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332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

竞争重于合作。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宗族或国家。

这里的人对合作的兴趣胜于对竞争的兴趣。

6.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结果是否稳定的程度。

有两个指标,一是指该测验在不同时间测量是否前后一致。

另一个指标是内部一致性。

7.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所测量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

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表面效度、相容效度、判别效度以及行为效度。

8.弗洛伊德发现,即使不用催眠术病人在正常状态下也能描述以前隐藏的经历,这一技术称为自由联想。

9.弗洛伊德根据脑解剖模型,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指正在意识到的想法;

大量的可再现的记忆的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是无法直接接触的东西。

10.弗洛伊德又创造了结构模型,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一出生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的欲望有关,遵循快乐原则。

生命的头两年,随着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的第二部分,自我就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

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人格的第三部份——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遵循道德的原则。

11.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成三种:

(1)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

这类焦虑的原因是生活中的客观事件,例如考试、求职或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事件或问题解决以后,焦虑自然也就消失了;

(2)神经性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层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人的生物本能,遵循"

享乐主义"

原则。

超我代表的是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支,控制本我,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则。

自我则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中间起着协调作用。

一些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本我冲动将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神经性焦虑正是由于这些不受欢迎的、被压抑的本我冲动快要侵入意识引起的。

(3)道德焦虑。

当本我冲动违背超我严格的道德标准时,就会引发道德焦虑。

超我正是借助它完成对本我的控制。

12.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大类:

生的本能或性的本能,也称作为利比多;

死的本能或攻击本能,也称作为塔那托斯。

13.梦主要出现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14.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了本能的愿望与冲动,这些欲望或冲动往往是罪恶的,幸好,自我有许多处理非期望想法或愿望的做法。

这些技术总称为防御机制。

(1)压抑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2)升华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

升华是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渠道。

(3)替代替代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4)拒绝拒绝是指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表明是真实的。

(5)反应生成有时候会按照无意识的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

(6)理智化在一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

用一种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把某些想法带入意念,或把他们保存在意识中,不造成任何焦虑。

(7)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罪恶的)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

通过把冲动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15.弗洛伊德认为:

用不友善的幽默感可以减少攻击性。

16.持精神分析观点的人对催眠的解释是:

深度催眠的人经历了意识的分裂,他们意识的一部分进入一种变异状态,但另一部分仍清醒地知道催眠中发生的事情。

1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人在催眠状态下做到的事情没有超出他在未催眠状态下能做到的。

18.人格特质与催眠反应的关系。

有四种重要的人格变量影响到催眠反应

(1)专注特质

(2)态度

(3)动机

(4)愿望

19.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

阿德勒把这种抗争叫做追求优越。

但是,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有些人有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能很好进行自我调节的人,是通过社会效益来表达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的。

20.父母和出生顺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阿德勒强调父母在儿童人格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多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会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

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的忽视,受到父母较少关注的儿童,长大后多半变成冷酷的、怀疑他人的人,作为成年人,他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个人关系,对于亲密的关系感到不舒服,对于亲密或者抚摸有呕吐的感觉。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

中间出生的孩子成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

末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卑感,而且非常任性。

21.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集体无意识由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

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向构成。

原始意向就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

女性原始意向就是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

男性原始意向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

荣格认为:

每一个男性化的男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个女性化的对应物;

每一个女性化的妇女在内心深处都是男性化的自我。

“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向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即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荣格认为,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向。

某人越是与他投射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于这个人发展个人的关系。

阴影包含着我们无意识中本质上是消极的、人格中恶的一面(即阴暗面)。

22.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人格种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也有人翻译成同一性)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他把自我认同感描述成为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自我认同危机是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绝望。

2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他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在出生的第一年和后来的岁月中,婴儿需要成人充满爱的照料、关爱和注意。

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他们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

有一些婴儿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都会是疏远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一周岁以后,他们会努力的探索周围的世界,大多数儿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自主性”的意识。

埃里克森发现,父母的过度保护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

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他人。

(3)主动对内疚

随着儿童与人交往,儿童必须学会怎样与他人一起玩、一起做事,怎样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

儿童通过寻找玩伴、学习怎样组织一个游戏以及参与其他的社会性活动,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

不能很好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感和退缩性,他们可能缺乏目的感,并在社会交往或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来。

(4)勤奋对自卑大多数儿童进入小学时不可避免的要将自己的聪明和能力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

如果在竞争中体验到了成功,儿童就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

如果在竞争中获得了失败,就会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很快,个体进入到了青少年阶段,年轻人开始提出一个这样一个重要问题:

“我是谁?

