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上海地区初三语文一模定稿D卷含规范标准答案Word下载.docx
《度上海地区初三语文一模定稿D卷含规范标准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上海地区初三语文一模定稿D卷含规范标准答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②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③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8.选文的作者是明朝的(人名)。
选文的文体是。
(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
10.下列对上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交代船头雕刻的内容,介绍了苏、黄和佛印之间的关系。
B.第②段介绍船尾上的舟子,着重写其神态突出悠闲,贴近主题。
C.第③段介绍了船背的题字内容,“钩画了了”突出书写的优美。
D.选文采用从前到后、先主后次的写作顺序,写得简洁、有条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何书田
青浦何书田茂才①其伟,居北干山下,工诗,家世能医,书田益精其业,名满大江南北。
侯官林文忠公则徐②抚苏时,得软脚病,何治之获痊,赠以联云:
“菊井活人真寿客,簳山③编集老诗豪。
”由是投分甚密,而何介节④自持,未尝干以私,人皆重之。
(选自清陆以湉《冷庐杂识》)
【注释】①何书田,名其伟。
茂才即秀才。
②侯官,地名;
林文忠公则徐,即林则徐。
时任江苏巡抚。
③簳山,即北干山,在青浦境内。
④介节,刚直不随流俗的节操。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书田益精其业()
(2)名满大江南北()
12.文中“人皆重之”的原因是、(4分)
13.从林则徐的对联看,何书田的才能有、(4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读书三益
①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
“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不然。
②其实,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
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
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
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
车上、厕上、枕上。
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
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愁没有时间读书呢?
③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
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
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
④读书是一种享受。
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
陆游有诗云: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
“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休闲方式。
⑤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
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脑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
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脑细胞就会不断更新。
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
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
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
这种波纹会使大脑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⑥读书还可以疗疾。
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
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既有养心怡神的趣味文字书籍,又有各种介绍疗养、保健等知识的医学科普书报,盒式磁带,名曲唱片和有声读物等,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书籍疗法”服务。
⑦培养读书兴趣,善于抓时间学习,既可以学到知识、磨砺思想,又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这样好的休闲活动到哪里去寻?
把休闲时间用来读书,受益的是自己。
而社会形成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时尚,则国民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更加文明,国家发展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14.把第②段画线句改成陈述句:
(2分)
15.第②段引“三余论”的目的是。
(3分)
16.本文围绕观点,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⑴⑵⑶(8分)
17.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第⑥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4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他人的感叹是为了引出下文想要讨论的话题:
读书有益。
B.从第②段看,作者对“三余”“三上论”的观点是持赞成态度的。
C.第④段陆游的诗句“官身常欠读书债”意思是因为做官而读书少。
D.第⑦段作为全文总结,重在强调休闲时间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4题(20分)
爸爸的长指甲
李文世
①我一直觉得父母的感情不够好。
②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很羡慕一位个头比我小的女同学,她虽然比我矮,但我总记得她给我xuà
nyà
o她父母很恩爱,我在她脸上看到的那种别人学不来的自豪,一下子就弥补了她的身高。
至于什么是相爱呢?
用我那位有些矮的小学同学的话来说就是:
即便己经结婚很多年,孩子都上小学了,父母晚饭后还会在家里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搂腰跳舞。
这不是说笑,有一次我去她家玩耍时,真的看到了她口中所说的那种相爱,那种区别于我那毫无浪漫可言的父母的相爱。
也怪不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位小学同学妒恨到只记得她比我矮了。
③我也曾试图从父母的点滴生活中找出一丝所谓的相爱的故事,这个念头穷尽了我童年的幻想也不曾看到,他们会冷战,会争吵,会向我谩骂,会摔门离去留下洋洋洒洒不肯落下的灰尘,却好像从来都不会相爱。
我一度认为,他们是相恨的。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和我这两个甩不掉的累赘,他们早就恨不得和对方把关系撇得越远越好,遇见彼此对他们而言大概就是遇到此生的厄运与劫难。
④后来,我也不太在意“爱与不爱”这种问题了,因为朋友的父母离婚的越来越多。
我告诉自己,他们只要还生活在一起,还和我处在小小的房子里,每天早上一起起床、一起刷牙、一个接一个地用着卫生间,我就不再纠结让他们永不分离的是贫穷还是爱。
⑤高三的有一天,我和同伴坐在教室后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南和地北,同伴是天生的指挥家,话到了兴奋的时候,手便化作了她的另一张口,在空中比划着嘴里来不及道清楚的故事。
我注意到她的指甲极短,肉芽抵住了指甲的出路,那是常年咬指甲后无法掩盖的铁证。
我试图以一个不咬手指的模范生给她说明指甲对于一个女生的重要性:
在你生命最重要的时刻一一戴上婚戒的那一刻,没有指甲的光秃秃的手指头该是一种多么影响心情的存在。
我很快在脑海中想到了我妈的手,我妈的手指也是光秃秃的,她的手指甲倒并非自己咬掉的,我记得我妈的大拇指大概是因为生病了所以一直无法留长指甲,也是因为不好看,所以我妈的手上很少戴戒指。
我爸则不同,当然不是说他戴戒指,只是说印象里的父亲右手,一直留着很长的指甲,长到你觉得作为一个男人的指甲长得有些碍眼的程度。
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爸作为现代社会里迂腐的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明证之一。
⑥不过,和那些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我爸从来只留着大拇指上的指甲,这突然的察觉让我觉得有些好奇,我攀着记忆曲折的支脉细细搜刮着脑海中关于指甲的记忆。
他是什么时候留起指甲来的呢?
