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0049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肝功能检查综合性实验报告原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紊乱,蛋白质合成功能障碍,肝实质细胞损害很严重,可初步诊断为肝硬化。

Abstract

Objective:

Testthe11indicatorsofliverfunction,andevaluatetheresults.

Methods:

ThedeterminationofserumTBandBcbymod.JendrassikandGraf’smethod.

ThedeterminationofserumTPbyBiureandAlbbybromocresolgreenmethod.

ThedeterminationofALTandASTbyReitman-Frankelmodifiedmethod.

Results:

TheserumTBis5.244μmol/L,andtheserumBcis0.912μmol/L.

TheserumTPis48.98g/L,andtheserumAlbis23.79g/L.

TheserumALTis33.5Carmen'

sunitandtheASTis87.99Carmen'

sunit.

Conclusion:

Thepatienthasbilirubinmetabolicdisorders,proteinsynthesisdysfunctionandseverelivercelldamage.Andtheinitialdiagnosisiscirrhosis.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主要试剂:

血清胆红素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蛋白定量(双缩脲法)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白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谷丙转氨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谷草转氨酶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仪器:

UV2100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恒温水浴箱,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

涡旋振荡器,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

1.2方法

参照相应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测定下列指标。

1.2.1肝脏排泄功能及黄疸检测

改良J-G法测定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并计算得到未结合胆红素、结合/总胆红素比值。

1.2.2肝脏合成功能检测

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清蛋白,并计算得到球蛋白、清/球比值。

1.2.3肝细胞实质性损伤检测

改良赖氏法测定ALT、AST,并计算得到AST/ALT比值。

2结果

2.1肝脏排泄功能及黄疸检测

原始数据:

改良J-G法测定TB和Bc在波长为600nm处所测得的吸光度值

蒸馏水管TB空白管TB管Bc空白管Bc管

吸光度0.0000.0010.0240.0010.005

计算:

血清总胆红素(μmol/L)=总胆红素的吸光度×

228

=(0.024-0.001)×

228=5.244μmol/L

血清结合胆红素(μmol/L)=结合胆红素的吸光度×

=(0.005-0.001)×

228=0.912μmol/L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5.244-0.912=4.332μmol/L

Bc与BT得比值=0.912÷

5.244≈0.174

2.2肝脏合成功能检测

2.2.1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

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在波长为540nm处所测得的吸光度值

蒸馏水管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吸光度0.0000.0480.1950.168

 

2.2.2溴甲酚绿法测定清蛋白

溴甲酚绿法测定清蛋白在波长为630nm处所测得的吸光度值

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吸光度0.0000.1740.069

血清总蛋白(g/L)=(A测定-A空白)/(A标准-A空白)×

C标准

=(0.168-0.048)/(0.195-0.048)×

60≈48.98g/L

血清清蛋白(g/L)=A测定/A标准×

C标准=0.069/0.174×

60≈23.79g/L

血清球蛋白(g/L)=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48.98-23.79=25.19g/L

A/G=23.79/25.19≈0.944

2.3肝细胞实质性损伤检测

改良赖氏法测定测定ALT和AST在波长为505nm处所测得的吸光度值

ALT吸光度0.0000.1560.2410.206

AST吸光度0.0000.1390.2420.298

ALT(卡门氏单位)=(A测定-A空白)/(A标准-A空白)×

=(0.206-0.156)/(0.241-0.156)×

57≈33.5卡门氏单位

AST(卡门氏单位)=(A测定-A空白)/(A标准-A空白)×

=(0.298-0.139)/(0.242-0.139)×

57≈87.99卡门氏单位

AST/ALT=87.99/33.5≈2.63

3讨论

3.1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初步诊断[1]

3.1.1肝功能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1)血清总胆红素:

5.1~19μmol/L

(2)血清结合胆红素:

1.7~6.8μmol/L

(3)成人血清总蛋白:

60~80g/L

(4)A/G=(1.5~2.5):

1

(5)正常成人血清清蛋白:

35~55g/L

(6)正常人血清ALT、AST:

5~25卡门氏单位

3.1.2实验结果的分析

(1)测得的血清总胆红素为5.244μmol/L,在正常参考值内,表示没有黄疸;

血清结合胆红素为0.912μmol/L,比正常参考值小,Bc/BT为0.174,小于20%,提示胆红素代谢紊乱,可能是轻度肝炎。

(2)测得的血清总蛋白为48.98g/L,比正常参考值小;

血清清蛋白为23.79g/L,也比正常值小,而A/G为0.944,A/G倒置。

提示肝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功能障碍。

可能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测得的血清ALT为33.5卡门氏单位,血清AST为87.99卡门氏单位,提示肝实质细胞损害严重。

而AST/ALT为2.63,比值升高,提示有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

3.1.3实验初步诊断

由于肝功能试验在肝病处理中仍有不少限制性,敏感性不高,没有一种试验可正确评价肝的全部功能,因此根据实验测定的肝功能十一项,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诊断为肝硬化。

