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8423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河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由此导致雪线上升、草原退化、荒漠化加重、出山径流减少等问题,许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

所以,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国家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解决黑河问题的总体部署,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决策。

2、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往学员对党校教师教学意见最多的,就是认为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内容空洞乏味,评议苍白无力,对现实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听了之后感到不解渴、不过瘾。

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理论讲透、实际讲够。

要做到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外,还要对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知深、吃透,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意义

1.有利于更好的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调研咨政,是中共中央2008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赋予各级党校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

中共张掖市委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从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着眼,按照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全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了《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近期市委市政府又在积极谋划和青海祁连县、内蒙阿拉善右旗合作以大生态的理念来治理黑河流域。

党校要发挥党委政府的“思想库”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张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对张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以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党校是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阵地,在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党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干部培训的质量。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要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研究、探讨张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全局性、紧迫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结分析张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典型,多出联系张掖实际、高质量、有应用价值的调研成果,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利于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的培训要求。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加强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是因为,党校教师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党校教学改革任务的主要实践者。

如果党校教师不走出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只是闭门造车,就无法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而通过考察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考察行程、人员及方法

(一)路线和人员构成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在校领导的带领下,9月10日至13日我们一行16人(校领导3人,司机2人,办公室1人,教师10人)沿扁都口、俄博、阿柔草原、祁连县、黄藏寺、黑河峡谷、聚龙沟峡谷、野牛沟、热水大阪、八一冰川、陶莱牧场、二只哈拉、祁青乡、镜铁山矿区,学习考察了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总行程1012公里。

(二)考察方法

这次考察,我们主要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访谈、座谈、拍摄影像资料等方式方法。

1、实地查看

沿途我们实地查看了黑河上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森林、草场、植被、河流、农牧民家庭以及黑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机构。

大家通过实地观察,深切的感受到黑河上游生态破坏的严重性。

如:

有雪的山峰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阴山山顶上有积雪,跟想象中连绵不绝的皑皑白雪有很大的差距;

青海云杉呈斑块状分布;

在牛心山,由于过度开荒,造成森林与耕地直接相连,没有过渡带;

在陶莱牧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荒漠化日益加重;

在镜铁山矿区,由于过度开采,造成草原、植被大面积破坏。

2、个别访谈

一路上我们进行了10多次个别访谈。

访谈的对象有农民、牧民、护林员,还有国家工作人员;

他们的年龄从18到50多岁。

在青海祁连县,我们与一位常年在牧区工作的基层派出所所长做了较深入的交谈。

他告诉我们:

黑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方式粗放、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也有国家投入不够、治理措施不到位等政策因素,还有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制度因素。

应打破行政界线,加强上游地区张掖和祁连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保护治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在牛心山营盘台村,我们走进农户,访问了家庭女主妇。

她30多岁,小学毕业,三口之家半农半牧,年收入3万元,生活水平在本村处于中等。

据她介绍,牛心山每年10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整个被雪覆盖,5月份开始融化并迅速地融化到现在的状况。

在牛头沟乡,一位18岁的男性牧民告诉我们,他们家五口人,有8000亩草场,养1000多只羊,200多头牦牛,每年出栏羊300多只,牛100头左右,每5天换一个地方进行放牧,其父母均为文盲,长兄也没上过学,自己小学毕业,只有一个妹妹16岁,在县城上学,兄弟二人将来就是继承父母的草场和牛、羊群。

在陶莱牧场,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女性牧民(48岁)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丈夫放牧、儿子做虫草生意并打些短工,她在乡上经营一家小旅店,当地人口少,自然条件差,10月份天气变冷以后连电都没有,她说他们像生活在旧社会。

在祁青乡,朵某某,男,40多岁,我们到达时,他们一家正在做围栏,当我们问到是否禁牧由谁来监督、他们是否同意整体搬迁时,他回答说是否禁牧由村民互相监督,如果被举报就要罚款,至于整体搬迁,只要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是愿意的,因为由于草场退化他们当前的收入并不理想,牧民长期的艰苦生活,也让他们有了改变的想法。