我想大概是从我妈的指甲生病了之后。
刚刚没了指甲的那段时间,她总在抱怨:
“没指甲择菜真麻烦。
”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之后他们怎样争吵、冷战、摔门,父亲也不曾断过他的指甲。
他总是在我妈洗好锅、热好油之后主动地将已经择好的菜递给那个正生着气或者口中谩骂不断的家中最有权威的女性,然后再若无其事地离开。
而那截长长的、又总是被菜汁染了色的指甲却被他悄悄地藏在了身后。
⑦那个在别人看来不洁净、甚至碍眼的存在,是父亲在温吞而平淡的生活中悄悄冒出头的给我妈的爱。
它不起眼到连身为他们女儿的我在这十几年的岁月中也一直偏颇地质疑着它的存在。
⑧它究竟在哪里呀。
⑨它之前在,现在在,我回过头,看着在呛人的菜香和我妈叨叨不停的背景中默默择菜的父亲,我想,它以后也会一直存在。
(引自《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45期)
19.根据第②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2分)
xuà
o_______
20.第①段加点词“不够好”能不能改为“不好”?
说说理由。
(4分)
答:
。
21.第③段画线句的意思是(3分)
22.第②段写小学同学父母恩爱的具体表现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23.结合第⑦段画线句,简析父亲的形象。
________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的作用除了引起读者兴趣之外,应该还有先抑后扬的特点。
B.第④段主要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人物情绪也有缓慢的变化。
C.文中既写出了父亲留长指甲是他的喜好,又强调他帮助妈妈择菜。
D.第⑤段写高三时同班女生指甲极短是为了引出下文写父母的指甲。
三、综合运用(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5—27题(10分)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的了解,开展了征集各类竞赛考题活动。
班级推荐了下面三则材料,设计了三道竞赛题,请你对这三题作出合理的答案。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见面之礼——如【材料二】。
入坐之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
“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拜贺庆吊之礼——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25.读材料一,完成下列题目(4分)
(1)下列不属于传统节日的一项()(2分)
A.上巳节B.元宵节C.端午节D.古尔邦节
(2)和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2分)
A.苏秦B.屈原C.吕不韦D.司马迁
26.从材料二看,古人的见面之礼是。
27.请从“行走之礼”“入座之礼”“饮食之礼”中选择一种礼仪,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8.题目:
心中有他人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
2.,洪波涌起。
(《观沧海》)
3.锦帽貂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
秋思》)
5.晦明变化者,。
(《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这首词围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少时的幼稚无知和天真。
B.“爱上层楼”叠用表现了少年活泼、顽皮的特点。
C.“识尽”写出词人阅尽人间艰辛,饱尝忧患苦难。
D.“却道”句突出了词人心头难以摆脱的沉重抑郁。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
“弃之。
”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已之。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8.作者是时代的(姓名),他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3分)
A.孟子的三问语气虽十分平淡,但都能引人深思,其气势咄咄逼人。
B.“顾左右而言他”写出齐宣王毫无退路的尴尬和胸无城府的可爱。
C.孟子站在齐王面前与他对话,其实就是在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鲍氏之子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
“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
