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8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一、“九五”发展成就二、“十五”发展环境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二章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第四章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第五章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四、建设教育强市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一、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三、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八章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完善人口增长调控管理机制二、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第九章构筑现代都市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五、健全高效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时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时期。

制订好科学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意义十分重大。

“十五”计划,是深圳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包括计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区镇规划。

本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和预测性,是“十五”期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九五”期间,深圳完成了现代化奠基阶段的历史任务。

“十五”期间,深圳将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九五”发展成就过去的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战略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下同)的795.7亿元增加到2000年(下同)的1665.24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下同)第四位,年均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34万元增加到3.97万元,居第一位,年均增长10.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由88.02亿元增加到221.9亿元,居第三位,年均增长20.3%。

市场对资源配置较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率先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较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推行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等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3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45.63亿美元,年均增长10.9%,约占全国的1/7,连续八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70余家落户深圳,内地驻深企业机构近9000家,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35亿美元。

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初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5年的225.8亿元增至2000年的1064.5亿元,年均增长36.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20.5%提高到2000年的42.3%。

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1.6:

52.4:

46.0调整为2000年的1.1:

52.5:

46.4,基本形成“九五”计划提出的“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城市枢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初步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

适度超前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2400亿元,占建市以来的2/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近600亿元。

完成机场航站楼扩建、盐田港区二期、东江水源工程、机荷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40个重大项目建设。

200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9.4万标箱,列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

深圳机场成为全国四大航空港和航空货运中心之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万人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040人。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0.4吨标准煤左右。

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区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5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近76岁,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市、文明区活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依法治市,在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治安实现更大好转。

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

“九五”期间,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较好地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和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

深圳20年特别是“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也是对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党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结果,为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问题是: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投资环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还不够快,城市管理水平离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治安形势还不容乐观,反腐败斗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们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十五”发展环境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和竞争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跨国公司购并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进一步扩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十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走出去”、城镇化、人才战略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深圳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全局,按照市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五个带头”作用,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示范地区而努力奋斗。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7600美元),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13%;出口总额达到485亿美元,年均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3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50%,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日臻完备。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旅游胜地。

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完善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

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国际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7%,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实现城市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花园城市。

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量达到1.54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1855万美元),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2463人以内,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千克能源使用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元,绿化覆盖率达到4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文化教育迅速发展。

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均馆藏图书达到3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社会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到15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继续教育率分别达到30%和60%以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政治昌明廉洁,社会治安良好,道德风尚进步,生活方式健康,经济和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