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899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3 七 求 诸 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二单元3七求诸己Word版含答案

七 求诸己

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

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

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

一、字音

不能徙(xǐ)百乘之家(shènɡ)

博弈(yì)自讼(sònɡ)

二、通假字

非不说子之道 说,通“悦”,喜欢

今女画 女,通“汝”,你

君取于吴 取,通“娶”,娶亲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修己以安人 使动用法,使……安定

揖巫马期而进之 使动用法,使……进见

君子亦党乎 名词作动词,偏私,偏袒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古今异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义:

用来……的。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后生可畏

古义:

令人敬畏。

今义:

值得害怕。

六、特殊句式

不患莫己知 宾语前置句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宾语前置句

是吾忧也 判断句

君取于吴 介词结构后置句

巫马期以告 省略句

孔子为什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点拨] 从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孟武伯问仁这部分中,孔子评价三个弟子的依据是什么?

[点拨]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

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当冉求提出“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时,孔子为什么对他提出了批评?

[点拨] 从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孔子为什么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点拨] “老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比生命更重要”,《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

老师要虚心接受所有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意见,拒绝谄媚奉承的言行。

老师在教学中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高兴。

做老师的要学习孔子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和胸怀。

孔子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中要表达什么观点?

[点拨] 这句话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你是如何理解“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含意?

说说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

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

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还少吗?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自讼”——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智的问题。

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

♣就感情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河水,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流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时光易逝”“珍惜青春年华”“珍爱生命”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一、基础知识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诸己   尧舜其犹病诸

B.如斯而已乎我欲仁,斯仁至矣

C.仁远乎哉君子亦党乎

D.德之不修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解析:

选C。

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代词,此,这/连词,那么,就;D.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患无位,患所以(……的原因)立

修己以敬(尊敬他人)

B.闻义不能徙(迁移,移向)

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主管)

C.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废除)

今女画(止步不前)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批评)

解析:

选B。

A.所以:

用来……的,敬:

为人处世严肃认真;C.废:

停止;D.过:

超过。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③已矣乎

④昭公知礼乎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选C。

①②助词,陈述句尾表陈述;③语气助词,表感叹,吧,啊;④语气助词,表疑问,吗。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揖巫马期而进之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C.修己以安人

D.项伯杀人,臣活之

解析:

选B。

B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愁没有职位,只愁立身处世的修养不到家。

B.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人了解自己,只追求可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

C.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就连尧舜恐怕也要累得生病吧!

D.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解析:

选C。

C项“尧舜其犹病诸”应译为:

就连尧舜恐怕也要为此犯难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4.42)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3)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7.30)

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闻义不能徙   徙:

________________

(2)修己以安人   修: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迁移,移向 

(2)修养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答案:

(1)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2)年轻人令人敬畏,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今的人呢?

如何理解孔子的“修己”观念?

答:

                                    

                                    

答案:

修己就是修身,安身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

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寡人传国焉。

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

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

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

“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

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

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

皆无其本矣。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

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

“何谓才全?

仲尼曰: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窥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说,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

“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

“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

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已矣!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恶:

丑陋

B.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

知:

通“智”,才智

C.平者,水停之盛也

盛:

茂盛

D.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君:

统治

解析:

选C。

“盛”的意思应为“极点、顶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又以恶骇天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寡人召而观之②尽垩而鼻不伤

C.①闷然而后应②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D.①国无宰,寡人传国焉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解析:

选A。

A.“以”的意思都是“因为”;B.“而”的意思分别为连词,表顺承关系/转折连词,“可是”;C.“然”的意思分别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可是”;D.“焉”的意思分别为兼词,“于之”/助词,不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的一组是(  )

①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②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③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④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

⑤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⑥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

选C。

③⑥是孔子对“才全”“德不形”的阐述,不涉及“哀骀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国哀骀它,既无地位,又无财物,而人们都愿与他相处并念念不忘,并不在于他倡导什么,只在于他能言善辩,常常阿谀逢迎别人的缘故。

B.孔子认为哀骀它之所以能取信于人,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C.鲁哀公跟哀骀它相处不到一个月,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便把国事交给了他。

但哀骀它断然推辞,最终走掉了。

D.鲁哀公把与哀骀它交往的事详细地告诉了闵子,并认为起初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人,而现在通过与哀骀它比较,方知自己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

解析:

选B。

A.“能言善辩”“阿谀逢迎”不正确;C.“断然推辞”不合乎“德不形”的特点,况原文也没有这样说;D.鲁哀公告诉闵子的是孔子的话,“方知自己原来的认识是错误的”原文无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译文:

                                    

                                    

(2)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

译文:

                                    

                                    

答案:

(1)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2)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作践自身而使国家危亡。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

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

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惊,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倡导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我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

