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729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docx

新版《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讲义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

一、复习建议

本章是宏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章节,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章内容较为系统,知识点较多,考点也很多,尤其与现实结合紧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经常性的出题点。

建议学员首先掌握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再次基础上全面复习,把握细节,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进而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例题】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机构是()(2010年单选题)

A.商业银行B.专业银行

C.中央银行D.投资银行

【答案】C

【解析】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主体只能是中央银行。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一般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标。

是指一般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

稳定物价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要将物价保持静止不变,而是指将物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过高,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也不能持续过低,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但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失业率为零。

失业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一种是摩擦性失业,即由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一种是周期性失业,即由于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一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自愿放弃工作所造成的失业。

一般认为,如果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则可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情况。

(四)国际收支平衡

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上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中央银行很难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统筹兼顾,有所侧重。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显示:

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

面对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可有三种选择:

一是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二是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三是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相机抉择。

在具体操作中,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相机抉择,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奥肯定律论证了这种一致性。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

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

那么,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经济的增长一般都伴随着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带来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加,会导致对一部分本来是用于出口的商品转向内销。

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进口的增长高于出口的增长,导致贸易逆差。

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消除贸易逆差,中央银行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国内的有效需求,但是生产规模也会相应缩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来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侧重于某一方面。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3年12月27日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再次确认了这一目标。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稳定货币和经济增长是互为基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统一体。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增长”。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在“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中,既充分肯定了“稳定货币”是第一性的,又明确了最终目的是“经济增长”,这样就可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效避免畸轻畸重,以破坏货币稳定来求得经济增长的现象。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差距,使我国早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政府的长期目标,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落脚点。

而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这一前提条件,只有在稳定货币币值的基础上,才可能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达到高质量的增长。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

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

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

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例题】如果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则(  )

  A、商业银行会增多上交存款准备金数量  B、商业银行会相应地降低本身贷款能力

  C、商业银行会通过派生机制,以倍数规模缩小货币供应量

  D、商业银行不会受到影响  E、以上说法全对

【答案】ABC

【解析】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以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

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

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

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提高,达到紧缩效果。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中央银行对此进行规定与调整,能够改变或引导资金流向,可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主要着眼于长期的结构调整。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缺陷:

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再贴现多少,均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

第二,影响力有限。

在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再贴现融资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受到制约,削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

当商业银行对再贴现融资依赖度有限时,再贴现政策将如“空中楼阁”,难以发挥作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2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第二,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第三,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金政策准确、适度。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局限性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机动、调控效果缓和等优点。

局限性:

第一,各种干扰因素较多,如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社会公众大量提款等,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第二,政策效果较为滞缓,从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开始,到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第三,因操作较为细微,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较弱。

第四,公开市场操作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性效果较弱。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与一般性政策工具调节社会货币总量以影响宏观经济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的投机。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

不动产信用控制可以在经济高涨时期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行为。

(四)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部门,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借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价值总额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过快的进口增长。

预缴进口保证金多为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的国家所采用。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还可以选择使用如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政策工具来对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行调节。

(一)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其手段包括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等。

1信用配额

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权衡轻重缓急,分别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合理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2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也被称为直接行动,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施以干预。

中央银行直接干预的方式有:

直接限制放款的额度;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可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明确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的范围、放款的方针,等等。

3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

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呈反比。

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易于变现的资产的持有量等措施。

4利率最高限额

利率最高限额是指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和为谋取高利而进行风险投资和放款。

(二)间接信用指导

1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道义劝告既能控制信用的总量,也能调整信用的构成,即在质和量两方面均能起作用。

2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门贷款,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银行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

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其作用有时候也很大。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即建立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整,特别是2007年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两部分。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给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

1994年以前,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1998年以后,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运用越来越普遍,中央银行再贷款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和作用都在逐渐弱化。

199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开展再贴现业务的力度,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全国再贴现业务发展较快,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

但2002年以来,由于再贴现利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再贴现业务日益萎缩,难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四)利率政策

在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一是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二是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三是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四是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信贷政策

我国目前的信贷政策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

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的政策措施,能够影响货币乘数;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六)汇率政策

目前,我国汇率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是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有必要及时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和效果,估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置中间性指标。

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处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范围之中,是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主要特征。

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指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就是通过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引起中介指标的调整,最终实现期望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抗干扰性对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选择那些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才能确保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的操作指标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

在存款准备金总额中,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准备金,不能随意动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商业银行可自主动用的超额准备金,也正因为此,许多国家将超额准备金选做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作为操作指标,超额准备金的可测性、相关性较好,但可控性、抗干扰性较弱。

(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选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是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一)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

一是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可随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二是可控性强。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

中央银行还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

三是相关性强。

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变动引导投资和储蓄,从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足之处:

其抗干扰性较差,

(二)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

一是可测性强。

货币供给量中的M0、M1、M2都反映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便于测算和分析。

二是可控性强。

通货由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流通,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M1和M2。

三是抗干扰性强。

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货币供给量会相应的增加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是逆循环的,即经济过热时,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防止由于经济过热而引发通货膨胀。

然而理论界对于货币供给量指标应该选择哪一层次的货币看法不一。

争论的焦点在于M1、M2哪个指标和最终政策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三)其他指标

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各国由于经济、金融条件的差异,所选择的中介指标不尽相同。

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也会选择不同的中介指标。

除了以上介绍的中介指标外,有些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还选择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直接调控手段,所选择的中介指标是现金发行量和信贷总规模。

从1994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

除了货币供给量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关注贷款规模变量,一是因为贷款规模与货币供给量紧密相关,二是因为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通过国外资产渠道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有可能引起商业银行资金过于宽裕,信贷规模过度增长,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加,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率还不适宜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完成,利率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与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相对应,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栏中的储备货币即为我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