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756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docx

历史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强调: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由此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物质文明的标志性成果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C.百家争鸣,私学出现

D.《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些都属于物质文明,故A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属于政治文明,故B错误;百家争鸣,私学出现,属于精神文明,故C错误;《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也属于精神文明,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物质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晋书》记载:

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日友于兄弟,四日沽身劳谦,五日信义可复,六日学以为己。

”由此可见

A.中正官以门第财产为标准选拔人才

B.州郡中正官全面严格举荐人才

C.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反映门第财产为标准,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州郡中正官全面严格举荐人才,故B错误;“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沽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反映了儒学理念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沽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

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能佐证新因素是史实有

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品种占城稻

③全国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①正确;宋代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也体现了商品经济,故②正确;从国外引进占城稻,属于农业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④错误。

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逐一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

由此可知

A.罗马法是为了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

B.罗马刑法受到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罗马刑法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

D.罗马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重罪重判、轻罪轻判,判刑要以罪行为依据,而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量刑会考虑施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份等级,而不是仅根据犯罪行为本身,所以并没有确立起罪刑相适应原则,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

点睛:

材料“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是解题关键。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

”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体现了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

【答案】D

【解析】由“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实现了地域的平衡;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实现了权力体制的平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只能体现地域平衡;B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C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体制,结合所学进行判断选择。

6.下表是1851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100)这表明英国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7.不断传诵复制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更在电影中得到呈现。

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育的记录。

对此,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A.宁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

B.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

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B

【解析】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未发现其档案记录,这并不是问题的重点,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故B正确;由于未发现其档案记录,我们不能采取宁信其有的态度,故A错误;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手段也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故C错误;该发言不是档案记录,不具有史料价值,故D错误。

故选B。

8.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

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

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

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

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答案】B

9.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

材料旨在强调

A.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

B.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差异消失完全融合

D.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可以借鉴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材料“1934年……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手段,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比较,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差异消失完全融合,故C错误。

故选D。

10.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官的“危机控制直拨通信线路”投入使用。

这条热线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D.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后美苏两国加强沟通,这反映了核危机笼罩下的美苏两国的相对平衡关系,故C正确;这条热线加强了两国沟通,不会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的作用,故B错误;当时仍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故D错误。

故选C。

11.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已经改变。

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上全球化进程再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多极化还没有完全形成;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只是说明他们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新型的国际关系特征开始出现,但是矛盾冲突也依然存在;C.材料中没有看出各国共同的追求,说明国际关系的特征发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各国外交关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二战冷战格局结束以后,我力量和实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益要求有所不同所导致;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当前国际关系中,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12.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

江经济带等国家其他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A

【解析】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是跨制度合作,丰富了“一国两制”内容,故A正确;“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无法体现“独特的优势”,排除B;CD选项无法体现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独特的优势”,排除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

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进程,“尊师熏教”的求学态度,陶冶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

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