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

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我便把国事委托给他。

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

我深感羞愧,终于把国事交给了他。

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掉了。

我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我一道共欢乐似的。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

“我孔丘也曾出使到楚国,正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

不一会又惊惶地丢弃母猪逃跑了。

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时那样哺育它们。

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支配那个形体的精神。

战死沙场的人,他们埋葬时无须用棺木上的饰物来送葬;砍掉了脚的人对于原来穿过的鞋子,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

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

做天子妃嫔,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娶了妻子之人留在宫外,不能再供天子使唤。

为保全形体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

如今哀骀它他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鲁哀公问:

“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

孔子说: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

日夜更替于我们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却不能窥见它们的起始。

因此不足以让这些变化搅乱内心的平和,也不足以把这些变化挂在心上。

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

这就叫做才智完备。

鲁哀公又问:

“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

孔子说:

“平是水静止时的最佳状态。

它可以作为法则,内心保持极端的平静就可以不被外在的事物动摇。

所谓德,就是内心纯和的培养。

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它了。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

“起初,我认为坐朝当政统治天下,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

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作践自身而使国家危亡。

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三、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校高三

(1)班拟定的一则倡议书片段,在词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倡议书

为了增强我班同学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体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班委与学校餐厅洽谈,谨定于周四下午四点半到学校餐厅义务帮厨。

请同学们务必抓住这个劳动机会,自愿报名,莅临参加。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运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

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本题材料是某校高三

(1)班拟定的一则倡议书。

“提高劳动体悟”中,“体悟”,意为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与动词“提高”搭配不当,可改为“觉悟”。

“洽谈”,是指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

语境中说的是学校内部的事,某班级和学校餐厅商量想去帮忙锻炼,因此“洽谈”改为“商量”。

“谨定于周四下午四点半到学校餐厅义务帮厨”中,“谨”,此处意思是郑重地。

使用不当,程度太重,语境中只是班级和学校餐厅之间的事,因此可改为“特”或去掉。

“请同学们务必抓住这个劳动机会”中“务必”,带有命令性和强制性,不得体,可将“务必”去掉,或改为“珍惜”。

“莅临参加”中,“莅临”是指贵宾来到、来临,所指范围小,尊敬程度重。

此处是班级对学生的关系。

可将“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

答案:

(1)“体悟”改为“觉悟”;

(2)“洽谈”改为“商量”;(3)“谨”改为“特”或去掉;(4)“务必”去掉或将“务必抓住”改为“珍惜”;(5)“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

某校高三进行选修课总结,有多位同学会议上交流了各自深切的体会。

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同学的发言补充完整。

(字数上不作要求)

选修课教材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进行选择。

甲同学说:

学习《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我能真切地体会到传记中蕴含的传主的人格精神:

杜甫关注现实和感时忧国,毛泽东百折不挠和献身理想,贝多芬战胜困难和扼住命运。

乙同学说:

学习《______________》,我能                                    

                                    

答案:

(示例)乙同学说:

学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能深刻地感受到散文内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林语堂对北平故都文化的敬仰与赞美,余秋雨对都江堰工程及李冰父子的歌颂与倾倒,张承志对戈壁滩汉家寨几间泥屋的尊崇与依恋。

四、高考突破

(一)阅读《论语》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谈到“仁”,孔子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

由此看来,“仁”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

但是,孔子谈到自己时,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评价三位政绩卓著的学生(子路、冉求、公西赤),说“不知其仁也”;甚至说“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连尧舜都感到为难。

这样看来,“仁”又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对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你怎么看待?

答:

                                    

                                    

答案:

并不矛盾。

首先,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态度,只要坚持不懈,不停地追求,就能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仁”的起点很低,但是标准颇高,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达到的。

要成为真正的“仁人”,需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因而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自许。

而“安百姓”、“博施济众”,则是“仁”的最高境界——“圣”,所以连尧舜都难以企及。

(二)联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②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指言语要在行动之后说出)。

”(《论语·为政》)

③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④子张问行(行得通),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⑤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过分的恭敬),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指内心怨恨,表面友善),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⑥子曰:

“其言之不怍(惭愧),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⑦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结合你的感悟,谈谈孔子的“言行观”。

答:

                                    

                                    

答案:

孔子反对夸夸其谈,言过其实。

他认为,一个人嘴上说的超过他实际做的,是可耻的;大言不惭的人,要履行诺言,肯定很困难。

因而主张:

君子要说得少一些,做得多一些;要慎于言敏于行;要做了之后才说。

他认为:

说话忠信,行事笃敬,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行得通。

他最厌恶那些花言巧语、表里不一的人,他觉得认识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话,最要紧的是要看他的行动。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8~19题。

①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②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③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根据①②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

答:

                                    

                                    

答案:

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

结合①②的文字,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三问三不知”的看法。

答:

                                    

                                    

                                    

答案:

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是对孔子的治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