如果政府的补偿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他们可以出去打工,生活可能比现在还要好过一些。

3、座谈

我们分别和宝瓶河牧场、宝瓶河资源管护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宝瓶河牧场——隶属于张掖农垦公司,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农十师一个团,后转由地方管理。

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海拔在2300-4800米之间,其东南部与青海省隔黑河相望。

祁连山中段的特殊气候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以牧草丰盛、牛羊肥壮闻名陇原,现有牧场和农业用地38.4万亩,人口200多人,有汉、裕固、东乡、回等多个民族。

该牧场的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牧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位于寺大隆自然保护站东部,与青海祁连县黄藏寺隔河相望,南临俄博,和青海祁连县扎麻什一梁之隔,西至拉几大坂,北靠小红石坂梁,与向阳台资源管护站交接,总管护面积2306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100.9公顷,灌木林地3129.4公顷,疏林地56.3公顷,管护林班16个,小班193个,现有管护人员6人(包括管护站站长),设有森林防火联防小组8个,群众义务扑火队员37人。

宝瓶河资源管护站辖区平均海拔3600米,为大陆性寒温半湿润气候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辖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水源涵养功能日趋增强,是黑河重要的集水区域。

三、考察的内容

(一)黑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问题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与托勒山之间的祁连县野牛沟乡洪水坝的八一冰川,有大小支流114条,经野牛沟、高大坂、扎麻什地区,在宝瓶河与东流八宝河汇合。

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66公里,其中峡谷长450公里(有70多公里的无人区),峡谷均深海拔4100米。

以其海拔的高差跌宕、雄伟神奇,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众多名胜古迹组成高原迷人的峡谷风光,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

黑河上游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和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生态退化,水资源生态不断恶化

草原退化使祁连山腹地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湿地萎缩,造成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众多湖泊干枯。

源头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还由于源头水量的持续减少致使下游断流频率不断增加,断流历时和河段不断延长。

2、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的变化,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祁连山森林景观渐呈破碎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

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并将持续面临巨大的破坏与威胁,物种多样性面临严峻形势。

3、鼠害、毒草猖獗的形势依然严峻

鼠害已成为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常年危害着草原的自然生态。

它们啃食牧草、掘土造丘,加剧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究其根源在于部分草场过度放牧造成牧草退化。

草原鼠类适合在低矮的牧草环境下生长繁殖,过去牧草长得很好时,它们没办法存活下来。

近年来祁连草场过载,导致牧草退化,于是老鼠就多起来了。

老鼠不仅直接啃食牧草,而且习惯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这给草原植被带来了致命的危害。

至此,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也增多了。

4、湿地缩小、雪线上升

在祁连山腹地的野牛沟有大片的天然湿地,这些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沼旱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径流减小,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个别地方湿地趋于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同时随着雪线上升,冰川在缩减,致使冰雪融水减少,祁连山区的出山径流因此下降,使祁连山区本已岌岌可危的生态雪上加霜。

5、超载放牧依然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植被如果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一般多生长茂密,植被覆盖率可以很高,很少形成水土流失。

而在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系数就大,水土流失就强。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农业的耕种,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植被受损。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祁连山腹地草场载畜量日益加大。

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资源的严重退化,对于干旱少雨年份的春秋两季的草场,牧草不足,植被遭到牲畜的破坏后难以恢复,由此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上游生态恶化的现状,应加快以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冰川、森林、草地为核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来遏制生态的退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减少人的活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问题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明确提出应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对黑河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祁连山腹地,从祁连山东段的俄博到西段的七一冰川,所到之处,可以看见原本白雪皑皑的雪山山顶隐约可见积雪、原本河水汩汩的河流河床干裂、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大片荒漠化……

  “山顶的积雪几乎不见了,河床也大面积裸露。

”保护区内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我们。

山顶积雪消失、雪线上升、河床裸露在整个祁连山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地的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

  

黑河水资源及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1年8月,国务院开始进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

