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137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doc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

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huáng)嗥吠(háo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

[1]弋:

射。

[2]将自随:

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

后来,以后。

[4]咋:

咬。

[5]闷绝:

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

(2)犬遂咋蛇死焉() 

(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

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

“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

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

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

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

捧。

⑤从而谢:

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

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

小事情啊!

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

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

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

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⑤这⑥离开⑦道歉

2.⑴喂!

来吃!

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支公好鹤

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

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

“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

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

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

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

④铩,摧残,伤残。

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

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遗其双鹤  ()                  

(2)乃反顾翅()

(3)支意惜之    ()                  

(4)少时翅长欲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送给;

(2)看;(3)舍不得;(4)不久

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

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才是真爱。

5.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导读: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

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

动词,往,到。

③ 用:

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2)吾用多。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参考答案:

 1.

(1)好

(2)资用,即路费。

 2.

(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6.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通“旋”,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7.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

“何④不炳烛⑤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

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

晚。

④何:

为什么。

⑤炳烛:

点燃蜡烛照明。

⑥为人臣:

做臣子的。

⑦壮:

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⑧孰与昧行乎:

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④善哉()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听说②好像③怎么,哪里④好

2.B

3.①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

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8.郑人买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