、做念咒、做静坐观心什么东西的,都只是打扫卫生,“不时勤拂拭”,对不对?

最后打扫干净以后,“尘尽光生”,尘埃尽了,那个时候本性的光明出来了,就定了,接着就安住在那个光明上继续深切地修持。

郭博士你是学教育的,若是把今天所讲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论文的话,轰动得很,很值钱的。

什么缘故?

好几代弄儒家的,由于没有那个修持次第的观点,由于没有做这种修持的功夫,只是用头脑来玩一玩,凭想象明白得推测一番,多数是如此,因此对圣人教化明白得与发挥,都成阻碍之谈——只见影子不见实体,只听到响而不闻声。

圣人的意思,你要用圣人的心来明白得,圣人的心在哪里?

咱们每一个人都有。

问题是,你是不是以好色的心来求德,确实是孔子说的“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

接下来,“静而后能安”,你保养稳固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确实是“安”。

咱们头几天讲《心要》里面讲过一段话:

“假设一念不生那么前后际断,照体独立”。

看到没有,“照体独立”。

“假设一念不生那么前后际断”,这是止的修养。

王(假设丁)教师听好了啊。

最后呢,结果是什么呢?

“照体独立”,对不对?

“照体独立”——独立了,不动摇了。

但仍是内在的。

最后呢?

再继续修持的成绩是什么呢?

“物我皆如”。

这确实是安。

什么叫安呢?

安那个境遇很精湛、专门大。

中国人,生命和精神的追求确实是一个“安”字。

活着,饮食男女的生活要安居乐业;

待人接物行为处事,要心安理得;

最后若是有条件还要追求生命的真相,你要安身立命。

什么叫安身立命呢?

——我什么缘故是我啊?

我活着的意义价值安在啊?

那个称之为“我”的东西究竟是谁啊?

我从哪里来,我死了到哪去?

生命真的是就这几十年吗?

或许有来世,或许也有前世呢?

…………探讨那个问题叫安身立命。

因此安的境遇是什么呢?

安,确实是你的心中啊,对生命和世界、人一辈子,再也可不能有疑惑了,一切疑惑都没有了,内心完全踏实了,生命完全变成了享受。

孔子讲“仁、智、勇”,是不是?

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三个方面的人一辈子能力,聪慧,修养的表现都从哪里来?

都从“安”中来,都是“安”的一种展现。

安,确实是你的心可不能再躁动了。

你什么东西都明白了,没有你不明白的道理。

聪慧完全出来了。

咱们讲安然,咱们此刻连睡觉都不安然啊,都做噩梦啊。

人一生,咱们细细想一想,咱们走过的几十年,咱们真的有一天真的很安然过吗?

那个安,也确实是孔子里面讲的“君子坦荡荡”。

因此“安”是一个最终极的稳固,没有任何的疑惑了,人一辈子没问题了,noproblem。

可不能说我今天我明白了,明天又有问题了,那不是。

到那个地址是完全的没有问题了。

就像孔子所讲的“四十而不惑”,确实是定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全数是讲的静的修持。

“七十为所欲为而不逾矩”。

怎么样做都井井有条,路路畅通。

确实是安了。

这是孔子自己修行的次第境遇。

孔子讲的每一步境遇,咱们不能够体会,因为咱们没有做相应的修持。

我常常让你们提问,有什么问题拿出来一路讨论,可是你们都提不出来什么问题。

那我就给你们提出问题去试探。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学的是什么?

“三十而立”是什么境遇?

“四十不惑”的是什么?

“五十知天命”,何谓天命?

什么缘故论语把《学而》放在第一篇?

什么缘故《学而》的第一句话确实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什么?

如何“习”?

才能感受到“悦”?

咱们现代人读孔子,仿佛感觉他在乱说八道。

因为没有几个人念书感到欢乐啊。

因为咱们念书里头带有无穷的目的,无穷的目标感,对不对?