3.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3.2.1实验注意事项

(1)胆红素对光敏感,标准液及标本均应尽量避光保存。

(2)胆红素测定中,标本对照管的吸光度一般比较很接近,若遇到标本量很少时候可不做标本对照管,参照其他标本对照管的吸光度。

(3)胆红素大于342μmol/L的标本可减少标本用量,或用0.154mmol/LNaCl溶液稀释血清后重测。

(4)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实验中,黄疸血清、严重溶血、葡萄糖、酚酞及溴磺酞钠对本法有明显干扰,故用标本空白管来消除。

但如果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太高,可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5)BCG是一种pH指示剂,变色域为pH3.8(显黄色)~5.4(显蓝绿色),因此控制反应液的pH是本法测定的关键。

3.2.2操作中出现情况

(1)实验操作前没有对各个比色杯进行校正,以致结果有偏差。

(2)测定吸光度值时,波长选择不对。

(3)实验操作过程中,加错样品、试剂或剂量不够,另外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加入终止液,或及时检测溶液的吸光度值,使测得的结果偏高或偏低。

(4)血清样品混淆,既有兔血清,牛血清,也有人血清,正确的方法是三次实验的血清样品都应该来源于人的静脉血。

(5)实验完成后,没有把加样器调回零。

3.3方法学评价[2]

3.3.1血清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测定[3]

血清胆红素测定时肝胆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是对黄疸性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对病程观察有一定意义。

重氮法的改良J-G法作为全国医学检验学会推荐测定胆红素的常规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精密度和较宽的线性,但试剂无法长期稳定,溶血可是胆红素测定值偏低,以叠氮钠作为防腐剂时能破坏偶氮试剂,终止偶氮反应,时重氮反应不完全,甚至不呈色。

改良化学氧化法和钒酸盐氧化法都是采用无机氧化剂氧化胆红素,引起450nm波长吸光度的下降。

由于无机氧化剂的氧化是没有选择性的,因此虽使用了间接胆红素抑制剂,但据报道扔有一部分间接胆红素参与反应,而且血清中众多复杂成分对这个氧化反应发生干扰。

胆红素氧化酶法试剂可以长期稳定,特异性好,干扰少,但因为酶的来源、纯度、稳定性及一个波长测定不同胆红素成分等问题,应用具有局限性。

KHC3法作为一种新方法,样品中的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在电子转化介质KHC3的作用下生成蓝绿色的显色基团既胆蓝素,在近红外区域700nm处有最大的吸光度,且反应前后吸光度变化与总胆红素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700nm处吸光度的增加来计算出总胆红素的浓度。

重氮试剂法:

是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测定的传统方法和目前仍广泛使用的方法。

有较高的灵敏度、精密度和较宽的线性,微量快速。

但其抗干扰较差,易受溶血、脂血干扰。

我国推荐其中的改良J-G法。

改良J-G法的原理:

血清中的结合胆红素可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而非结合胆红素在促进或表面活性剂帮助下才能形成偶氮胆红素,本法重氮反应Ph6.5,最后加入碱性酒石酸钠使紫色偶氮胆红素(吸收峰530nm)转变成蓝色偶氮胆红素,在600nm波长比色,使检测灵敏度提高。

3.3.2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的测定

(1)血清总蛋白

(1凯氏定氮法:

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标准方法、但操作繁琐

(2酚试剂法:

灵敏度较高、准确度较差

(3双缩脲法:

干扰物质少,且不受温度影响、满足临床生化检验的需要。

为医院常规方法,也是本组推荐使用方法。

本法是临床测定血清总蛋白质首选最方便、最实用的常规方法。

本法重复性好,RCV为4%,CCV为3.9%;

线性范围为0~140g/L;

本法干扰少,并且大多可以避免;

使用单一的稳定试剂,操作简便、快速,既适于手工操作,也便于自动化分析,已被推荐为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参考方法。

双缩脲显色反应仅和蛋白质中肽键数成正比关系,与蛋白质的种类、分子量及氨基酸的组成无明显关系,各种蛋白质的显色程度基本相同。

其原理是肽键与2价铜离子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血清蛋白质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与同种方法处理过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求得蛋白质含量。

(2)血清清蛋白

(1色素结合法

指示剂溴甲酚绿法或者溴甲酚紫在酸性(pH4.2)条件下呈黄色,而与白蛋白结合

的BCG则呈蓝色、BCP呈紫色,显色深度与白蛋白浓度呈正比,几乎不与球蛋白反映。

溴甲酚绿法原理:

血清清蛋白在PH4.2的缓冲液中,正电荷,在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可与带负电荷的染料溴甲酚绿结合形成绿色复合物,在波长630nm处有吸收峰,其颜色深浅与ALB浓度成正比,与同样处理的ALB标准比较,可求得血清中ALB的含量。

(2免疫比浊法

与单克隆抗体发生沉淀反应,混悬于介质中,可用散射比浊法或投射比浊法测定,但成本较高,应仅用于特殊情况如临床营养学检测等。

3.3.3血清ALT与AST得测定

(1)连续检测法:

