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996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docx

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

2006年中考古文(16篇)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

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一、《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

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

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生字箪(dm)蹴(cu)羹(geig)死亦我所恶(wu)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

天性,天良”2、患:

祸患,灾难3、辟:

通“避”,躲避

4、箪:

竹筐5、蹴:

用脚践踏6、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

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

厌恶。

10、辩:

通“辨”,辨别。

11、义:

正义或仁义。

12、勿丧:

不丢掉,不遗失。

丧:

遗失

13、万钟:

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

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无生

命价值)

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

(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9、亲戚:

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

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4、兵(兵器)革(甲衣)15、池:

护城河

固:

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四.重点句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解背诵。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

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

交战略正呈“”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施行仁政

五、运用。

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中心: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

任:

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

违背,逆,不顺。

乱:

干扰,错乱。

句义: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

衡:

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

征验。

喻:

明白,了解。

句义: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