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353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

6敬业与乐业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自主预习

一、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佝偻承蜩骈进禅师万不容赦解剖掠夺

旁wùxièdú强guō不舍mì诀

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字,号,

又号,派的代表人物,学者。

与其师一起领导了著

的“”。

3.解释词语。

不二法门:

强聒不舍:

4.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二、细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为劳动而生活”中“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

(2)“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这句话中包含怎样的苦乐观?

三、预习质疑:

初学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ángwù,便是敬。

(2)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dú职业之神圣。

(3)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qiǎngguōbùshě。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

(1)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2)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九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

6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初步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名言警句,品读论述过程中起话题转换和推进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4.把握文本主旨,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提问1:

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二)分析敬业之重要

提问2:

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提问3:

在6—7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

(三)分析乐业之重要

提问4:

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思考:

无论是论证“有业之必要性”还是分析“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理解“敬业乐业”,培养健康劳动价值观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在阐述什么叫“敬”时说: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敬”的标准了呢?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

2.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3.文中说: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四、品味演讲稿的语言特色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九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做的一次讲演,结合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

五、布置作业

当堂达标

一、给加点字注音

旁骛佝偻承蜩骈进亵渎强聒不舍

二、补全下列语句

1、安其居,__________。

(《老子》)

2、虽__________,__________,而惟吾蜩翼之知。

(《庄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乃凝于神。

(《庄子》)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的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闷。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补全横线上的语句。

2、解释句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倘能身入其中”一句中“倘”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__。

4、写出选段的中心句。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

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自主预习

一、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在练习本上抄一遍。

晨曦惊骇瞥见琉璃箱箧珐琅

劫掠缭乱赃物制裁给予恍若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不可名状: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眼花缭乱:

二、细读思考:

法军上尉巴特勒,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

想一想,雨果会怎样回答他呢?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lüè 晨xīzhuì满fàláng偷qiè

zāng物赞yùchóu缎箱qiè

4.下面这段文字每句都有语病,请修改。

①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

②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交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

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九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二: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2.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

如“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三、提升思想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布置作业

当堂检测

1: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恍若(huǎng)绸缎(chóu)野蛮(mán)

B缀满(chuò)珐琅(fà)琉璃(liú)

C制裁(cǎi)箱箧(qiè)予以(yù)

D典范(diǎn)给予(gěi)劫掠(jié)

2:

下列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

这是某种令人惊骸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依稀可见,婉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改为:

改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A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B额尔金这个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统治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

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D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4.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组材料,阅读后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度遭到严重破坏。

此后,八旗兵丁、土匪地痞趁火打劫,把国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几乎拆抢一空。

现在散落于北京胡同、四合院内的圆明园石刻文物即多源于此。

至宣统末年“园内麦垄相望,如同田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

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

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这一精神做出了“圆明园一草一木不准动”的决定。

但是据资料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多处山形水系被挖掘填平,曾一次拆除围墙800余米、砍伐树木1000余棵、运走石料几十车。

材料三:

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明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圆明园是一段民族历史的记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

但是从2005年4月初开始,圆明园的灌木遭到了人为的砍伐和破坏。

4月8日记者来到圆明园景区的西部,闯入摄像机镜头的是成片被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