本法准确性好,精确性好,操作简单,标本测定中不需要做标本对照,实验条件要求严格,成本高,目前为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

其实用性强,便于自动化操作,省时,干扰少,但需要自动分析仪,适用于大型医院,且结果能立即揭晓,是医院常规方法。

(2)改良赖氏法:

此法是比色法中比较合理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酶的真实活性。

此法具有操作误差较小,酶的底物浓度较足够,线性范围较宽,结果较为准确,受脂血和溶血的影响较小的优点。

虽然操作烦锁,但因试剂成本低廉和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ALT测定的原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

它催化L—丙氨酸和L—谷氨酸之间氨基的转移,反应式为:

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

此二硝基苯腙在强碱溶液中显红棕色,色泽深浅与产生的丙酮酸多少即酶活性成正比。

AST测定的原理:

在AST的催化下,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转氨基生成草酰乙酸与L-谷氨酸,而草酰乙酸能自发生成丙酮酸与CO2,在碱性条件下,α-丙酮酸能使色原性物质2,4-二硝基苯肼显红棕色,色泽深浅与产生的丙酮酸多少即酶活性成正比。

3.4临床意义[2]

3.4.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意义[4]

血清总胆红素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

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

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

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总胆红素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疸、急性黄色肝萎缩。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1)胆红素增高见于:

  (1肝脏疾患: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

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2)总胆红素偏低见于:

总胆红素偏低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就是面色微黄或苍白,但是否缺铁性贫血还要做进一步检查,红细胞形态、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检查。

厌食的人如果缺锌,也会引起总胆红素偏低。

总胆红素偏低也有可能是检测错误引起的,总胆红素偏低的患者可以再检查一次肝功能,看看是否是检查结果错误引起的。

3.4.2血清结合胆红素测定的意义

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比值可用于鉴别黄疸类型.

(1)比值<20%:

溶血性黄疸,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恶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2)比值在40%与60%之间:

肝细胞性黄疸。

(3)比值>60%:

阻塞性黄疸。

但以上几类黄疸,尤其是

(2)、(3)类之间有重叠。

3.4.3血清TP测定的意义

(1)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蛋白质合成障碍: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蛋白质合成减少,以清蛋白降低最为显著。

(2蛋白质丢失增加:

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

大出血;

肾病综合征尿中长期丢失蛋白质;

溃疡性结肠炎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

(3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

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或慢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长期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恶性肿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导致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4血浆稀释:

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各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1蛋白质合成增加:

大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异常球蛋白增加,使血清总蛋白增加。

(2血浆浓缩:

如急性脱水(如呕吐、腹泻、高烧等),外伤性休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排钠增多引起继发性失水)。

3.4.4血清Alb测定的意义

(1)血清清蛋白浓度增高:

常见于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浆浓缩。

(2)血清清蛋白浓度降低:

在临床上比较重要和常见,通常与TP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急性降低主要见于大出血和严重烧伤;

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肠道肿瘤及结核病伴慢性出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血清清蛋白低于20g/L,临床上出现水肿。

(3)A/G:

某些患者可同时出现清蛋白减少和球蛋白升高的现象,严重者A/G<1,这种情况称为A/G倒置。

(4)文献报道还有极少见得因清蛋白合成障碍,血清中几乎没有清蛋白的先天性清蛋白缺乏症。

3.4.5血清ALT及AST测定的意义

ALT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分。

当肝脏受损时,此酶可释放入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ALT常作为判断肝脏受损指标。

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灵敏的指标。

肝细胞中含ALT最丰富,因此当肝脏疾病致肝细胞受损伤时,ALT即大量释放入血液,致使血清中ALT活性增高,就间接判断被检测者的肝细胞有炎症,ALT值越高,炎症就越严重。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急性肝炎及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中等程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肌梗塞,轻度增高则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等疾病。

血清转氨酶一直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实验。

而血清胆碱酯酶、腺苷脱氢酶等指标也可以作为肝损害的标记,但是通常不如ALT或AST具有特异性,另外谷氨酸脱氢酶(GDH)该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且仅仅存在于线粒体中,故在理论上测定血清GDH较转氨酶敏感而特异。

但GDH升高为时甚短,且升高幅度较转氨酶为小。

AST属于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因其主要在线体中,肝脏发炎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不能使线粒体破坏释放AST;

只有在严重肝脏疾病,并发生肝细胞破坏(坏死),线粒体也受到损伤,AST才会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也可以说AST值越高,说明肝细胞坏死程度越严重。

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

同时测定AS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这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

AST/ALT比值大小对于临床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临床诊治肝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轻型肝炎时AST/ALT下降,重型肝炎是上升。

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

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

=2,肝癌时DeRitis比值>

=3。

参考文献

[1]涂值光主编.临床检验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9~189.

[2]刘新光主编.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123.

[3]杨荣伟、陈屹一、殷舟、王文娟、宋克征.4种总胆红素常规检测方法的比较.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5年4月.第6卷第2期.

[4]网址:

成绩:

评阅教师:

2010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