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6067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Word文档格式.docx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

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想一想】朗读和默读属于什么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

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

古书、邮件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朗读、默读是书面言语?

独白言语与书面言语有什么区别?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2.口头言语活动中,发言者和听众不能再感知前面的词。

(三)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

具有三个特点:

隐蔽性;

片段性;

压缩性。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称为外化,反之称为内化。

【想一想】老师讲课的过程显然是外化,那么同学们听课的过程是不是内化?

如何更好的外化与内化?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辩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言语?

(一)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二)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流即是社会化的体现。

语言成为幼儿社会化的工具和主要方式之一。

(二)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语言的作用,幼儿可以借助词把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词

理解事物和分析比较事物,以及将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等等。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使幼儿能够自我调节功能和接受他人调节与支配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言语活动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

思想的言语信息。

一般来说,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

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影像观察】观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的记录片

言语发生的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发音(说出词句)准备和理解语词的准备。

1•发音的准备

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

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

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

a,ei等音。

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

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

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

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

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

父母常常以为

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

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

当然,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却为学说话做了发音上的准备。

这一阶段,近似词的发音更多,同时,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

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

虽然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但毕竟能开口说话了。

2.语音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近期的研究又发现,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

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

语音

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分辨不同的语音(两个范畴之间的差异)自然无法理解词义,但如果不能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各种变异(如说话个人发音的差异等),语音便不再具有稳定性而成为因人而异的不可理解的东西。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

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

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

【实验研究】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

每当岀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岀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

羊在哪里?

”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

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

”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

这足以证明,儿童反应的主要对象是语调和说话时的整个情景,而不是词,他还不能把

词从语音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一般到了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

儿童相应的反应。

至鬼个时候,儿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

1岁左右,儿童能理解的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

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

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儿童便初步掌

握了本族的基本语言。

所以先学前期,是儿童言语真正形成的时期。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先听懂,后会说。

1〜1.5岁,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以

后,言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

此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

同时,他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

!

词。

这一阶段儿童说出词有以下特点:

1单音重叠。

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

如“娃娃、帽帽、衣衣”等,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

【典型表现】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

重复前一个音,

属同一音节、同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

如果发出不同的二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变化动作,这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2一词多义。

【典型表现】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

“猫猫”。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故称为多义词。

3以词代句。

【典型表现】孩子说岀“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

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

[

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阶段称

为“单词句”时期。

(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

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

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典型表现】“妈妈抱抱”、“宝宝吃”。

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音”。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

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一时期将成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此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

儿童说出

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孩子只能以眼前的事物为话题,因

为他们还不具备谈过去、将来的能力。

从2岁开始,他们能把过去的经验表达出来。

(2)词汇量迅速增加

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至此,儿童的言语基本形成了。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

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

(一)学前儿童语言形式的发展

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

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1〜1.5岁的儿童开始发出第一个类似成人说话时用词的音,到6岁时,儿童已经能够

辨别绝大部分母语中的发音,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大部分语音。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儿童学习语音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起初是扩展的趋势。

婴儿从不会发出音节清晰的语音,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音,是处于语音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所以有人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为国际公民”。

儿童掌握母语(包括方言)的语音后,再学习新的语音时,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大,学

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

这个时期就处于语音的收缩阶段。

【研究结论】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数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音。

(2)语音意识的发生

儿童要学会正确发音,必须建立起语音的自我调节机能,一方面要有精确的语音辨别能

力,一方面要能控制和调节自身发音器官的活动。

儿童开始能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

觉地模仿正确发音,纠正错误的发音,就说明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了。

幼儿期,主要是在4岁左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幼儿语音意识形成主要表现:

1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

2能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发展一一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得与发展

(1)语句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句子从不完整逐渐向完整性发展,其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以下的规

律: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语句逐渐分化。

例如,最初的单词句阶段,一个词可以代表多种含义,“妈妈”可以表示呼唤妈妈,或是要求妈妈帮他捡起某样玩具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词逐渐分化。

2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最初的单词句只是一个简单的词链,不是体现语法规则的结构。

3岁半以前儿童的话语常常漏缺主要词类,词序紊乱。

3岁半以后出现较多复杂修饰语句。

如运用介词把”:

他们把绳子接起来跳”。

把”字前后的两个名词的关系以及第二个名词与紧接着的动词的关系,都受严格的限制,不能任意调换和删除。

到五六岁,儿童的关联词比较丰富,但还常常用得不恰当。

3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幼儿最初的语句结构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说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几

个词组成的压缩句。

稍后能加上简单修饰语,再后加上复杂修饰语,最后达到简单修饰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句中各种成分的多种组合。

【典型表现】叭叭呜一一还要叭叭呜一一嘀嘀;

叭叭呜去北京一一爸爸坐火车到北京一一我爸爸坐火车到北京开会去了一一幼儿园放假的时候,我准备和外婆坐火车到北京去玩。

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在4〜4岁半之间较为明显,5岁幼儿语句结构逐渐完善,6岁时水平显著提高。

(2)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掌握语法结构,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模仿成人说话而进行的。

幼儿

对语法结构的意识出现较晚。

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的。

主要表现为幼儿会提出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够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等。

当然,他们不是根据语法规则的知识去发现错

误的,只是由于这些错误说法使他们听起来感到刺耳”不符合其语言习惯。

(二)学前儿童语义的发展

1对词义的获得

(1)词义获得的发展趋势。

1从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向掌握全面的语义特征发展。

儿童对词的最初理解是不全面的,

只是掌握了词的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出现了理解词的“泛化”和“窄化”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向掌握词的全面语义发展。

