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0191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

“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

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

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学习盘庚迁殷和商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4.图片展示:

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照

5.教师讲述:

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夏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是位暴君。

1.教师讲述:

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

商灭亡后,建立的是周朝,史称西周。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

(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

1.材料展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2.图片展示:

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 目

内 容

作 用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

燕、齐、吴、鲁、宋、晋

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教师讲述:

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

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

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

司母

戊鼎

2.图片展示:

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

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

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

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

(2)品种多。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

1.图片展示:

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

(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

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

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

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

(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

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

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

《汉书·

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

《管子·

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

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

《战国策·

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东周列国·

春秋篇》剧照

在电视剧《东周列国·

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

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

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

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的政治原因。

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的修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

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

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长平之战。

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商鞅

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

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

①经济方面: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③军事方面: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

严明法度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

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

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

)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3.都江堰结构:

4.教师讲述: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本课主要学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

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

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

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老子像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

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

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

(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家

墨翟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选贤能之人治国;

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家

庄周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