“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②。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且蚊蚋③噆④肢,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①祖:
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②非相为而生:
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③蚋:
一种吸血的小虫。
④噆(zǎn):
叮,咬。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殖五谷,生鱼鸟()
(2)人取可食者食之()
12.“食客千人”“众客和之”从侧面反映出齐田氏是一个的人。
文中他
的观点被鲍氏之子反驳。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13.下列语句中最能反映鲍氏之子观点的一项是(4分)
A.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B.类无贵贱……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C.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D.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人类天生是跑步的动物
①我们一直认为,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以来,膝盖和双脚就承受了身体巨大的负荷,而跑步无疑加重了这一负荷。
事实证明,80%的跑步者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
因此,,尤其是长距离耐力跑更是会对膝盖的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②然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跑步损伤的情况恰恰是在高科技的跑步鞋出现之后才逐渐多起来的。
因为运动鞋根本不会降低受伤的几率,反而阻碍了双脚在跑步时的感觉,导致我们采取了错误的跑步姿势。
几百万年来,人类都是赤脚跑步,后来也只穿着鞋底很薄的普通鞋跑步。
这样,我们跑步时根本无法让脚跟先着地,因为太痛了。
我们会前脚着地、缩小步幅、提高迈步的频率。
这才是正确的跑步姿势。
③科学家发现,只要跑步姿势正确,人类的身体天生就是一部跑步机器。
人类的头部后方有一条颈韧带,这是任何擅长奔跑的动物的专用设备,它唯一的功能就是在快速移动时固定头部。
猪由于没有这条韧带,导致它们走路时总是摇头晃脑,所以这类动物是不会跑步的。
人类连接小腿与脚跟的跟腱也无比发达,它就像橡皮筋一样,当人类的脚处于悬空时,脚跟会自动收缩,使脚掌向下,让人类获得向前的动力。
此外,人类还拥有发达的臀大肌,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人类只有在奔跑时才会大量使用这两块肌肉,它的作用类似于动物的尾巴,可以维持上半身的平衡,避免人类在奔跑时身体前倾。
一个研究者说:
“人类从头到脚都配备了用于跑步的装备,如果仅仅是为了走路,这些结构根本不必如此发达。
④人类之所以能在耐力跑中胜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人没有皮毛,同时具有发达的汗腺,使得人类的散热速度比其他动物快得多。
这一点对于长跑是非常关键的。
要知道,动物在快速奔跑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比坐在太阳底下高6倍,人和动物的身体过热后就不得不停止奔跑,这也是为什么猎豹持续奔跑的时间只有十几秒。
尽管猎豹是跑得最快的动物,但真要比马拉松的话,它大概不是人类的对手。
⑤此外,我们在猎豹奔跑的影像中可以看得,猎豹的四条腿在奔跑过程中交替地收缩和伸展,如同带动汽缸的连杆运动,而猎豹的肺就是这个气缸,它会同步地压缩和扩张。
凡是善于奔跑的四足动物都是这样一步一呼吸。
因此这些动物一旦快速奔跑起来,就会不同程度的进入无氧运动阶段,使机体内储存的糖分很快就消耗殆尽。
而人类由于直立行走的关系,呼吸频率和奔跑频率基本无关。
这意味着在长距离的奔跑中,人类可以自由调整呼吸的节奏,更高效的地吸收氧气。
14.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跑步对人类威胁严重
B.跑步影响人类健康
C.人类并不适合跑步
D.人类应尽量少跑步
15.第②段画线部分“然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16.第③段主要说明“人类的身体天生就是一部跑步机器”。
请分条概述人类身体的优越条件。
(6分)
(1)
(2)(3)
1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高科技跑步鞋阻碍了双脚跑步时的感觉,使我们采取错误的跑步姿势。
B.“跑步姿势正确”,是人类身体能够发挥跑步机器作用的充分条件。
C.发达的汗腺使得人类在跑步时散热速度比其他动物快而更具耐力。
D.呼吸频率和奔跑频率基本无关是人类耐力跑能力强大的主要原因。
18.下列两段应插入第和段之间,理由是。
