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6916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赏析教案文档格式.docx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

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

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

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

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链接中考】

例一、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本题从品味语言、情感表达两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1)题可以抓住“随”、“入”、“飞”、“生”等字进行赏析。

(2)题则结合诗歌的标题与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看出诗歌流露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故乡的流水也似乎变得多情善感起来。

答案:

(1)示例: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例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方面考查学生。

(1)题扣住“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题“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答案:

见解析

例三、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面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惭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1)题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题可以抓住“最爱湖东行不足”推知答案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3)写景的角度有许多,这首诗的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门,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见解析。

【巩固练习】

七年级诗词鉴赏(上)

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1、D;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欢乐积极向上;

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5、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2、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3)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何?

答:

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3、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回答1——3题。

(4分)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2)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1、黄鸡:

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2、略(见教参P46页)3、C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5、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他和苏轼、   共称文坛“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

(2)“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略3、A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分。

每小题2分) 

7、对《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B

8、诗歌欣赏。

秋词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

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9、对《迢迢牵牛星》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距离之远;

“皎皎”,写星光之亮。

叠词“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

“纤纤”和“札札”,由形、声而生情。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织女不能同牛郎相会,无心织布,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

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写水的动态;

“脉脉”写人的静态。

“盈盈”和“脉脉”,表现出动态和静态都很美,形成哀怨动人之感。

10、请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1、悲苦哀怨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BC4、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5、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10、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 

(1分)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郑谷诗则 

借景抒情(1分)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分)

(2)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1分) 

……………………………(1分)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2分)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七年级诗词鉴赏(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情怀。

(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1、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此类答案给1分)2、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

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3、①清幽;

(或清静、幽静)②欢悦;

(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 

4、提示:

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5、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

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6、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

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

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

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

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居高”的“高”有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