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0234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质量事故典型案例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蜂窝

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形成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露石子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

1、砼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预防措施:

砼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采用电子自动计量。

砼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定。

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

如超过,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砼的振捣分层捣固。

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捣实砼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

对细骨料砼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

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层砼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砼5cm。

砼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

合适的振捣现象为:

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

灌注砼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

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砼初凝前修整完好。

治理方法:

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孔洞

现象: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存在着空隙,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但不超过构件截面尺寸的1/3,其局部地或全部地没有混凝土。

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2、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

3、砼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

4、砼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5、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

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砼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砼灌注,使砼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

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

下部往往灌注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灌注。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

a.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砼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砼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

~45°

b.振捣器插点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混用,以免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5倍。

振捣器操作时快插慢拔。

4、控制好下料。

要保证砼灌注时不产生离析,砼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

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

基础承台等采用土模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砼中;

发现砼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

6、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对砼孔洞的处理,要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

露筋 

露筋是指构件的钢筋未在或未完全在混凝土里。

钢筋砼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砼表面。

1、砼灌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3、因配合比不当砼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

4、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5、砼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砼缺棱掉角。

1、灌注砼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

2、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

一般每隔1m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

3、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

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砼灌注。

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保护层砼要振捣密实。

灌注砼前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5、砼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

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防止过早拆模。

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将外露钢筋上的砼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将薄弱砼剔除,冲刷干净湿润,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

缺棱掉角

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1、木模板在灌注砼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砼养护不好,棱角处砼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强度降低。

2、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承重模板。

3、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冬季施工时,砼局部受冻。

木模板在灌注砼前充分湿润,砼灌注后认真浇水养护。

拆除钢筋砼结构承重模板时,砼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

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砼阳角,拆模后要用槽钢等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

冬季砼灌注完毕,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加强测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受冻。

缺棱掉角较小时,,清水冲洗可将该处用钢丝刷刷净充分湿润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

可将不实的砼和突出的骨料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润,然后用比原砼高一级的细石砼补好,认真养护。

施工缝夹层

施工缝处砼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

1、在灌注砼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

灌注前,捣实不够。

2、灌注大体积砼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

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砼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灌注砼时混入砼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 

1、在施工缝处继续灌注砼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在砼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灌注。

2、在已硬化的砼表面上继续灌注砼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砼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砼表面的水予清除。

3、在灌注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与砼相同的减石子砂浆一层。

4、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冲洗。

冬季施工时可采用高压风吹。

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闭,并抹水泥浆或减石子砼砂浆,再灌注砼。

当表面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

对夹层的处理慎重。

补强前,先搭临时支撑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

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砼清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注,采用提高一级强度等级的细石砼或砼减石子砂浆,捣实并认真养护。

案例八(有争议):

某一住宅楼为六屋砖混结构,其建筑面积约为4700㎡,四坡脊屋面,屋面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为12cm。

在进行屋面板混凝土施工时,正好赶上夜间施工,•而且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待脱模后发现,有两间屋面板分别出现了单块面积约为2㎡,和1.6㎡,的以孔洞为主,边缘为蜂窝的质量问题。

在有蜂窝及孔洞范围内的屋面板的底筋均裸露,而且出问题部位在靠近承重墙1米的范围内成矩形状。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有必要对蜂窝、孔洞、露筋的概念作一说明。

这样,我们对上述质量问题就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经分析产生这一起质量事故的原因并不是混凝土的配比不准确,也不是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及漏浆,而是现在施工中的通病所造成。

什么通病呢?

就是工期太紧趋于不合理或是建筑企业为了早日封顶得到下一批的工程款,总之一切均匀为工期开道。

本工程也不例外,属于“还迁”工程,真称得上是“时间紧,任务急”,在施工人员不足及施工条件不良的情况下,仓促施工,因为采用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施工人员还没振捣就已平整完毕,致使混凝土漏捣。

面对如此问题,如果凿掉重新浇筑混凝土,恐怕不易保证其边缘混凝土不受损坏,也不易保证其钢筋的位置,更何况现在的混凝土及钢筋已在受力状态,所以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首先对不合格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必要的鉴定,鉴定其上部混凝土的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果其上部混凝土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则只采用板底封闭压力灌浆去补救;

如果其上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要求,则除采用板底封闭压力灌浆法外,再增加碳纤维带补强。

本工程经鉴定后,问题部位的上层混凝土均达到设计要求,所以只采用了板底封闭压力灌浆法,其施工的基本步骤如下:

1.清理基底:

用钢刷清扫蜂窝及孔洞,去掉悬浮物,再用毛刷清扫干净。

2.安置注浆嘴:

根据孔洞的具体形状特点找出中心点,把铁嘴子插入孔洞,外露出构件表面5cm。

铁嘴选择直径10—15mm的铁管为易,平均每0.2m2—0.4m2插一铁嘴,然后用环氧树脂将铁嘴子与周围混凝土粘结牢固。

3.板底拉毛:

出问题的整间屋面板均应清扫后,用界面剂与水泥搅拌均匀成糊状,用浆辊在整间屋面板下推滚拉出毛尖。

4.封闭板底:

待拉毛24小时以后,用防水砂浆把该屋面板全部抹厚度为6—9mm的面层,将该屋面板全部封闭并在日平均温度为15cC以上养护14天(如果平均温度太低应增加养护时间)。

5.密闭性试验:

用橡皮塞把铁嘴子封闭留其一,用气泵通过压力表向铁嘴注入空气,保证气压在0.2MPa以上,稳定气压,停止注入空气,检查砂浆是否封闭严密。

6.注浆:

用泵送环氧树脂,压力0.2MPa—0.1MPa,分别注入各铁嘴子,待48小时后用无齿锯切去铁嘴子。

经上述方法补救后,此屋面板经有鉴定资质的单位鉴定后,确定该屋面板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合格标准。

编这篇稿时,我们请教了有关专家。

专家们认为施工中发生这类现象,理应“推倒重来”。

从节约角度,采取扑救措施,未尝不可。

但其最终的质量评定一定要严肃真实。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

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

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

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

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

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

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

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Es为4Mpa。

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

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

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

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

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

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

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

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

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

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

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

竖向裂缝;

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

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

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

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

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

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

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

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

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

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

该工程于1995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

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

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

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

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

该工程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

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容水约900m3。

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

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

“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

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

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

......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

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

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

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

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

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

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

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

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

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

初步调查;

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

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

可靠性评级;

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案例九:

常见建筑砖砌体裂缝原因及其防治

建筑砖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

因此,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现就本人多年的工程质量监督实践谈几点本地区常见建筑砖砌体裂缝查处的体会。

9.1 

温差变形引发的砖砌体裂缝

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

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

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