2从一个词的单义向多义发展。

儿童最初只能掌握词的本义,不能理解词的转义,随着

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词的理解逐渐由单义向多义发展。

(2)词汇的数量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一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说出词,到入学前,

儿童已能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

研究表明,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儿童的词汇有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之分。

消极词汇是指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

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3)词类的扩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词汇量增多,同时掌握词的种类也不断扩大。

儿童先掌握的

是实词,然后是虚词。

在实词中,儿童掌握的顺序是名词一一动词一一形容词。

对其他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掌握较晚。

儿童对虚词如连词、分词、助词、语气词等掌握也较晚。

在各类词中,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

2•对句义的获得

在语句发展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先于说出语句而发生。

儿童在能说出某种句型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儿童在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型时,常常根据自己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则”

去理解它们。

研究发现,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种:

(1)事件可能性策略。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案例】在老师说“小明把王医生送到医院里”这个句子时,相当多的幼儿误认为是小明生病了,王

医生送小明去医院。

因为在幼儿看来,“小明”显然是个小朋友,在他们的经验中,医生是看病的而不可能生病,只有小朋友生病,医生送他去医院才合情合理。

(2)词序策略。

【案例】一幼儿将“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理解成小明碰了小华一下。

另一幼儿把“小班儿童上车之前大班儿童上车”,理解为小班先上车,大班后上车。

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句义。

由于儿童经常接

触的是主动语态的陈述句,于是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理解策略:

句子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名

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其后面的名词则是动作的承受者,名词一一动词一一名词,即动作者

――动作一一承受者这样一种理解模式。

而当刚开始接触被动语态句时,儿童也习惯于用这

种策略(模式)去理解它,结果出现理解错误。

(3)非语言策略。

【典型表现】如果给儿童的物品是容器(盒子、箱子等),儿童倾向于把玩具放在它们的“里面”,而不管指示语是“放上面”、“放旁边”;

如果物品有一个支撑面(如小桌),儿童则倾向于把玩具放在“上面”,尽管指示语是“放下面”、“放旁边”。

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前面谈到的事件可能性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非语言策略,儿童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语言信息(尤其是语法规则)来理解句义的。

一般来说,儿童只是在理解他们尚未掌握或未熟练掌握的句型时才使用这些策略,在使

用过程中逐渐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策略使之更符合语言规则。

这样,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就发展起来了。

(三)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1.交际功能

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3岁前。

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

这是和3岁前

儿童的独立性发展不足,其活动主要依赖成人有关。

在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对话言语、情景

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第二阶段:

3〜6岁。

这个阶段的言语功能,除了请求和回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

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逐渐发展。

4岁以后,儿童之间的交谈大为增加,他们会进行讨论,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合作中协调行动。

5岁以后,儿童在争吵中,出现用语言辩论的形式。

随着词汇的丰富和语法结构的逐渐掌握,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

具体表现如下:

(1)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口语可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

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

听者讲述。

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

3岁以前,儿童基本上都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和成人一起进行活动的,儿童与成人的言语

交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协同活动中进行的。

所以儿童的言语基本上都是采取对话的形式,而

且他们的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到了幼儿期,由于独立性的发展,儿童常常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从而获得一些自己

的经验、体会、印象等。

因此,有必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和印象,这样,独白言语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当然,幼儿的独白言语刚刚开始形成,发展水平还很低,尤其在幼儿初期。

在良好的教

育下,五六岁的幼儿就能比较清楚的、系统地讲述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和故事了,有的幼儿甚至能够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情境性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

往往还需要说话人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作为自己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

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仍然具有3岁前儿童言语的特点。

虽然能够独自向别人讲述一些事情,但句子很不完整,常常没头没尾,让听的人感到莫

名其妙。

【案例】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时说:

“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战,太勇

敢了。

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

”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一边讲,一边作岀一些手势和表情。

这种让别人边听、边看、边猜想当时情境才能懂的言语,就是情境性言语。

连贯性言语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仅仅从言语本身就能完全

理解讲话人所要讲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情境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上升。

整个幼儿期都处于从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言语过渡的时期。

六七岁的儿童才能比较连

贯地进行叙述,但其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

连贯性言语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独

白言语也发展起来了。

(3)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

幼儿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幼小儿童的讲述常常是现象的堆积和罗列,主题不清楚,不突出。

随着儿童的成长,其

口表达的逻辑性有所提高。

儿童讲述的逻辑性反映了思维的逻辑性。

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的逻辑性的发展,需要专门培养。

(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述,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

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当然,

这需要专门的教育。

在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中,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言语障碍一一口吃,其表现为说话

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

有几种因素会导致口吃:

1生理原因

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2心理原因

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

说话过程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从“思想”转

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

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

这都会使儿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某个

音节的情况。

经常性的紧张便会成为习惯,以致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语词或情境时,都出现同

样的“症状”。

3模仿

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

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口吃矫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

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

2•概括功能

言语的概括功能一方面使得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下面以感知过程为例来说

明。

【实验研究】要求4〜7岁幼儿分辨蝴蝶翅膀上花纹的细微差异。

9只蝴蝶分为三种颜色,每种颜色

又分为带斑点的花纹、条状的花纹和没有花纹的三种。

实验结果表明,用语言说出花纹的名称,则幼儿辨别花纹的成绩明显高于不用语言时。

为什么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别?

主要是言语的概括作用。

这种概括作用使知觉的恒常性有所提高,使知觉不再停留于以孤立的、表面的特征为主导,而发展到以复合的、意义的特征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