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31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市场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后,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

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

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

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的所谓综合性商业银行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

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

到90年代初,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席卷全球。

这段时间的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并购的一些新特点:

一是银行业并购的规模、金额不断扩大;

二是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的热点;

三是跨国界并购越来越多。

在这种国标金融环境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97年初修改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立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取消了许多对银行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券经纪活动、证券私募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

更加至关重要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并大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

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

在世界范围内,混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世界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资料来源:

杨长江,张波,王一富编著,《金融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139-141

问题:

从美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变迁来看,中国金融业应混业经营吗?

案例2:

 2008年5月9-10日,上海召开了“2008首届陆家嘴论坛”,主题为“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

“上海如何加快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这次大会的真正焦点。

从上海政府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来看,其旨意十分清楚,就是如何借高规格金融会议来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梦。

  十分巧合的是,北京也在5月6日首次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还有深圳、广州、武汉、天津、大连、重庆等城市也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希望各自的城市也成了国家的或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据本地媒体报道,中国提出建立金融中心设想的城市多达90余家。

  我们先得对什么是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判断一个金融中心或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只有对这些问题一一梳理,那么我们才能对目前这种现象做一个清楚的解释。

  一般来说,金融中心是一个特定城市和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聚集的市场。

它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但这种中介功能又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它主是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的场所。

而国际金融中心则是指有众多的外国投资者通过这个城市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积极、活跃地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

而刘明康则认为,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四个基本条件:

创造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有一个能够凝聚和聚集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机制。

而任志刚则认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不能单纯看数字,比如多少个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而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更多的国际金融服务需求,即有没有更多国际投资者便利地进入这个城市进行各种各样金融交易。

 从金融交易的一般特性来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一是金融交易的完整性。

因为任何金融资产都包括了当前价格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任何一次金融交易,在完成交易的瞬间都会影响资产的价格与风险。

完整的金融交易不仅要表现当前标的物的价格,而且也要表现在当前价格水平上对该资产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

因此,金融交易完整性包括了金融产品、期货交易及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二是金融交易的便利性。

即金融市场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交易工具,以便方便投资者购买资产及规避风险。

三是交易的透明性。

因为金融资产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金融持有人对其资产保值增缺乏应该的知识及信息。

因此,交易的透明性才能保证金融交易的公平公正。

  正因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样一般性及前提条件,我们来考查任何国际金融中心出现都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不是人为的结果,而且这种自然演进的过程往往是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联系在起的。

 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到2006年底为止,全球金融资产已达到167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7%,是1995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8%的两倍。

2006年,全球金融资产总量约为全球GDP的3.5倍,每天平均流量高达115万亿美元以上,约为全球每天平均商品贸易额的50倍。

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随着全球金融资产持续增长,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这自然会产生各国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需求。

  但是从这些金融资产地区公布情况来看,目前全球金融资产呈现非均衡分布(2006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总共占了全球金融资产的73%,而此外的地区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仅27%),但在全球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份额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则越来越大。

比如,在过去的10年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一倍以上。

其中,中国金融资产的增长贡献率占到新兴市场国家的1/2,其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约占新兴市场国家总额的1/3。

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交易需求,也可以引起发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布局一次重大的调整。

比如香港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

  2007年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除了伦敦、纽约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之外,香港与新加坡也遥遥领先于其他老牌的欧洲城市,而上海与北京也分别获得较前排名(分别为第24、36名)。

不仅说明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所导致国际金融中心新格局,也说明了全球金融资产分布开始向亚洲地区转移。

不过,除香港与新加坡之外,国内各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要求仍然相差很远。

  在国内,无论是从历史的辉煌性,还是从中国近年的经济实力来看,这些都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比如,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其中金融期货正在准备上市交易;

是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国内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集聚地;

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

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上海不仅具体地理和交通优势,具体辉煌的金融历史以及金融文化的环境,具有良好实体经济为支撑,因此,上海要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仅是一步之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出现与摧毁,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要大得多。

首先,在中国资本项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国内外的资金要自由流动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资金无法自由流动,那么国内外的资金要自由聚集是不可能。

如果说,连资金的自由流动都不可能,特别是国外资金要自由流动不可能,那么目前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那只能是未来资本项完全开放后事情。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并非是如何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而是如何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或人民币的金融中心,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创造与交易的中心。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

  其次,从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更希望体现国家干预、政府主导的新模式,如中央大力支持上海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甚至于要进一步把政府主导作用和干预效果的重点,放在国家层面的组织保障、中央政府的立法支持和政策倾斜上。

比如,上海市政府负责人特别指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除了在规划上、政策上、服务上要遵循国际惯例提供相应支持外,在人文环境上要加快与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等功能核心区的交流工作,推动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完善与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是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或中国资本项全面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要求仍然相差很大。

因为,从GFCI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14项指标来看,比如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监管环境、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容易度、基础设施、客户的可获得性、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政府回应、企业税制、运营成本、专业服务供应商的获取、生活质量、文化和语言、商业楼宇的质量及供应、个人税制等,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很大。

还有,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还表现在人才资源缺乏及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不足上。

对于前者,从数量上来说,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而且香港在35万,上海则不足20万。

  更为严重的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缺乏。

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交易的是信用,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

但是,就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来说,由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主导,那自然整个市场的信用要政府来担保。

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的情况下,不仅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定价机制,无法确立金融市场公平公正交易平台,更无法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的法律及司法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建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

  总之,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一项重大战略,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同样是一个市场自然演进的过程而不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否则以政府主导的国际金融中心即使出现也是起不到真正有效配置国内外金融资源的作用。

来源:

易宪容博客,有删节

讨论问题: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什么优势?

