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8739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心理整理Word格式.docx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6.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7.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特点

(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4)学生的特点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9.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0.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6)教学组织形式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1.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3.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3)课外活动的组织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3)学习动机理论

(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6.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

120分钟。

3.试卷分值:

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内容比例:

时事政治模块约占10﹪,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约占20﹪,教育学模块约占35﹪,心理学模块约占35﹪。

3.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一、教育及其发展:

1:

中外教育名言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3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本质属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2广义教育: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教育:

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4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1、教育者:

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

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②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③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

⑤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学习者

特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的人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

上述三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②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形成的独立社会活动形态。

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即:

礼、乐、射、御、书、数。

礼:

政治、历史、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乐:

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射是射技教育;

御:

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书:

学字书写的书写教育;

数:

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近代(16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

·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

②定义;

③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

著作《政治学》。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中学。

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①教育的领导权

②受教育的权利

③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

二战后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学说:

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标志:

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功能(作用):

①导向作用;

②激励作用;

③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点: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标。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

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

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

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②适应于超越问题;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人本位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1、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