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花生产业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辽宁花生产业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花生产业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6
3.2玉米品种多、乱、杂,种子市场不规范....................................6
3.3技术落后、管理粗放....................................................6
3.4专用品种少、品种结构不合理............................................6
3.5玉米产业链条短,转化增值能力有限.......................................6
4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7
4.1因地制宜调整玉米产业布局..............................................7
4.2先行企业和企业先行....................................................7
4.3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业..................................................7
4.4建立和完善玉米产业政策支持体系.........................................8
参考文献..................................................................9
摘要
本文阐述了辽宁省玉米生产、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及玉米流通贸易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辽宁玉米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因地制宜调整玉米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积极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努力巩固饲料工业的发展优势,建立和完善玉米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辽宁省;
玉米产业;
优势;
发展思路
引言
玉米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玉米优势区。
作为全省第一大作物,近年来,辽宁省的玉米以其种植面积大、生产总量多、品种品质优而闻名于全国。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玉米产业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1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
玉米是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
2005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207.7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5.3%。
玉米产量1340.3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65.0%[1]。
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的玉米生产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产区相对集中。
目前,铁岭、沈阳、锦州、阜新、朝阳5市的常年玉米产量达到700万t,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2/3左右,形成了由辽北绵延至辽西的玉米集中连片主产区。
二是实现了良种化生产。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全部采用杂交优良品种,东单60号、铁单12号、丹玉22号、沈单10号等16个大宗玉米品种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60%以上。
三是专用玉米发展具备一定基础,2005年全省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6.7万hm2,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3左右,高油115、丹科2143、辽单33、沈爆2号等一批专用玉米品种逐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品种栽培技术体系。
1.2辽宁省玉米转化与利用现状
1.2.1过腹转化情况
2005年辽宁省肉类总产量346.1万t、禽蛋产量224万t、奶类产量78.8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46.6%、59.7%、2.6倍,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第12位、第5位、第13位提升到第9位、第4位、第10位,已成为全国十大畜牧主产省之一。
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过腹转化的大量增加。
根据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管局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省过腹转化玉米已达到705.8万t(含加工成饲料部分)[2],占当年辽宁省玉米总产量的52.2%。
1.2.2加工转化情况
辽宁省现有各类玉米加工企业500多家(不含饲料加工企业),其中大型发酵企业10多家,酿造企业100多家。
2004年酿酒、酒精、制药及其它工业品生产加工转化玉米73.5万t,占当年辽宁省玉米总产量的5.4%。
辽宁省的饲料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饲料工业体系。
目前,全省有各类饲料加工企业800多家,年双班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t,饲料产量和产值均跃居全国第5位。
2004年,辽宁省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全价配合饲料消耗玉米175.8万t[3],占全省过腹转化玉米总量的1/4左右。
辽宁省的玉米食品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产品基本上还属于初级加工的玉米食品。
随着食用加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膨化食品、方便食品及面包、饼干等玉米深加工食品将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2.3口粮消费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耗量逐年减少。
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省城乡居民每年食用消费玉米量约为150万t。
2004年,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量进一步减少到100万t左右,人均消费量22.5kg[4]
2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优势
2.1资源优势
辽宁省为一季作春玉米产区,是全国玉米最优产区之一,具备发展玉米生产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
辽宁省的玉米绝大部分产于辽宁中部平原地区,而这一地区地处松辽平原中段和南段,处于世界黄金玉米带,地域广阔、土质肥沃、光能资源丰富、水热比例适中,各种条件特别适宜于玉米的生长。
2.2市场区位优势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处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吉林、黑龙江两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国内外市场联系的重要门户。
同时,辽宁省大中城市密集,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8.7%,并靠近京津及华北地区,又与朝鲜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俄罗斯等国接近,构成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圈和出口圈,也使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较强的出口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
辽宁省的玉米出口到韩、日等国,具有运距较短、运输快捷、运费低廉等区位优势,这为辽宁省发展外向型玉米产业、就近开拓邻国玉米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科技人才优势
辽宁省科技基础雄厚,科研体系健全,人才密集。
全省拥有省农科院、丹东农科院、铁岭市农科院、沈阳市农科院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玉米育种单位,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总数达114个,居全国第4位。
全省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大连轻工学院、辽宁大学等10余所高校也均设有与农产品加工转化有关的专业,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发酵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等省市有关科研单位,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工作。
这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全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4交通运输优势
辽宁省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和全部省辖市以高速公路相连接,形成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公路运输网络。
同时,辽宁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网,大连等四个深水港联结着国内外各个主要港口。
发达的铁路、公路网以及初具规模的港口群,为辽宁省玉米流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前不久,辽宁省提出构筑“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这必将带动辽宁交通运输、港口建设的新发展,也为玉米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目前,辽宁省农田基础设施仍显薄弱,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不强,特别是玉米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更加薄弱,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基本上无灌溉设施,仍属于传统的“雨养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
