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4695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部教育心理学选择题与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因此,答案选A。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因此,答案为B。

6.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选D。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因此,答案选D。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A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B发展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D完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8.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第2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单项选择题

1.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

①感知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容,这些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2.如果儿童处于2~7岁年龄阶段,那么它属于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关于年龄的划分如下:

感知运动阶段为0~2岁;

前运算阶段为2~7岁;

具体运算阶段为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为1l、12~15、16岁。

因此,答案选B。

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是()。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①婴儿期(0~2岁):

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②儿童早期(2~4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4~7岁):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7~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25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疚感

原理同上题。

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

6.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认识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8.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100。

实际年龄是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

智力年龄是指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简称MA。

因为智力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

据此公式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例智商。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4章学习动机

选择题

1.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其中,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

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体现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在驱动力称为()。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在驱动力。

4.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教师与家长的期待是外部动机,也是一种低级动机,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性才能起作用。

5.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是()。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首先由班杜拉提出。

6.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附属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最为突出。

7.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属于()。

A.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自我提高的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第5章学习的迁移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与态度的学习中。

因此,答案为A。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因此,答案为C。

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因此,答案为D。

5.()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6.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

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客观因素包括: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

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因此,答案为D。

7.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定势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第6章知识的学习

1.关于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述。

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述一种观点,因此也称描述性知识。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和总括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道“三角形的角和等于180°

”,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述一种观点。

“三角形的角和等于180°

”属于述性知识。

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5.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获得“水果”这一概念的意义的。

6.()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A.组合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差异律

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第7章技能的形成

1.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操作技能本身属于技能的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就操作技能本身而言,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按操作对象的不同分类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

前者操纵的对象主要是机体自身,后者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操纵一定的器械来进行的。

4.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连续动作技能即连续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操作技能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

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定义。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智力技能也称为心智技能,所谓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6.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

B.观察

C.示

D.练习

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7.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