30多年前,在英国威尔士一个村庄的小旅馆里,店主和一位猎人却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
店主坚持认为在长距离比赛中,人会比马跑得更快。
于是,有好事者从1980年开始举办了一年一度的35千米人马大战,结果人类竟真的在2004年和2007年两次战胜了马。
无独有偶,美国亚利桑那州每年也会举办人马大战,比赛的距离超过了80千米,几乎是马拉松的两倍,这次,人类的表现更加出色,从1999年到2006年蝉联了这一赛事的冠军。
这说明,人类的耐力比马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两个人的车站
①刘老师几次跑到镇上去,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反复陈述的恳求只有一个——继续保留山坳里的小学。
尽管,学校只有他一名民办教师,还有那个名字叫孙龙,正在读四年级的学生。
②其实,刘老师心里也很清楚,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太差。
两间破败的石屋教室透风漏雨,屋前不大一块空地坑坑洼洼,天一下雨便泥泞不堪,书桌、教具破旧匮乏,都是他或维修或仿制,自力更生才勉强维持着。
如果只是硬件上的缺陷,还可以克服,关键是近些年来,村里的学龄儿童一个个被打工的父母带去外地,生源严重不足,上级也只能做出撤并小学的决定。
③刘老师的努力没有收到效果,学校真的保不住了。
走在回村的路上,他的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几次就要落了下来。
可他知道那不行,因为回去还要面对孙龙。
④不出所料,孙龙听后立即大哭起来。
刘老师伸出手,轻轻替孩子擦去泪水,说:
“你爸你妈都不在身边,奶奶年纪太大腿脚不便,今后每天上下学,就由老师骑摩托车送你。
”至于接送的地点,他说也已经想好了,定在镇子西头大坡上,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下。
⑤孙龙一边哭,一边怯生生地问:
“那您今后干什么?
每天接我、送我,得耽误多少时间啊!
⑥刘老师摇摇头苦笑:
“反正我一时也没什么事,你只管好好念书。
⑦经过这次简短的谈话,这世上便少了一所山坳里的小学,却多出来一个特殊的车站。
这个车站,只有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一位年近五旬的司机,以及一个不满十岁的小乘客。
⑧转入中心小学,孙龙常常显得心不在焉。
一次数学课上,他双眼盯着教室外面大树上的鸟窝发呆,突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是一道很难的计算题。
新同学们窃窃私语,以为这个山里来的孩子非要挨罚不可。
可谁知他挠挠后脑勺,想了想,居然答对了。
⑨期中考试孙龙在全班名列前茅,引得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大家所不知的是,每天刘老师接送他的路上,都会仔细询问当天的课程,遇到他有不懂的问题,就扯开嗓门一路讲解。
有那么两回,刘老师索性停下摩托车,从路边随手抄起一个小树棍来,在黄土地上写写画画,直到他完全明白为止。
⑩孙龙为刘老师忿忿不平。
“老师,您教书比别人一点不差,”孙龙说“为啥走下讲台呢?
”刘老师呵呵地笑:
“年龄大了,也不想再去费劲考教师资格证书。
⑪每天黄昏降临之前,刘老师都会提前赶到大柳树下,蹲在地上一颗接一颗地吸烟,将目光投向孙龙走过来的方向。
那个本就不大的人影起初只是很小的一个黑点,随着黑点变得越来越大,他的眼睛会眯缝起来,仿佛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最后,孩子离自己只剩十几米了,他把烟凑到嘴边紧吸几口,烟头扔到地上踩碾两脚,接着开始发动摩托车,迎上前去。
⑫一日,孙龙把自己有一位特殊老师,以及两个人的车站的秘密告诉了学校。
校方闻之大受感动,将刘老师的事迹层层上报,于是,他被请进校门做了一场报告。
那天,在报告的最后,刘老师忍不住老生常谈,再次恳请教育主管部门恢复山坳里的小学。
他说村里来年又要有几个学龄儿童,自己这辆破摩托车,实在载不了四、五个孩子……
19.第⑩段的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号)B.:
(冒号)C.,(逗号)D.;
(分号)
20.第⑦段中说“特殊的车站”是因为(3分)
21.按照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下面填空。
⑴—→⑵—→⑶—→孙龙“告密”,刘老师要求保留山坳里的学校
22.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旨在揭示山区教育落后、办学艰难而无力改善的心酸现状。
B.“学校办学条件差”除教室破漏、书桌破旧匮乏,还有生源少。
C.孙龙的“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内心十分怀念山坳里的小学生活。
D.“欣赏自己的杰作”写出刘老师为成功地教育了孙龙感到得意。
23.结合文中任意两处语句,简要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4-26题。
上海轨道交通第一条线路,1号线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