因此念书繁重,念书累。

孔子说的很清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咱们此刻人学习都是想尔后自己能卖个好价钱,找个好工作啊,卖弄夸耀摆活一番那,都是为了尔后取得外活着界的认可啊。

都是为了生存的恐惧而念书。

而前人求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命问题,生命的忧患。

生存和生命的关注层面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孔子说“几人忧道不忧贫”。

其实,真的你自己完善了以后,生命的疑惑、问题全然解决了,内在的聪慧完全开发出来,“充实而有辉煌”了,你全然不用担忧外在的生存问题不能解决。

因此论语中不是说:

“不患无位,患因此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忧你在那个社会人一辈子没有你的一席之地,没有你的舞台,没有你的一把交椅。

那么应该患什么呢,“患因此立”——你凭什么坐那个地址,凭什么有如此一个好的人一辈子境遇,凭什么有那个职位,凭什么有这片舞台和天空,你要多“患”那个。

“不患莫己知”——不要担忧人家不了解、你不睬解你、误解了你。

要担忧什么呢?

“求为可知也”——我生命中有什么好东西去让人家去欣赏、明白得、认同、同意的。

是不是啊?

“静而后能安”,若是你连“定”都没有,你哪里能够领会“安”的境遇呢?

你“安”在哪里呢?

必需“安”在“定”的上面啊!

而“定”已经不是你的思虑当中的事了,你必需能停止思虑,再也不认同思虑。

古代禅宗讲一个悟了道的人他的真实体验是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此刻人讲的是“世界在我心中”——实际上是世界是你的心的投影。

六祖开悟了以后他讲,“无边自心众生誓愿度”也是那个意思。

佛教里头有四宏愿,你们有谁记得吗?

都不记得了。

“众生无边誓愿度,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菩提无上誓愿成”。

中国人,不管你是做什么职业的,作为中国文化的大体常识,是要了解的。

就仿佛咱们此刻大体公民行为准那么,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一样。

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你比如说佛教的三戒五戒啊,四圣谛,三法印啊等等,这是应该大体了解的。

佛教四宏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太苦了,我发心学佛,最后我要度众生。

可是到了六祖那里变了。

变成“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有的众生都是内心的众生啊。

咱们上次讲过一堂课,“内在的觉醒”。

其中讲到:

没有外在的世界,世界没有其他人,咱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其他人,都是自己的投射。

你看一个电视剧,那么长,20集,悲欢聚散,穷通祸福,得失成败,确实是来源于那一张小光盘,多不对?

那么大一棵树,开那么大花,结那么大果实,它就来源于一个种子。

那么大一个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看到的不一样,因为咱们每一个人的心不一样,心的投影不一样。

世界是一张银幕,咱们的心确实是投影机。

因此你要体会到“安”,必需第一要见到“定”;

你要见到“定”,第一要“止”啊。

要止第一要能够stop,思虑的停止,这是大体功夫。

我前面讲过,“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对不对?

你做不到这一点,还谈什么其他呢?

你说人一生多可怜啊,就被那堆过去的体会经历所操纵着。

你能怎么着啊,一生就在头脑中活着。

因此说真有本领的大丈夫,就管好那个大脑,让你停止stop,你就停止,停止不断止得了?

咱们那个地址有很多人也一直在做这些实践。

多少体会到一些。

像铁军啊,小杜啊,还有好多人,包括此刻向总也体会到了一些止的体会。

一个人停止自己的思虑其实不是个难情形,你只是不肯意罢了。

你说“教师啊,其时我很情愿静、很情愿空、很情愿止,可是我的思想确实是不断。

”我告知你一个秘密,你所有那些层出不穷的思虑都是因为你爱它,你喜爱如此想,你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你这些无穷思虑的期望。

因此它才会源源不断的来,明白吗?

所有那些你以为你管不住的思虑,你专门讨厌的思虑,何等想停止的思虑,它停不下来,是因为你潜意识里面何等爱这一堆思虑啊!

它从你的经历仓库中不断地提出来让你回味,让你编电视剧编电影。

因此我常常说咱们很多人打坐,坐在那里不是在觉察、止念。

在那里干什么?

在那里演电影——编剧、导演、跑龙套、主演、观众满是他一个(众笑)。

如此演电影,一演45分钟(每支香45分钟——整理者注),演完了,“哦好好好打坐打完了”。

其实我看得很清楚都是在演电影,而且是持续剧,已经到了一千多集了(众笑)。

是不是如此的啊,列位?

咱们内心演一个电影,然后咱们自己投入进去,悲欢聚散喜怒哀乐,被它折磨得要死要活的,是不是那个样子的啊?

这确实是咱们的生活。

就那个样子的,咱们天天都在过这种生活。

咱们大脑中想象一个情景境遇,然后咱们就钻进去了,被它折磨,为它喜为它怒为它哀为它哭。

一生都玩那个游戏。

莫非不能休息一下吗?

