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89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武川县殡仪馆建设工程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武川县民政局

1.1.3项目选址

拟建项目选址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二道洼村

1.1.4项目实施期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1年,即2011年8月-2012年7月

1.1.5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6亩,建筑面积10920.76平方米。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殡殓服务达到3000具/年,项目工程内容如下:

(1)土建工程:

建殡殓车间(包括悼念厅、灵堂、音响室、休息室、遗体接收间、遗体处置用房、更衣室、殡仪车库、洗手间等)、火化车间(包括遗体停放间、火化间、配电室、分机室、工具室、骨灰整理室、取灰室、洗手间、工人休息室、骨灰寄存室等)和办公用房10920.76平方米。

(2)殡殓车间设备:

购置燃油拣灰火化炉2台、平板式火化炉2台、冰柜20台、冰棺4台。

(3)辅助工程:

建道路4200平方米、停车场4400平方米、园林绿化3735平方米、给水管道1175米、排水管道995米、电力电信排管300米;购置垃圾箱60个,环保设施一套。

1.1.6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2432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1.1.7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正常年份年营业收入合计1875万元,利润总额为789.8万元,所得税197.4万元,税后利润为592.3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2.51%,投资利税率为30.01%;财务内部收益率26.2%,投资回收期4.8年,财务净现值3552.08万元。

(2)社会效益:

是贯彻落实我国殡葬改革的效益,是呼和浩特市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项目区全面实行火葬,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割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和节俭办丧事。

1.2研究依据及范围

1.2.1研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

2、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殡仪馆等级标准(试行)》、《殡仪馆等级评定办法》的通知(民办发[1990]10号)

3、《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JGJ124-1999;

4、武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6、《武川县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7、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2.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规程、规范等,对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项目建设选址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与内容、环境保护与节能措施研究、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

万元

序号

项   目

单位

指标

1

总投资

万元

2632

2

年销售收入

万元

1875

3

年总成本

万元

982.1

4

年经营成本

万元

795.8

5

年销售税金

万元

103.13

6

利润总额

万元

789.8

7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

%

32.9

8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

26.2

9

税前财务净现值

万元

5135.76

10

税后财务净现值

万元

3552.08

11

税前投资回收期

4.2

12

税后投资回收期

4.8

13

投资利润率

%

22.51

14

投资利税率

%

30.01

15

盈亏平衡点

%

18.36

1.4研究结论及建议

1.4.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呼和浩特市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公益事业,建好殡仪馆、火葬场将极大地推动呼和浩特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项目建设对克服乱埋葬、浪费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陋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本项目建设能充分利用现有殡葬服务中心现有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殡葬人才,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武川县殡葬服务水平,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总之,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1.4.2建议

1、建议在抓好殡仪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培训。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建设以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2、本项目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抓紧自筹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扶持资金,以利于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

葬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是人类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

人类早已觉察空间和死亡的深厚的关系,他们从活人的空间选取一个特定的地方并将其神圣化来表述死亡。

殡葬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频繁。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非常严重。

按城市内非农业人口和建成面积计算,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已超过11160人平方公里,已超过了世界公认的人口过密城市--日本东京。

在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环境的污染、城市土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火葬的方式成为必然,而且要求传统的葬祭的场所必须被专业的设施和配套的空间--现代殡仪馆建筑所取代。

另外,据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7%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5亿,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殡葬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殡仪馆1692家。

但仍与我国拥有13亿人口、800多万死亡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

参照国外经验,我国的殡仪馆至少应发展到3000-10000多个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减轻人民群众丧葬负担;进一步实施绿色生态殡葬,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1.2呼和浩特市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

呼和浩特市殡葬改革是在中国殡葬改革的大环境下发展过来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从九十年代开始,殡葬行业开始更多地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尽管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火化总量太低,土葬量仍然很大。

呼和浩特市总人口最新数据是286.6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6万人。

市区死亡率按6‰测算,年正常死亡数为0.94万人,而火化遗体数为3000具,仅占31%,有的旗县火化遗体只有几十具,有1.4万多遗体被土葬了。

每年有1.15万立方米尚好的木材用于打造棺材,每年约新产生坟地355万亩(按每亩葬40具尸体计)。

二是殡葬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队伍总体素质欠佳。

全市只有2个殡仪馆,5个殡葬管理处(所),10家经营性公墓,又多数集中在城区。

殡葬从业人员200多人,文化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跟不上行业发展和社会对治丧的需要。

三是殡葬管理及殡葬改革的体制不顺,处馆合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集经营权、管理权、执法权于一体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影响了执法的公正,容易引发不公正竞争,从而造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四是殡葬消费缺乏理念。

“入土为安”的农耕文化气息盛浓,对孝道文化存在错误理解,鬼神观念尤为突出。

殡葬消费的非理性行为集中表现在盲目、低速和耗蚀资源。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殡仪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在殡葬改革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解决困难群体“死无所葬”的重任,在为丧户提供运尸、火化、骨灰存储等基本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政府指令性任务和突发事件、无名遗体的处理工作。

殡葬事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殡葬事业在提高殡葬行业的社会公益水平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思想。

要有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审视、改进工作。

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殡葬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殡仪服务系统广大殡仪服务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2.2.2项目建设是完善殡葬服务环境,改善殡葬管理体制的需要

殡仪馆是个特殊的服务单位,面向的是刚刚失去亲人的逝者家属,服务质量的高低与对生命的尊重相关联。

改善殡仪馆服务环境,努力营造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是本项目建设的立足点;提倡更有效、更细心、更温馨的服务是项目建设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公众对殡仪馆服务过程中失误的容忍度明显小于其他行业。

殡仪馆的某个工作人员的失误在家属的眼中是整个殡仪馆的失误,某个工作的不到位是整个殡仪馆服务质量存在问题。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完善了殡葬行业的服务环境,而且可大力提高殡仪服务的水平。

殡葬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工作,这就要求殡葬管理和执法人员要在严格管理、秉公执法的同时,更新工作理念,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寻找和探索更人性化、最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使殡葬改革工作在和谐稳定中实施到位。

殡葬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殡葬服务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设施、设备、员工素质、管理制度乃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服务水平、服务价格都构成竞争因素。

殡仪馆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改革殡葬管理体制。

第三章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殡仪馆服务对象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统一的。

殡仪馆的服务对象是死亡人口,根据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状况分析,其绝对增长性体现在二十一世纪40-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达到相对高峰期。

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的死亡数及其变化是有轨可循的渐变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这一特征为制定殡仪馆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内部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根据。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殡仪馆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专业治丧场所。

该项目的服务范围为全呼和浩特市地区。

从全市人口现状来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呼市常住人口为286.66万人,在全区12个盟市中居第3位。

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呼市人口净增加42.87万人,增长17.59%,年均增长1.63%。

比较上次人口普查,呼市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人口净增加52.63万人,增长27.53%,年均增长2.38%。

除此之外,普查数据显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四城区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9.1%,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较大。

而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四县一旗地域广阔,人口分布却较少。

呼市人口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呼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7.64%。

同2000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8个百分点。

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高峰期,这部分人即将进入老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呈继续发展态势,这也表明呼市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从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工作整体情况来看,市辖9个旗县区,市政府划定市4区和开发区以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35个乡镇为火葬区,火葬区的人口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