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751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一模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象形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该文化成就产生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

B.使用铜器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

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

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5.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写道:

“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这段话反映了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6.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①习惯法②成文法

③公民法③万民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8.一个开国皇帝质问大臣,为何迟迟不肯颁布他下达的命令?

大臣回答道:

我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倏亡覆辙,必须谨慎检查陛下的命令,不能与现行法令相抵触,所以延迟。

这个故事最可能发生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9.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10.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这里的“第二次”是指

A.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B.火药传到欧洲

C.中华文化泽被东西

D.早期西学东渐

1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英法王权的加强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

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12.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时指出:

“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

“某地”当指

A.西班牙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13.下列表格中是某项(交易品)输往某一地区的统计数字。

此(交易品)最有可能是

输入地区

1451~1870年的总量

英属北美洲

399,000

西属美洲

1,552,100

加勒比海区

3,793,200

巴西

3,646,800

总计

9,391,100

 

A.奴隶

B.烟草

C.白银

D.茶叶

14.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清教徒要求实行宗教改革

B.议会拒绝通过新征税法案

C.议会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

D.查理一世和议会矛盾激化

15.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都是分权学说的倡导者。

他们主张“行政权”由

A.总统掌握B.君主享有C.议会控制D.人民共有

16.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A.联邦制原则

B.中央集权原则

C.两党制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17.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

“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D.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18.有些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是

A.进行对外战争

B.建立第一帝国

C.颁布《民法典》

D.打退反法同盟

19.19世纪中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封建专制强化

B.四分五裂状态

C.军国主义盛行

D.自由主义泛滥

20.美国学者肖尔说: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

日本人相对迅速取得成功,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应该从其内部特点去寻找原因。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黑船事件”构成明治维新主因

B.岛国的小国特征催生明治维新

C.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情况特殊

D.西方的力量太过强大惊醒日本

21.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

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果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22.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

2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C.外国商品滞销

D.清政府仍闭关锁国

24.1880年,薛福成写道: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有学者认为: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相反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

”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B.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C.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D.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26.凡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为改革论的学者,一般认为上述改革的共同点是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28.下图所示为货币文物——“洪宪元宝”,该货币的出现反映了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B.清朝残余势力的存在

C.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强大

D.新文化运动未能清除封建思想

29.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

“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

”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

B.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D.大萧条及其影响

30.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3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唯一条件

B.分裂动荡后专制权力不断被强化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2.据蒋孟引《英国史》载:

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

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

这一记载表明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巨大就业机会

33.观察世界人口(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0年)图,对该图解释最准确的是

A.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人口数是平稳的

B.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人口激增

C.早期社会人口统计时存在一定缺失

D.工业社会的到来使人口数加速增长

34.“汉武帝所努力缔照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以上材料可以理解为

A.汉武帝施政的核心是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C.“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D.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从此被剔除出去

3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解释是

A.西方国家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在《南京条约》许诺12年修约的自食其果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

36.地方制度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周代“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秦朝“姗(讪)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

陈、吴奋其白梃(大杖),刘项随而毙之。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王、侯)。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汉书·诸侯王表》

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

(2)西汉统治者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