你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有何要求?

相应地你对金融系统的服务有什么期待?

案例3:

珠海高速公路证券化

公路收费证券化是一种典型的基础设施证券化,是以项目所属资产收费权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费公路建设,据中国收费公路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大陆证券化的收费公路总里程为11559公里,独立桥隧188828米。

收费公路证券化在我国大陆地区的2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广东、江苏、安徽等省市是证券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1996年8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在开曼群岛注册了珠海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成功地根据美国证券法律的144a规则发行了资产担保债券。

该债券的国内策划人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承销商为世界知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添惠公司。

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当地机动车的管理费及外地过境机动车所缴纳的过路费作为支持,发行了总额为2亿美元的债券,所发行的债券通过内部信用增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为年利率为9.125%的10年期优先级债券,发行量是为8500万美元;

另一部分为年利率为11.5%的12年期的次级债券,发行量为11500万美元。

该债券发行的收益被用于广州到珠海的铁路及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筹资成本低于当时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

分析:

从证券化产品角度看:

首先,基础设施收费的证券化符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要求,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比较稳定可靠、容易计算,满足以未来可预见到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要求以及"

资产重组"

原理。

其次,在这个交易机构中,原始权益人将项目的收益权转让给境外的投资人,实现了证券化的关键一步破产隔离。

再次,以债券分档的方式实现内部信用增级,通过担保的方法实现外部信用增级。

信用增级技术降低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

从多种融资方式的比较看:

收费公路的ABS融资与其他形式的项目融资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借用国外贷款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等传统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外债压力与产业安全问题。

其次,由于有信用增级的措施,当在资本市场大规模筹集增加时,成本可以降低。

再次,收费公路ABS融资对已建成的和在建项目均适用,不受项目的局限,在收费公路ABS融资的这个过程中主权国政府始终保有项目的所有权。

从交易机构的地域分布看:

首先,跨国资产证券化可以满足支撑债券发行国的法律要求,规避我国有关制度方面的不确定性,保证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完成。

其次,在境外发行证券时面对的市场容量大,机构投资者也较多。

从融资角度讲,首先,收费公路的ABS融资与其他形式的项目融资想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他可以有效地克服借用国外贷款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等传统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外债压力与产业安全问题。

最后、收费公路ABS融资对已建成地和在建项目均适用,不受项目的局限;

在收费公路ABS融资的整个过程中主权国政府始终保有项目的所有权。

注:

ABS融资是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的英文缩写,指的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案例4:

利率结构变动

1994年3月1日清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部的国内业务操作经理,根据有关资料报告,由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支票交付加快,预测结算在途资金相应减少,所以决定运用防卫性的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抵消在途资金减少而造成基础货币供给下降。

上午,该经理在得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同意后,决定买进2.5亿美元国库券,他授权交易员以联储名义与国库券出售者订立协议,规定出售者在7天内再将这些国库券购回。

1994年3月1日美国货币市场利率如下:

优惠利率:

6%。

是30家最大的国民银行对公司贷款的基准利率。

大额可转让存单:

3个月,3.44%。

银行承兑票据:

90天,3.55%。

商业票据:

90天,3.74%。

联邦基金利率:

3.375%。

贴现率:

3%。

3月2日,市场上3个月期国库券的利率由交易前的3.4%下跌至3.35%。

国库券利率与优惠利率、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的利差分别由2.6%、0.04%、0.34%扩大为2.65%、0.09%、0.39%。

于是,公众纷纷放弃对国库券的购买,将手持通货转化为银行存款、公司债券,或者投资于利率更高的股市,结果造成:

公司债券市场求大于供,利率下降,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增加,许多商业银行拥有可贷放给其他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下降。

可见,美联储操作国债利率,打破原来利率体系的均衡,并将国债利率的变动传导到整个利率体系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胡海鸥主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52。

案例5:

中美现金量比较

1994年,美国以12314亿美元的货币量(其中通货量为3635亿美元),实现了67269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货币量的5.46倍,是通货量的18.5倍。

同期,我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750亿元人民币,却需要货币量20556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货量为7289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是货币量的2.13倍,是通货量的6倍。

美国货币量和通货量推动国民生产总值的效果比我国高1.56倍和2.08倍。

一般而言,现金的需求应与一国国民经济规模成正比,相应美国的现金流通也应高于中国,而中国却是世界上现金流通最多的国家。

分析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现金流通最多的国家,并分析其影响。

案例6:

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如何执行

一位重要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官员对一个假设的联邦储备公开市场交易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现在的时间恰好是感恩节前的星期二中午之前。

地点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8楼的交易大厅。

美联储公开市场账户经理已经做出决策,他指示他的副手买进5亿美元的即期交割的美国国库券。

决策制定后,主办职员即通知在电话交换台前与30来位美国政府债券交易商保持联系的10位职员和债券代理商,他说:

“我们需要所有国库券的现售报价。

”之后,每一任职员或代理商都迅速地与两到四位证券交易商电话联系。

琼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位代理商,她按下自己面前的电话交换台按钮,与一位政府债券交易商进行了细声的通话。

“杰克,”琼说:

“我们正在寻求以现金交割方式购进全部的国库券。

杰克说:

“我马上答复你。

”杰克是某代售公司的代表,他立即跟客户们联系,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出售国库券。

同时,杰克和自己公司的负责人商定了他应如何使得本公司拥有的政府债券处于最有利报价的策略。

十分钟后,杰克回了电话:

“琼,我可以向你出售500万美元收益率为5.85%的1月5日到期的国库券,1000万美元收益率为5.90%的1月26日到期的国库券,2000万美元收益率为6.05%的3月23日到期的国库券和3000万美元收益率为6.14%的5月30日到期的国库券。

琼回答到:

"

这些报价可否让我在几分钟后确定?

杰克:

“当然可以。

几分钟后,这一“往返”磋商完成了。

代理商们把同各个债券交易商联系后获得的报价都填入事先印制好的专门表格上。

主办职员就把每一个债券交易商的报价按大小顺序标在柜台上方的斜板上。

最后,记录牌上显示出,债券交易商已经提供了总量为18亿美元的国库券的报价。

而且要求在成交日即以现金交割。

然后,主办职员开始用红笔圈出每一笔拟出售国库券中的最佳的即收益率最高的报价。

他从U型柜台后面的大幅行市牌上可以查出这些国库券在这一电话交易之前的市场收益率,一个助手不断地记下将买进的国库券的累计数额。

在他已选足预定的数额时,就把这些报价单退给代理商,再由各个代理商立即打电话通知有关交易商。

琼说:

"

杰克,我们将以现金购进500万美元收益率为5.85%的1月5日到期的国库券和3000万美元收益率为6.14%的5月30日到期的国库券,其他的不要。

谢谢。

做出最初决定的45分钟后,所有的电话交易都结来了。

联邦储备银行购进了5.23亿美元的国库券,剩下的仅仅是划帐工作。

代理商签发单据,以便给联邦储备银行的政府债券部作为对购进的特定国库券进行划帐的主要证明。

办理债券交易商交割的银行——清算银行,有权把这些国库券从他们在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上扣除、与此同时,它们在纽约"

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就被贷记相同的金额"

联邦储备银行立即贷记债券交易商往来银行的账户,从而为美国的银行体系增加了5亿多美元的准备金。

来源:

[美]迈克尔·

G.哈吉米可拉齐斯、卡马·

G.哈吉米可拉齐斯著,聂丹译,《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689

这些操作对美国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7:

银行会消亡吗?

在美国等选择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的国家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随着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传统的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比将逐渐衰落,甚至消亡。

并且,一些金融统计数据看上去也的确证实了这种预测。

银行资产总额占金融系统总资产的比重从1860年的89.2%降低到1997年的46.9%,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三者总资产1997年已经能够同银行分庭抗礼。

至少从资产上来看,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确实在不断下降。

银行真的会消失吗?

传统理论将银行的存在原因归结为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两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不完全或市场摩擦性。

如果市场是完全或无摩擦的,那么银行也就不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下降。

因此依据传统理论,银行的作用确实是应当下降了。

但是相反的证据仍然存在,因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下降本应使得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的比例增大,但是从现实中来看反而是个人直接持股比例下降而中介的持股比例增加。

银行之所以存在,必然是有其价值。

银行的存在能够为金融体系中的交易主体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并且提供信息披露、投资代理、金融产品创造等专业性服务。

我们在正文的分析中已经说细探讨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完善的金融市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存在,它只会出现严格假定的理论框架中。

银行的存在不会没有意义,虽然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银行地地位受到冲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不会消失。

——存在即是合理。

杨长江,张波,王一富编著,《金融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342-343。

你认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会下降吗?

案例8:

不断变化的银行收入来源

银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

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受到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

在资产方,银行向公司的贷款曾经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垃圾债券的出现而大大减少了。

地方银行在地方抵押贷款上曾经享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借款人的信息从而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地方银行的这种优势却受到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威胁。

当前,其他地方的贷款者通过将单个抵押贷款组合起来并成批地出售出去(证券化)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源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在负债方,随着活期储蓄、定期存款替代物的出现,银行也面临着不断激烈化的消费者资金竞争。

首先对银行构成威胁的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近来,股票和债券互助基金也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直接存入这样的互助基金当中。

结果,活期存款或者说不生息的活期存款(银行最便宜的资金来源)增长非常慢。

为了降低对银行盈利性造成的这些压力,银行增加了新的服务,并开始对这些服务收取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