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1788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思Word文档格式.docx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荻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帛:

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3)左迁:

贬官,降职。

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4)铮铮:

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5)京都声: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倡女: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7)善才: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是“能手”的意思。

  (8)委身: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9)为:

做。

  (10)贾人:

商人。

  (11)命酒:

叫(手下人)摆酒。

  (12)快:

畅快。

  (13)漂沦:

漂泊沦落。

  (14)出官:

(京官)外调。

  (15)恬然:

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

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

创作。

  (18)长句:

指七言诗。

  (19)歌:

作歌,动词。

  (20)凡:

总共。

  (21)言:

字。

  (22)命:

命名,题名。

  (23)浔阳江:

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4)瑟瑟:

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

诗人自指。

  (26)回灯:

重新拨亮灯光。

回:

再。

一说移灯。

  (27)掩抑:

掩蔽,遏抑。

  (28)思:

悲伤的情思。

  (29)信手:

随手。

  (30)续续弹:

连续弹奏。

  (31)拢:

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2)捻:

揉弦的动作。

  (33)抹:

顺手下拨的动作

  (34)挑:

反手回拨的动作。

  (35)《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6)《六幺》:

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7)大弦:

琵琶上最粗的弦。

  (38)嘈嘈:

声音沉重抑扬。

  (39)小弦:

琵琶上最细的弦。

  (40)切切:

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1)间关:

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2)幽咽:

遏塞不畅状。

  (43)冰下难:

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4)凝绝:

凝滞。

  (45)暗恨:

内心的怨恨。

  (46)迸:

溅射。

  (47)曲终:

乐曲结束。

  (48)当心画:

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9)舫:

船。

  (50)敛容:

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蟆陵:

“虾”通“蛤”。

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

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

第一部:

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

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

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

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

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红绡:

一种生丝织物。

  (57)钿头:

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银篦(bì

):

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

打拍子。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8)等闲:

随随便便,不重视。

  (59)颜色故:

容貌衰老。

  (60)浮梁:

古县名,唐属饶州。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1)去来:

离别后。

来,语气词。

  (62)梦啼妆泪:

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3)红阑干:

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4)重:

重新,重又之意。

  (65)唧唧:

叹声。

  (66)呕哑嘲哳:

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

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7)琵琶语:

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

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

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

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

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

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

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

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

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

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

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

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

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

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

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

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

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

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

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

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

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

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

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

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

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

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

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赏析】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

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全诗可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

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

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

“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

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

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

“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幺:

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

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沉吟:

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

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虾蟆岭:

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

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

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

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

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教坊:

秋娘:

五陵:

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五陵年少:

通常即指贵族子弟。

缠头:

钿头:

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

云篦:

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击节:

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

等闲: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浮梁:

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红阑干: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

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

“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

“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我从来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

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

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

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

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

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

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

“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

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促弦:

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

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