”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作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是,很遗憾,很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年轻人通过恋爱发展自己的亲密感,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个人爱的承诺;

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

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

(7)繁衍对停滞进入中年,人们开始关心下一代。

他们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或者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发展了繁衍感,没有形成繁衍干的成年人会陷入一种停滞感之中,它表现为,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8)自我整合对失望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

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这种老年人就会达到良好的自我整合;

否则就会落入失望的境地。

24.霍尼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

他把这些风格称为接近人群(movingtowardpeople)、反对人群(movingagainstpeople和脱离人群(movingawaypeople)

(1)接近人群一些儿童学会了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他

们的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性的寻求其父母或者照看者的喜爱和接受。

他们认为,只要能找到爱,一切都会好的,他们不加选择地依附于身边的某个人,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比孤独、无助和被冷落好。

(2)反对人群

有些儿童认为,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是对付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手段。

他们攻击或伤害其他儿童,以此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应感进行补偿,他们由此获得了短暂的权力和班上其他同学的尊重,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友谊。

(3)脱离人群

这些儿童不是以依赖或敌意的方式与人交往,而是简单的采取与外部世界不和谐的方式来应对焦虑。

他们普遍回避喜欢、爱、同情和友谊。

25.沙利文的人格意象沙利文认为,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

好的我、坏的我和非我。

好的我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

坏的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意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

非我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

根据沙利文的观点,人只有在睡眠时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化。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成七个时期:

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前期、青年后期和成年期。

沙利文提出的心理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特点就是青年期的重要意义。

前青年期是儿童出现了新的需要——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

随着青春期到来,儿童进入了青年前期。

随着生理上的变化,青少年必须应对异性吸引这一新的情感。

青少年时代的最后几年,人们进入了青年后期,这时他们感兴趣的是投入令人满意的性活动,建立长期的关系。

(弗洛伊德用先天生物钟来描述发展阶段,而沙利文主要适用社会因素来描述发展阶段)

26.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主要集中于焦虑感,以及回避焦虑感的需要上。

弗洛姆提出了人们用来战胜无能和焦虑的三种主要策略。

(1)权威主义一些人诉诸于权威主义。

这就是说,他们把自己和更强大的人或力量联系在一起,把这作为是自己感觉有力量的一种方式。

(2)破坏弗洛姆认为破坏是逃避的第二个手段。

对于生活中令人恐惧的情境,人们试图通过毁坏来战胜它。

(3)自动舒适装置

弗洛姆认为,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用他所谓的“自动舒适装置”作为逃避手段。

为避免自由带来的焦虑,大多数人接受了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

我们采取与别人同样的行为,能够暂时逃离我们的个体感,从而也就逃离随着个人自由意识而来的焦虑。

27.荣格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组合成八种人格类型。

两种态度分别是:

外倾和内倾;

四种机能分别为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28.迈尔斯—布里格斯把人列入分属四个维度的某个范畴。

外倾—内倾;

感觉—直觉;

思维—情感;

判断—知觉

29.弗洛伊德把焦虑分成三种类型

(1)现实焦虑、

(2)神经质焦虑、(3)道德焦虑(详细见第十一条)

30.研究发现,人们用有计划的努力来应对激发压力的情境,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心理学家把这些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称为应对策略。

可以把应对策略分成两类:

一类是人们积极地去处理问题时所用的策略,一类是人们试图回避问题时所用的策略。

(1)积极应对策略

(2)回避策略

也可以这样划分:

一类应对策略直接关注压力源;

另一类应对策略则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1)问题中心策略

(2)情绪中心策略

31.挫折与攻击研究发现,挫折是攻击的一个源泉,但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导致攻击。

新近的研究表明,挫折引起攻击,是因为他是令人不愉快的。

挫折引发的攻击,可能会把目标移到无辜的人身上。

攻击导致宣泄从而出现较少攻击行为,没有获得经验调查的支持。

允许人们将他们的攻击冲动付诸实践增加了将来攻击的可能性,而不是减少了。

32.对象关系理论成了依恋理论的出发点对这个理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约翰•鲍尔比和玛丽•爱因斯沃斯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事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

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容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2)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也不太敏感。

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特别高兴。

33.近年来的研究者发现按两个维度对成人依恋类型分类比较有用。

第一个维度是对爱情伴侣将要离开他们时他们感到害怕还是不害怕。

第二个维度反映人们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

在此维度的一端的人,相信对方是可信的,会满足他的情感需要,维度另一端的人,认为别人是不可信的和拒绝的。

研究者把这个维度叫回避。

(1)低害怕背弃—低害怕亲密:

安全型

(2)低害怕背弃—高害怕亲密:

回避型;

规避型

(3)高害怕背弃—低害怕亲密:

