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435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教案: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

(1)演变原因

(2)演变表现

归纳总结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主要特点:

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习俗

(1)“断发”

(2)不缠足运动

(3)礼仪

①日常礼仪:

民国之初,为表达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特别提醒 社交礼仪发生变化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西交往的增多,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西方民主、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变化反映了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②婚姻礼仪: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仪:

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3、传媒

(2)电影

(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作用: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____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表现

①铁路

时间

变化或表现

1881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开平到胥各庄铁路通车

1888年

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年

詹天佑设计施工的________通车

民国以后

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

②水运:

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③航空:

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________。

(2)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________。

②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便捷,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2、通讯的发展

(1)邮政业务

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处”,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②1896年,“__________”宣告成立。

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③民国时期:

1913年,清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____________,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报电信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______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发展缓慢,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变。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

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6)种类:

海陆空。

【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提高。

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______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

思维升华 新时期中国GDP增长的原因

(1)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3)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2、目标

(1)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________的奋斗目标。

(2)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______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城市化进程加快

(1)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城市化高速发展。

(2)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3)战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4、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

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概况:

________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此后互联网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影响:

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的传递、共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细节点拨 互联网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信息传播量大,费用低廉。

5、时尚中国

(1)观念:

__________、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等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食品:

各种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

(3)出行:

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

(4)穿着:

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5)家居:

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并引发了“装修热”。

(6)语言:

流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生动地表达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

   近代服饰的变化

近代服饰的变化与西方列强的入侵密切相关。

近代服饰的变化集中表达在通商口岸的城市中。

主要表现为:

洋装进入中国市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上层市民的衣着理念,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并开始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中山装、近代旗袍等。

近代服饰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

国门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如辛亥革命等;先进的中国人或开明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的生活理念等。

史料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史料论述了近代中西服装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服饰发生了变化,但仍以传统服饰为主。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断发易服;

(2)废止缠足及女权运动;(3)婚姻制度的变革,如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等;(4)社交礼仪改革,如称呼由原来的“老爷”变成“先生”,见面由以前的下跪、作揖变为鞠躬、握手等。

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表达。

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史料一 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史料从社会史的角度反映了以下信息:

城市婚俗仍很守旧,乡村可想而知;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史料二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史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交通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和交流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2、通讯进步的影响

(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史料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那么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假设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史料反映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洋务,顺应时代潮流,要求把西方先进技术引入中国。

在《筹设炼铁厂折》中提及了电线通报的便捷,可以迅速通报军情;火车便利,可以运载士兵。

洋务派确实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进步作用。

表达了洋务派在引进西方技术,促进中国近代化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经济上: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空间、主体(农民和市民)和不同习俗的发展不均衡在变化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

3、影响

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

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方面:

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着装方面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住房方面,1995年,国家实施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尚方面:

政府实行了双休日,延长了节假日休假时间;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例1(2017·天津高考)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答案 C

审题突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

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从材料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该现象应当发生于1912~1927年。

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

因此选C。

例2(2017·浙江高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 A

审题突破 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

“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