2004年全省玉米单产水平高达7365kg/hm2,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2000年玉米单产则仅有3855kg/hm2,二者相差近一倍。
3.2玉米品种多、乱、杂,种子市场不规范
在玉米种子市场转轨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市场尚未形成,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
一些种子经营者不具备种子方面的专业知识,盲目乱引乱调,导致市场品种多、乱、杂。
据调查,现在辽宁省市场上经销的玉米品种多达上百个,各品种生育期、抗性、产量、品质等特性各异、良莠不齐。
[6]对于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宜区域等信息,大多数农民还不十分了解,仅凭种子零售商的介绍而加以选择,十分容易造成农民购种的盲目性。
3.3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生产技术落后和耕作管理粗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对新技术的应用较少,科技含量比较低,达不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商品化经营的产业化要求[6]。
3.4专用品种少、品种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玉米在饲料生产、工业加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辽宁省目前生产上还是以普通玉米品种为主,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笋玉米等专用型玉米品种少[7]。
普通玉米品种也大多以高产为目标,抗旱、耐密等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生产需要的品种少,品种结构不合理。
3.5玉米产业链条短,转化增值能力有限
在畜牧业过腹转化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农民自己加工成饲料的玉米,大多达不到预期的转化效果。
畜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畜牧主导产业发育迟缓,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辽宁省畜产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低于山东、河南等省2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80%-90%的加工率差距则更大。
玉米加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大、有影响、拉动力强的玉米加工龙头企业较少。
产品结构简单,加工层次低,加工成本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同时,全省小规模的玉米加工企业居多,而中小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大都比较低,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
4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对于玉米产业,我们的确需要冷静思考和认真分析,真正树立起玉米产业的思想,确立长期的玉米发展战略。
玉米产业是大文章,并不是将现有的与玉米相关的生产拼凑在一起或联系在一起就能做成的文章,而是从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发展出发,做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完整的产业。
从品种研究、农民种植、粮食加工与销售、精深加工利用,一直到终端产品的消费,即包含着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8]。
4.1因地制宜调整玉米产业布局
在玉米种植业结构中应该大力发展专用型玉米的生产。
专用型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价值。
扩大专用型玉米生产规模,对于促进畜牧业发展、促进玉米工业大发展、调节人们的营养结构、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油玉米含油量比普通玉米高1~2倍;
高赖氨酸玉米中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倍;
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达到75%以上,比普通玉米高5个百分点。
采用高赖氨酸玉米和高油玉米生产配合饲料,饲喂畜禽能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节省饲料用量,提高料肉比率,并能提高肉、奶、蛋产品的品质。
近年,我已省经培育出一批产量达到或超过普通玉米品种的高油玉米和高赖氨酸玉米品种,可以在饲料和玉米工业较发达的地区种植,用以生产优质饲料或作为工业原料[9]。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特用玉米生产,对于生产优质饲料、发展畜牧业、为玉米工业提供优质原料、提高人们的膳食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及多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专用玉米生产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协调配合,因此要有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
专用玉米生产与加工要密切配合,就地就近建立专业玉米生产基地,实施就近生产,就近加工。
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应该建立在饲料工业和玉米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建立在大中城市的近郊。
这样,使生产基地靠近加工基地,靠近消费市场。
在生产基地实行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协调发展,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
4.2先行企业和企业先行
没有玉米的精深加工就形成不了玉米产业,没有像样的加工企业也就更谈不上产业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没有保证。
实现玉米的产业化首先要先行企业。
通过政府先行企业实现企业的先兴,有了企业兴旺再通过他们在产业中的企业先行作用振兴整个产业。
而企业的振兴首先是体制的创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包括引进技术和资金,在政策上扶持确有前途的现有企业和兴办相关的涉农企业。
落实国家农业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纠正地方个别部门的卡、拿、要现象。
4.3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玉米加工业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支撑。
因此,发展壮大玉米产业,必须以加快发展玉米深加工业作为着力点,在玉米的综合利用、深层次开发上下功夫,在扩大加工企业规模、推进产业化经营上下功夫。
积极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优先发展玉米燃料乙醇工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
努力巩固饲料工业的发展优势,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在保持饲料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饲料安全和生物安全,推动饲料生产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联合运作的方向发展,巩固和提升辽宁饲料工业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
同时,也要兼顾玉米食品工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多品种、多系列、深加工的方向发展,要从低档产品转向中高档产品。
4.4建立和完善玉米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
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玉米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为玉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0】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
制定科学的玉米产业发展规则;
实施财政倾斜政策、金融扶持政策;
制定高效的投入政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玉米产业发展资金;
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海,刘芝绅,王小博.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
30-31
[2]李玉,王立梅,王桂侠等.玉米经济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64-67.
[3]东北地区玉米、大豆转化利用课题组.关于东北地区玉米转化利用的调查报告
(二)[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5):
101-102.
[4]赵学文.辽宁玉米供求市场形势分析[J].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2005,10:
56-57.
[5]任延冬,周静.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
37-39.
[6]郭清保.当前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生产展望,2008,6:
78-79.
[7]刘波等,辽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方向[J].杂粮作物,2007,27:
61-62.
[8]王淑文,徐忠诚,周晶等.对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思考[J].杂粮作物,2004,24
(2):
104-105.
[9]宋同明.发展特用玉米产业意义、潜力与前景[J].玉米科学,1996,4(4):
6-11.
[10]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概论[M].北京: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