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387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因此.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课前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课始则直接用问题导人,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课中利用媒体演示-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讨论、竞答等形式来学习,课尾则布置课下小实验来延伸课堂探究活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不论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还是大气的温室效应,都与大气的组成有关。

因此学习时应补充大气组成这一部分的知识,该部分知识可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来完成。

3、密切联系实际,合作讨论,学以致用,要结合贴近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理解和把握枯燥的理论知识。

如: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的大?

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加深对大气热力原理的理解,让学生深深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激发其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4、适当联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学生利用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有关物体温度与其辐射波长的关系的知识,探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不同波长特性及其形成间的因果关系。

5、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媒体形式可采用动画形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要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粗细的箭头表示。

内容包括“大面辐射使大气升温及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6.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观察、探究、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

2、查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加以比较。

3、查阅物体温度与其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月球最高、最低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高达100摄氏度以上,夜间温度可降至零下180摄氏度以下,而地球的昼夜温差比月球要小得多,原因何在?

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师生互动探究学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激发引导: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剧烈的多,想一想其可能的原因?

(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发言)

学生l: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所以其温度变化剧烈。

学生2:

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而月球没有。

学生3:

白天地球表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低得多,也许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时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学生4:

夜晚,地球表面温度比月球表面温度高得多,可能有大气保温作用。

教师介入:

以上四位同学哪一位的看法不可能?

学生5:

地球和月球本身都不发光,发热,其能量皆来源于太阳辐射,其昼夜温度差大应该与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无关,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看法不可能。

教师:

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很好。

这样,地球表面温度昼夜温差小,只可能与大气有关,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合作讨论:

1、炎炎夏日,人们往往期盼阴天天气的出现。

想一想夏季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

2、大气中的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答案举例:

1、阴天多云,云层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

2、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师:

太阳辐射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到达地面,以后又会如何?

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画面。

教师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动画形式)。

研讨题:

1、观察图像,试着说一说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过程。

2、实验证明,所有物体都有辐射.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根据观察结果,请你试着比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不同波长特性及其形成的因果关系。

3、根据太阳辐射的波长特性和你自主学习获取的大气组成成分作用,请你判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多或少?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交流。

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上台演讲。

小组1:

太阳辐射被地表吸收,地表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小组2:

我们认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也应进行大气辐射,这样。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三者波长大小关系是:

大气辐射大于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大于太阳辐射。

小组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可见光部分,大气吸收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教师介入:

同学们看法是正确的,能不能把这一过程表演出来,比一比哪一组表演的好。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教师:

通过探究,我们不难得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承转:

大气辐射又会怎样?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多媒体演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

研讨题:

1、与月球相比,地球上地面辐射为何没有散失掉而被截留?

2、观察多媒体。

说一说大气逆辐射的含义。

3、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如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4、大气逆辐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交流、发言)

小组1: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其吸收能力强。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能被大气吸收,被截留在太气层。

小组2:

我们发现大气逆辐射箭头指向地面,与地面辐射箭头相反。

小组3:

大气逆辐射箭头指向地面,说明其他热量还给地面。

小组4: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因此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小组5: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大气辐射越强。

因此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

教师予以肯定,并强调大气保温作用就是大气的保温效应。

请观察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结合前面的探究结果,简要说一说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原理。

让我们比赛一下谁总结得好、总结得快。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并总结:

从地球表面受热过程不难发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出的能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通俗地说,就是“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

【合作讨论能力拓展】

1、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周国的地理现象,说一说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间地头用潮湿的柴草燃烧一堆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止霜冻有作用吗?

为什么?

3、为了改善生产条件,人们采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课文中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说一说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和使用原理。

4、《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超级大国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引起国际社会普遍不满。

美国这种做法对吗?

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

前三个研讨题有一定难度,同学发言不完整,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还应进行反思性评价,帮助同学们完成问题。

第四个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不能算错,但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学生善待环境。

承转:

这一节我们探究了大气受热过程,你能不能将本节探究的知识整合,让我们看一看哪位同学整合的最好,最完善。

地面辐射

教师出示自己的知识结构:

太阳辐射

反射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地面增温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课外作业】

1、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分析其原因。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温室大棚。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理念,注重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塑造人格等方面的相互渗透。

教学设计上能充分联系实际,特别是贴近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有意识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和实施,前后衔接自然。

教学手段重视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从多种载体中获取知识,一方面把原本单调乏味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变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利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既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教学氛围上,注意营造民主型氛围,重视人格因素,注重个性培养,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