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052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docx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精简版)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

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

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

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

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笙歌散后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苏东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王国维: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柳永:

“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推崇他用生命写诗,用内心的意志理念流露,“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沙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苏辛不同之处,辛是英雄豪杰之气,苏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

苏: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轻柔叙写,无一重字。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

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

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顾?

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

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

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

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

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

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

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

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

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

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

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

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

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

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

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

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

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

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

李商隐写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

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

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

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

"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

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

"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

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

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

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

"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

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帖"字通"贴"字。

"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

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

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

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

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

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

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

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

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

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

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

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

这就是跳接。

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

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

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

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

如同李商隐的诗: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

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

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

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

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

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

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

没有。

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

也没有。

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

人胜是什么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人日剪采为幡胜”。

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

香红是花朵。

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

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

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

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

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

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

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

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

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

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

梦见什么?

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

“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

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

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

“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

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

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

在什么地点?

是“水堂西面画帘垂”。

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

“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

“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我无从寻找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