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35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doc

..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解答及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

A.我们期盼回去啊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

()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一句中“属”字通()字。

A.阻B.嘱C.祝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A.一览群山小B.一览名山小C.纵览江山小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

A.孟子B.王维C.白居易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

A.血溅白练B.六月飞雪C.三年亢旱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

A.唐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这句诗出自:

( )

A.《黑夜》B.《黑眼睛》  C.《远和近》  D.《一代人》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A.周朴园B.周繁漪C.鲁侍萍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出自()。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致大海》C.《西风颂》D.《我曾经爱过你》

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A.麻木不仁B.哀其不幸C.怒其不争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B.歌德C.普希金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

A.杨炼B.北岛C.余光中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受戒》B.《邂逅集》C.《羊舍的夜晚》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

A.《如梦令》B.《易安居士集》C.《漱玉词》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

A.《土地》B.《泪水》C.《我爱这土地》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

A.哈姆莱特B.威尼斯商人C.亨利四世D.浮士德

19.《变形记》的作者是:

()

A.格里高尔B.尤奈斯库C.卡夫卡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

A.华兹华斯B.雪莱C.柯勒律治D.骚塞

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2.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2.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2.A3.B4.D5.C6.D7.D8.A9.D10.B

11.C12.D13.C14.C15.B16.C17.C18.A19.C20.B

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1)短小,结构精巧:

字少,但小说结构完整。

散淡的开头,紧凑的“煞尾”,中间很从容。

(4分)

(2)写人物的手法:

多用侧面描写,人物对话不多。

(3分)

(3)语言平实朴素,生活细节的片段给人以散文的感觉,随意、轻松。

(3分)

2.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普希金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战斗性,充满了作者抨击暴政、酷爱自由的主题思想。

《致大海》正是作者屡遭流放囚禁的愤懑不平之作。

(3分)

“大海”在诗中成为自由的象征。

诗人歌咏大海是同他对专制政治的愤懑反抗分不开的,也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反专制的革命情绪的集中体现。

(5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由,忠于理想的情怀。

(2分)

(简析题评分说明:

学生答案应灵活对待,只要表达出以上答案的基本意思并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不必要求字面上的完全一致。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系统地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学说,充分表现出曲折尽情、气盛言宜的特色,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2分)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

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在孟子的这些论点面前,齐宣王暴露出爱牛而罔民的假仁、好战以求“大欲”的不义。

针对统治阶级中的“民贱”思想,它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孟子用它来剖析事例,批判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论证了“推恩”的可能性与意义、“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祸害,使齐宣王理屈而屡陷困境。

同时,孟子又援引多种比喻婉言晓谕,发出警告,列举虐政罔民、民不聊生的事实进行指斥,又使齐宣王难以置辩,不得不听取“发政施仁”的种种意见。

(5分)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罩住。

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击破,逐城夺取;在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论辩一开始,齐宣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攻来,孟子敏察其意,虚与委蛇,避开其锋芒而又亮出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

他由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百姓皆以王为爱”讽之,暴露其不肯“推恩”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接着引征经典,论证“推恩”的意义与“不推恩”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证明这正是“不推恩”的原因;并经设喻类比,证明对“大欲”、“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这样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齐宣王的霸道思想。

紧接着,以一组假言判断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引得齐宣王表示有意图王,随即从分析“恒产”和“恒心”的关系入手,总提“富民”、“教民”的必要,进而阐述具体内容。

(5分)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

全文紧扣论题,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

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密切环绕中心,在文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

例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

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

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到“不为”与“不能”、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

(5分)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凝练传神,分析推断精辟确当又不乏含蓄委婉之处。

句法灵活多变。

简短者每句一二字,若清露滴梧;繁丰处妙语连翩,似鼓角齐鸣。

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又兼用叙述、说明、抒情,语势富于变化。

句子的语气类型陈述、疑问居多,杂有祈使、感叹,且随处衬用虚词,语气抑扬顿挫自然。

散句与排偶交错,疏密相宜。

(3分)

2.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简约与深细相依

本诗文字之精炼,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是主人公眼中之景。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思乡之情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7分)

(2)静与动、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

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7分)

(3)景色与情思相融(情景交融)

可感的深秋之景,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通;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

“小桥流水人家”,是常见的景色,但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处,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可谓情景妙合无痕。

(6分)

(论述题评分说明:

学生答案应灵活对待,只要表达出以上答案的基本意思并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不必要求字面上的完全一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B.刘向C.司马迁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B.白居易C.杜甫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何其芳B.郁达夫C.郭沫若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B.徐志摩C.郭沫若D.冰心

6.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包括:

()

  A.哈姆雷特B.罗密欧与朱丽叶C.麦克白D.李尔王

7.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