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东居延海连续不干涸,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受水资源管理基础条件薄弱等因素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仍然相当脆弱,因此,在黑河流域水资源治理规划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生态修复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上游生态建设的近期目标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近期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退耕、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料基地、实施舍饲和半舍饲,为部分地区的禁牧休牧和生态移民创造条件。

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促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三)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是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基础。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祁连山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尤其是广大农牧区,很多地方至今仍维持着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状态,维持着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

而且贫困和环境退化相互强化,使人与自然关系处在恶性循环之中。

1.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造成大量的农牧区贫困人口,贫困类型大多为生态型贫困。

而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植被受破坏越严重的地方农牧区人口也越多,由于农牧区生产力水平提高较慢,人口增长必然会对环境增加压力,使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

此外,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使农业的边际效益几乎降到零。

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在减弱,而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显著。

因此,人处于可持续发展各要素的中心环节,只有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农牧区人口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如果不加大力度提高广大农牧区、尤其是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仅会拉大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加剧牧业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边缘化程度。

而广大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并没得到改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比例很低。

尤其是广大牧业区仍然维持着自然的粗放畜牧业,产业始终在很低的层次上徘徊,基本上维持着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

3、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理念不具备

从生态学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

在一路的考察中我们看到,生活在祁连山腹地的人们,基本过着半农、半牧或以农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当地老百姓普遍对生态环境恶化有较深的感受,也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愿望,但当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环境的危机意识就会被更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所淹没。

因此,生态的保护要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出发,而人的观念的改变应从改变其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牧民真正从依赖生存的土地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四、体会

通过此次考察,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一)社会考察是增强党校教学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和政府工作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党校就是要通过研究党的基本理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最终为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通过这次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党校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这已经成为地方党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

各地党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这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党校教学内容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紧密结合,为更好、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

(二)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后,国家对政策所涉及到的农户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但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中发现,诸多补偿政策的落实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对农户的家庭收入产生了不同影响。

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牧民实行休牧禁牧补贴及牧民转为草原管理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农牧民的生活问题。

但每亩5.6元的补贴和每月800元的管理员工资,与牧民以往的收入相差太大。

如牧民每户平均有牧场5000亩,每户养羊500只,按市场价每只羊买价约400元,每年收入20万元,而按国家补贴和工资年收入仅3.76万元。

国家和政府在给予保护区边缘地带群众政策补偿时,一般是对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直接给予金钱或实物补偿,以填补其因维护和增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形式。

这种补偿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其灵活、见效快。

但直接补偿容易转化为消费支出,并不能彻底解决自然保护区居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使当地居民面临坐吃山空的局面。

因此,应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中,政府应通过优惠贷款、就业指导和帮助、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建立援助合作机制,让保护区及其周边居民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食品精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等,使其分享生态保护所产生的惠益。

总之,要解决好保护区居民的长期发展问题,它不仅要对其受损经济利益的进行补偿,还要使居民因补偿而致富,而这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

(三)黑河上游水资源保护的核心是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要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上游保水、中游节水、下游配水”为总体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学、工程等手段,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应该通过草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解决草畜矛盾,遏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整个黑河流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上游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促进草场利用科学化、有序化,基本解决牧业超载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引导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形成全新的生产、养殖体系,促进上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达到保护和涵养黑河水源的目的。

(四)应尽快建立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实验区

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之时,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补偿的关注和认识,推动生态补偿在法律、财政投入机制、税费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突破和改革。

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联系、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要开展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为草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流域生态经济价值补偿机制等。

同时,解决好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还要加大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当地后续产业的发展。

使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能在城镇找到工作,彻底改变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五)生态环境的治理应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上、中、下游兼顾,完善灌区内、引水口及河道上的配套工程,建立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明晰水权,科学合理的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六)黑河上游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通过一路的考察,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加快生态建设和黑河综合治理的步伐,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我们不尽快进行生态修复,那么河西走廊的生存和发展将岌岌可危。

(七)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基础环节

社会考察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

通过社会考察,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因此,应把社会考察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使之常态化。

总之,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路途遥远,非常辛苦,准备工作尚不充分,但却意义重大,收获颇丰,既充实了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对提供党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