焦虑—矛盾型;

全神贯注型

(4)高害怕背弃—高害怕亲密:

无定向型;

恐惧型

34.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焦虑—矛盾型关系的成人以及回避型关系的成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满意,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的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

35.特质流派的假定

(1)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36.高尔顿•奥尔波特通过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把人格的特质分为核心特质(centraltraits)、基本特质(cardinaltrait)和次级特质(secondarytraits)。

37.亨利•莫雷对人格理论的主要贡献:

主体统觉测验

38.卡特尔使用了因素分析技术提出了把人格分成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简称16PF)。

★39.大五人格理论

(1)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维度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体的某处。

那些经常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的测量上会得高分。

(2)外向性(Extraversion)其一端极端外向,另一端为极端内向。

外向者特别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

内向者含蓄而不是不友好、自主而不追随他人,稳健而不迟缓。

(3)求新性(Openness)求新性是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

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好奇。

得高分者是不依世俗的、独立的思想者;

得低分者则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新事物。

(4)随和性(Agreeablenes)s在随和性上的分高的人是乐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

而那些得分低的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

随和的人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

随和性差的人则喜欢为了他们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5)尽责性(Conscientious)尽责性是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属于该维度高端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

属于低端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

40.在大五人格中,尽责性是工作绩效的最佳指标,在随和性上得分高的人也是应聘过程中强有力的竞争者。

41.临床心理学家使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自陈式量表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42.成就需要就是完成艰巨任务;

通过控制,掌握或组织,克服困难,取得更高成绩,扩展自我的愿望。

成就动机高的人对工作干劲十足。

但是高成就需要者并不是对每一件事都认真努力。

他们只对那些有可能带来个人成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

高成就的人还喜欢那些须对结果负责的工作,他们渴望听到对自己成功的赞扬,但同时也准备好了接受别人对失败的批评。

抚养行为与孩子的高成就需要有关。

本质上讲,父母可以长期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以促进孩子高成就的发展,而不能一直都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培养孩子的高成就需要,关键是在父母的过分干预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父母应该鼓励小孩子努力争取好成绩,要给与他们奖励,还要对他们的成绩表现出热情。

成就的含义作为一种文化功能是会发生变化的。

在美国这种个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中,成就通常被定义为个人的成功。

在这种文化中,个人的努力会被奖励,人们因为成功而备受瞩目。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就被界定为合作和团体的成绩。

43.维纳把对成就的原因进行三个维度的归因。

(1)稳定性:

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

(2)控制点: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3)可控性: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44.大多数研究者把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

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受掌握目标驱动的学生会努力学习一门课程的主题内容。

理解材料的含义以及精通所学的内容会让他们觉得满意。

成绩目标是指向别人展示成就。

受强烈的成绩目标驱动的学生想要得高分,也许还想成为全班最高分。

因为好成绩而受到赞扬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以掌握为目标的人比以成绩为目标的人更多地选择有挑战的任务,对课程更感兴趣。

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记得更持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都能带来成就。

★45.A型特质的三种最主要特点

(1)A型者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努力奋斗。

(2)A型者有时间紧迫感,他们认为时间是宝贵的,不能浪费。

(3)A型者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另外,A型性格者似乎较少感受到压力,或者是更不愿意承认有压力。

A型性格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在工作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A型性格的人比B型性格的人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就很正常了。

A型性格并不是不健康的代名词,A型性格的行为的测量并不总是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

A型性格中有愤怒和敌意成分的话,他们就会有患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性。

46.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只是与社会交往或参与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

社交焦虑的人具有一般的焦虑症状:

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

社交焦虑和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虑者不仅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还往往把各种反馈加上消极色彩。

高社交焦虑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很糟糕,并总是寻求别人拒绝自己的证据。

另外,社交焦虑者觉得对方不喜欢自己,他们可能终止谈话,避免和对方继续在一起。

这样他们可能会把愉悦的交往和潜在的友谊扼杀于萌芽状态,不让他们有机会开花结果。

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背后的原因。

也就是说,社交焦虑者担忧别人怎么看待他们,他们尤其害怕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者还担心他们的谈话对象会发现自己愚蠢、无聊和幼稚。

能够引起他人评价的情景因素也是焦虑源。

因此,对于高焦虑的人来说,只要一想到要与“她(他)”进行第一次约会,或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以及要与陌生人见面,就会产生如同梦魇一般可怕的体验。

社交焦虑者真正缺少的是自信,是不相信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47.研究者已经区分至少三种考察情绪——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人格特征——的方式。

首先,我们每个人在我们体验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广度方面有差异;

其次,人们的情绪体验强度也有差异;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