上帝制造世界花了六天,第七天他还休息呢,咱们比上帝还忙咧。

因此要学会休息。

你看那个休假,假日怎么说,holiday。

holiday是什么意思明白吗?

holi是神,神圣的,后面day,一天,那一天是神圣的一天。

咱们把哪一天当做是神圣的一天啊?

那个充满了恭顺,充满了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一种高度尊重的那一天。

但咱们没有这一天。

咱们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

咱们宁愿一生做一个乞丐——期望爱,期望取得,期望占有。

一生都是乞丐,连一天holiday都没有。

从生下来一直到死,咱们都不明白什么叫holiday。

我今天告知你了,神圣的一天,让那一天神圣起来,让你高贵一点,让咱们那个生命高贵一点。

那一天,对不起,什么不接,什么业务不谈,什么事不想。

只是“自在”——自己跟自己在。

咱们做不到。

一、二万的生意来了,对不起,我在过神圣的一天,在过holiday,没时刻。

什么?

生意额增加到了100万?

嗯,那我仍是得去…………(众笑)。

因此要体会到“安”不容易。

到那个时候你整个心灵的修养全数完成了,内圣完成了。

完成以后,虑乃至得,确实是内圣的起用,是安的作用发挥了。

是自但是成的。

止、定、静、安的内圣修养,与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脉相承。

这一时期弄明白了,后面的修养程序也就明白了。

什么叫格物?

止,确实是格物,你看我都对应起来给你们讲啊,这是发前人之未发啊。

很值钱的。

格物是什么呢?

格物确实是止啊,不管你的思虑是神圣的是低微的,是高贵高贵的仍是下流的,都不重要。

咱们发觉没有,咱们静坐的时候想要去掉的那些是什么念头啊,是那些所谓的邪念。

若是你一静坐,哇,佛菩萨也来了,全身是光,气脉也来了,不得了那。

那这些是不是念头?

这也是念头,可是咱们抓得牢牢的。

光也是一邪念啊,气脉也是一邪念啊,那也要止啊。

因此止,并无说哪些东西应该去掉不行,哪些好东西好境遇应该留着。

不对,而是全数应该清空。

你说这些念头应该空掉,而这些东西境遇专门好,你要明白,好坏都是后天的标准评判的结论,对不对?

因此格物确实是止,不仅把所有这些好的,不行的都止掉,乃至连那个标准都止掉——空掉。

如此才是真止。

“致知”呢?

知之极致。

所有知识、观念,它的根在哪里啊?

你说那个人天文地理人事,什么都懂,谁在懂啊?

那一念之心,最全然的那一心懂的,对不对?

多大的学问,多丰硕的知识,都是咱们的心在学啊。

天下那么多神圣绝妙的经典不也是从某个圣人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吗?

你找到那个知的全然,知之致也。

知识或观点的根,就定了。

你说佛教有多了不起啊,道家多了不起啊,基督教有多了不起啊?

没有多了不起,若是没有我的心,这些神圣的经典对我来讲是一张废纸。

若是我是一个死人,它没用的啊!

是不是?

因此致知——知之致也。

知的全然,一切观点学问见地体验的根。

你找到那个全然了,心就定了,就再也不从外面找了,就明白一切都在内心——“足乎己而不待于外”。

“诚意”呢,确实是静的修养了。

“诚者,不自欺也”。

心刚开始发明“定”的时候,力量还不够,还会有很多的外在的东西在干扰,过去的适应在涌动,因此还要“不时勤拂拭”,不要让任何东西蒙蔽了“明德”。

不要自欺,要不时自觉,自明,以自为光,而不以他为光。

“正心”呢?

确实是安的境遇了。

咱们内心一生都不安然,什么缘故不安?

确实是《大学》讲正心的这一段“心有忧患不得其正,心有恐惧不得其正,心有忿懥不得其正,心有好乐不得其正”。

你看咱们天天内心里头充满着这四类东西。

这四类东西发挥起来不明白有多细微,咱们没时刻讲了,没时刻发挥了。

因此咱们心都不正。

你说“我是正人君子”,吹牛啊!

不要说我在诬告你啊,子思这么讲的,圣人这么讲的。

你心有好乐就不得其正,心有恐惧,心有忿懥,心有忧患,就不得其正。

内心有这些东西就不安。

什么叫忧患?

确实是“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