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测评1语言存在的家园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1语言存在的家园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测评1语言存在的家园苏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1语言存在的家园苏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评
(一) 语言,存在的家园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好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
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要的,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
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
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
语言积淀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
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就用了大量精确朴素的词语:
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的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
鲁迅的这段描写,使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
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
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
《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
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
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眇、瞪、眺、瞥、盯、睹、瞭、瞋、睇、觑等,且不同词皆有微妙的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
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元素,进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
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其创作者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C [A.以偏概全,信息来自第一段,根据原文可知,“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只是原因之一。
B.无中生有,“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于文无据。
D.曲解文意,信息来自最后一段,原文是“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的现象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事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元素,进而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证明。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B [B项,“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表述错误。
根据第五段可知,类比和举例是为了论证文学大师对语言一定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鲜明的自我风格。
C.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可能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只要把故事编好,再加上语言上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D [D项,说法绝对化,信息来自原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把故事编好”“加上语言上的硬功夫”只是文学精品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有着不同的见解。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的产生晚,认为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围。
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称为“图画文字”,也有人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
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
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语言没有形成的时候,人类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画或在地上画图表示。
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的,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字就能表达。
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越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
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
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科学的方法。
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种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着对文字起源进行系统的、理论的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的结构带有比钟鼎文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
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
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经长期演变后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
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存在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
根据种种依据推断,私以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中石器时代,形成于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B.原始人类用手势比画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C.有些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D.有实证材料才会认定事物存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利于得出科学明晰的结论。
C [A项,“相辅相成”是指互相配合,互相辅助,而文中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越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所以“相辅相成”表述错误。
B项,文中说“语言没有形成的时候,人类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画或在地上画图表示”,说明用手势比画来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是在语言未形成时,所以“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表述错误。
D项,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理解不准确。
实证主义,是“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不存在”,即有“完整的”实证材料,才会认定事物存在。
]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做出了古文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B.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后”的观点。
C.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作者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最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D.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C [应为“先阐释概念,再论证其谬误,最后指出其消极影响”。
]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B.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C.作者推断中国古文字形成于新石器时代,而那时距商朝年代久远,可见甲骨文不一定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B [根据原文“语言没有形成的时候……画图表示”,可知“人们在表达信息的时候,用手势比画或画图表示”出现在语言形成之前,所以如果将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那自然可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分)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的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
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
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
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越来越多,这成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孩子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
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
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
21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
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
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
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它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
A.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B.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C.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颇受欢迎,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增强。
D.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D [D项,张冠李戴。
“体现了……的感知方式”的主语应为“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并非“汉字”。
]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并且在各地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不单是为了名次,还是因为他们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民族历史。
C.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B [A项,“绘画起源于汉字”错误,原文中“书画同源”的意思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字”。
C项,强加因果。
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就是张一清的本职工作。
D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
9.综合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三则材料中显示汉字影响的观点句,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如第一则中“汉字是……载体……瑰宝”,第二则中的汉字对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第三则材料中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
[答案]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
③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表意的汉字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④汉字单字的信息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让现代人仍可阅读2000年前的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要点2分,句意2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龙是国家的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________,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观,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 )。
不过。
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________,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认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刨造出________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而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________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 擢发难数 约定俗成
B.风栉雨沐 息息相关 擢发难数 不约而同
C.风栉雨沐 休戚相关 数不胜数 不约而同
D.风调雨顺 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
D [风调雨顺:
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
风栉雨沐:
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
“风栉雨沐”在这里不合语境。
休戚相关: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息息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
这里没有利害关系,“休戚相关”不符语境。
数不胜数:
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擢发难数:
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
“擢发难数”不合语境。
约定俗成: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
不约而同:
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不合语境。
]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政治又一次与龙有了关联
B.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C.国家政治又一次关联了龙
D.龙又一次关联了国家政治
B [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C两项;B与D相比较,B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所以选B项。
]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每当过春节、元宵节,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B.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C.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D.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A [本句语病有三处,第一处是句式杂糅,“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或“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第二处是谓语残缺,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亮”;第三处是宾语残缺,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
]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
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①,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
可是,《说文解字》却道:
“明,照也。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
于是,人们纳闷了:
②,而不是日光呢?
太阳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
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
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
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③,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可以推出应填写“由‘日’和‘月’组成”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和“而不是日光呢”,可以推出应填写“为什么是月光穿过窗户照进来”之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冒号后的“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等内容可知,应填写“而到了明月当空的晚上”之类的句子。
[答案] ①由“日”和“月”组成 ②为什么是月光穿过窗户照进来 ③而到了明月当空的晚上
14.下面是汉字“兔”的写法和造型,各有特色。
请结合其特点,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甲 乙 丙 丁
(1)岭南中学将要举办中秋晚会,在甲和乙中,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晚会的会徽?
请阐述理由(不超过40个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宝宝”食品集团为其生产的奶糖征集商标,在丙和丁中,你会推荐哪一个?
请阐述理由(不超过4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种创新型的图文转换题,两问的考查点是相同的。
选择哪一个图形都可以,关键是阐述的理由要有说服力。
在阐述理由的时候,应该围绕事物的主题(寓意),结合所选图形的特点,展开联想。
如甲图的“兔”是象形文字,由柔和的线条构成,可从线条和文字的古义入手;乙图是一幅描绘兔的形象图,图像是一只回望的兔子,兔身又像一轮明月。
分析甲、乙时,应将其与中秋晚会的意义联系起来。
对丙和丁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