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443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试语文卷 含答案 II.docx

中考试语文卷含答案II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卷含答案(II)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

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

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

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

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

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

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性质直刚毅。

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恪勤,擢受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文帝受禅,授大理丞。

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

“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上欣然纳之,因谓曰:

“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迁大理少卿。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②,将斩之,绰曰:

“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曰:

“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

”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

绰曰:

“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

上使人谓绰曰:

“竟如何?

”对曰: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

绰谏曰:

“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

“不关卿事。

”绰曰:

“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上曰:

“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

“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

”上复曰:

“啜羹者,热则置之。

天子之威,欲相挫邪?

”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上遂入。

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

裤子。

②厌蛊:

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恪:

严格 B.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引:

推荐

  C.处法平允,考绩连最允:

得当,公平 D.啜羹者,热则置之置:

搁置,放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因谓曰:

“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啜羹者,热则置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B.隋文帝执政期间,想要改变刑法,加强管理,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无常,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

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8.翻译(10分)

①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

“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

②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

春居杂兴[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9.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

(5分)

10.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吴良镛:

为良居谋

钱炜

2012年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

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

自四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

这位建筑大师的客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

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

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

他深感,在废墟上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

因他此前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

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华建筑系。

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

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

在匡溪,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

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开始萌芽。

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and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值得倡导。

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子,一撂下就是30年。

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

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

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

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

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

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

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

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上探寻出路的结果。

但下一步怎么走?

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实践?

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

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

”他解释说。

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