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定亲仪式上所唱的歌曲举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瑶族定亲仪式上所唱的歌曲举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瑶族定亲仪式上所唱的歌曲举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
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芦笙。
姑娘听到芦笙声,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
第二天,在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定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
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尽,即表示了她已经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
随后他们找机会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处以歌诉情。
白裤瑶:
玩表
居住在广西南丹一带的白裤瑶,男女青年恋爱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便可以进入“玩表”阶段。
已经进入了“玩表”阶段的男女青年,来往更加密切,并可以共居同宿,进行“试婚”。
在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如果大家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可结为侣伴;
反之便可拒绝与对方“玩表”共居。
二、婚姻
婚姻形式
瑶族的婚姻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男到女家结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结婚,以后一种形式居多。
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夫妻俩要轮流照顾双方家庭。
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异姓,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以此类推。
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况。
瑶族的婚姻习俗,使男女地位平等,同时也解决了双方家庭的后顾之忧问题。
定亲礼俗
流传在瑶族聚居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
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家长各自选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约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
男方派出的称“市商”,女方派出的称“嗨把”,均由壮年男子充当。
俩人站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条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后“嗨把”捧起筷条摇动起来,并按摇动筷条的节奏朗诵定亲词,颂完一段。
就从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
“布商”紧接诵答,然后将筷子拾起握在手中。
这样,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里。
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完满结束。
女方家长为庆贺亲事的达成和慰劳两位歌手,热情置酒款待。
金秀茶山瑶:
半夜接新娘
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其中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
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
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
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
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
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
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
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
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当地瑶族至今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篇二: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
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
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
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我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一天常喝2、3次。
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仅自我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
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
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
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
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
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一样意则刺破葫芦;
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
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
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
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
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祭神忌用狗、猫、蛇、蛙;
猎兽后务必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
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透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
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
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
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超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
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
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
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
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光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透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务必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持续着传统习俗。
那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感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持续着传统习俗。
那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嫁女又嫁郎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
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构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务必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
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
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必须地位;
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资料。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我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
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
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
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瑶族的习俗
(二):
瑶族的传统节日
讨念拜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
掳掠劫杀,无所不为。
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
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
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
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
瑶族
盐、布之类,上寨叫卖。
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
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
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
最后构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
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
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
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
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
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
度戒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能够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
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务必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
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光也就比较长。
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光。
时光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
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
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
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
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我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
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
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
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
男孩对天发誓:
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用心的促进作用。
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
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
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给三女儿,并帮忙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
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成为瑶族。
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地点,敲击着象征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地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年年丰收。
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佳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
此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
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情绪,从而构成敬牛习尚,并构成牛节。
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
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
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
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
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
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
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
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光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状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
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光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
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
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盘王节能够一家一户进行,也能够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
但不管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
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齐,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
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
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
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
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和家传为主。
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
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
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资料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
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奇风异俗
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
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
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
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
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
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忙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
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透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在瑶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让出自我的床位,由陪伴新娘来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与新娘同床共枕,说说知心话。
新郎让出床位后,便邀请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彻夜对唱山歌,其资料主要是与未婚青年话别,说明自我已成家立业,肩负家庭职责,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大家一齐玩耍,并期望同龄青年尽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业。
新郎要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来以后,方能进入洞房与新娘共度良霄。
瑶族的习俗(三):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一样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
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
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
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
南丹白裤瑶男子空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
头缠黑色或白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
饰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