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657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docx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第四中学闫文东

摘要: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而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环境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断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

本文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种途径以及反思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环境问题;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渗透途径

1.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短缺……一个个危机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时,更加慎重地考虑其对当地、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今天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还在加剧,因此,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改变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保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意识,产生对中国现状人均资源短缺的危机感,树立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

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十分必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

比如:

地理必修,详细介绍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提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选修—环境保护,更是全面系统地从五个章节安排:

《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管理》。

总之,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资料,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应对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以培养认识,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建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理念,获得应对未来若干重大问题的基本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开放的学科,具有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特征,而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能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选线、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提供决策支持;能为经济重构、提高竞争力、制定能源政策、灾害防御、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饥荒等问题时能够作出独特贡献。

2003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中,“‘过程与方法’,即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是‘思想教育’内涵的扩大”。

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

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虽然环保意识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但是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尤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进行环境教育。

总之,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必然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2.1针对教材内容,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

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

例如:

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播放以下画面:

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造成的大气污染、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引起的水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车流如梭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林立的高楼外面的玻璃墙产生的光污染、施工场地和交通工具带来的噪声污染、高大密集的电网带来的电磁波污染等。

一幅幅画面直观生动,能很好的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

一个个环境问题触目惊心,仿佛就在身边,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欲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

再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以1998年我国长江洪涝灾害为例。

分析长江中游和下游发生的洪水原因时,用flash动画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和北面的汉江支流。

原因之一是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另一个原因是上中游山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剧长江洪涝灾害。

同时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人类活动可加剧自然灾害的清晰的思考。

采用图像、音像资料,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果。

用多媒体对2008年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地震诱发海啸导致核泄漏、2013年重创菲律宾的台风“海燕”等等自然灾害进行影像播放。

通过观看、试听这些冲击各种感官的影音,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

通过对某种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提高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意识和减灾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2结合时事地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当前,各种环境问题正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措施。

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改善环境的欲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

比如:

雾霾入选2013年十大关注,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发布了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排名,2013年年均PM2.5浓度最高的10座城市中,有7个位于河北省。

按照前十位排名分别是1邢台、2石家庄、3保定、4邯郸、5衡水、6唐山、7济南、8廊坊、9西安、10郑州。

其中,排在前两位的邢台、石家庄两市的年均PM2.5浓度更是高达155.2微克每立方米和148.5微克每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4倍以上。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年均浓度是35微克每立方米为达标。

)2013年困扰我们的雾霾天气,学生印象深刻。

2.2.1雾霾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

PM2.5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PM2.5有毒颗粒物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汽车尾气;北方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中国雾霾的真正成因:

静稳天气是“罪魁祸首”,排污仍是根本原因。

风力较小且近地面层的湿度较大,不利空气中污染物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另外由于近地面层的湿度比较大,在夜间和早晨,雾气比较容易形成。

如果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容易导致出现范围较大的雾和霾的天气。

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雾霾天气的危害:

对呼吸系统有影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严重的会诱发肺癌;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容易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导致传染病增多;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儿童生长减慢;影响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影响出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

雾霾的治理:

至于如何“治本”,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说,在确保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谭晓光也表示,治理雾霾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要把已有的高污染工业排放量降下来,二是今后在上新项目时,都要做事先的评估。

2.2.2应对措施

城市防治霾天气应采取措施有: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强企业监管,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城市建设中采用降尘、减尘措施;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

为了减少霾天带来的危害,我们的应对措施有:

尽量减少外出和户外锻炼,出门戴口罩,在教室内做雾霾操;关闭门窗,尽量减少通风;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辣的;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尽量慢行等等。

所以,通过对雾霾的成因、危害及治理的了解,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我做起,节约能源,享受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的宜居城市。

2.3环保纪念日,举行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首先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主要意义,回顾过去的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明确今年的活动主题,然后开展活动。

2.3.1宣传介绍

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议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会议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联合国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这天定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201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中国主题为“同呼吸 共奋斗”,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