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9326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国考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2Word文档格式.docx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在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专门要求的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样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

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

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强化练习

  1.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 )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答案】B。

解释: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学校课程通常以()的形式出现。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C。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

后来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课程,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科课程,英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从“教育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用性的学科课程,美国的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和查特斯分别用“活动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开发了一系列学科课程,布鲁纳提出强调学科结构的学科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

  

(1)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2)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

  (3)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

  (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它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4)教学方法划一,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这类课程论思想以杜威为代表。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

  

(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

  

(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组成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

这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教材的编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下列不属于课程计划的内容的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讲授提纲

  【答案】D。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首要内容。

讲授提纲属于教材。

  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有: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辨析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选择题】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 )为主。

  【选择题】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解答题】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答案】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其缺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

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案】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

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选择题】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_________,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答案】以人为本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解答题】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订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以学论教”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是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

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

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

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3)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4)交往状态:

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

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6)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