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
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B.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D.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D.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把双刃剑”说法属张冠李戴。
“侠是一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而非韩非子的看法。
C项,属强加因果。
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
D项,属曲解文意。
原文是“很少存在”,而选项表达为“不会存在”,语意有偏差,且选项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联。
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话题涉及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
并且第一自然段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
故本题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4.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趣:
趋向,取向
B.感慨系之矣系:
附着
C.况修短随化化:
变化
D.不能喻之于怀喻:
明白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化是“自然”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
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点睛】文化常识推断“两法”:
1.联系课内。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2.语境推断。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课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要结合文意,理解所给的备选选项的内容,然后抓住选项中是否含有“变”的意思来筛选答案。
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
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
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
④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
故本题选A项。
7.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答案】B
题干是“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望”是农历十五,“既望”是农历十六。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1.穿针引线法。
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具体如下:
韵文类: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
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比如记忆屈原:
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积累法。
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
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
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到……去。
【答案】D
适:
享有。
9.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
B.于是余有叹(叹息、哀叹)焉|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C.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北面)名(命名)之也|何可胜(尽)道也哉
D.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比好游者尚不能(不及)十一
A项,明:
照明。
B.叹:
感慨。
C项,阳:
山的南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
A项,“所谓”:
古今都是“所说的”的意思。
B项,“学者”:
古义为“求学的人”;
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
C项,“非常”:
古义为“不平常”;
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
D项,“至于”:
古义为“到达,达到……地步”;
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二、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四、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五、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
六、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七、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八、褒贬有变。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
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11.名篇名句默写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作者感慨人生总难免一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答案】
(1).
(1)寄蜉蝣于天地
(2).渺沧海之一粟(3).
(2)况修短随化(4).终期于尽(5).(3)亦余心之所善兮,(6).虽九死其尤未悔。
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如“寄”“蜉蝣”“沧”“粟”“修”“尽”“余”“善”“尤”“悔”,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
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
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
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
“宋图籍宜上之朝;
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行省从之。
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
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
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
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改寿昌府判官。
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
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比至,累章极论之。
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
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从子”这一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D.“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
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
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
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D.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
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答案】12.A13.D14.C
15.
(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1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比如本题:
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
“考”的宾语是“其殿最”不要断开。
【13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14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错。
申屠致远是屡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争论,并没有“面对面的斗争”。
【15题详解】
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
“谳”:
“审议”;
“辜”:
“服罪”;
“贿”:
“财物”;
“绝”:
“拒绝”。
第二句关键点:
“械”:
“逮捕”;
“盖”:
“原来”;
“释”:
“释放”;
“作”:
“兴起”。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
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
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
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
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
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
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
“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
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
”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
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
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
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
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
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改任寿昌府判官。
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