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964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docx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

第一周 传播学的来源

1,传播是什么?

  关键词:

信息,传递,人

  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学的定义:

    一,传播是一种行为。

    二,以信息相关。

    三,是一种交流。

    四,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的行为。

2,传播学分为四类

  

(1)影响说。

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的影响他们的劝服行为。

“影响说”是从政治学、宣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

  

(2)反应说。

强调受者反应的必然性。

“反应说”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传播学

  (3)互动说。

强调传者受者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互动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学

  (4)共享说。

认为“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3,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新兴学科:

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媒体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始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但中国古代早有萌芽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孕育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确立阶段)从分散到集中

  传播学的奠基人

    拉斯韦尔(5w)

    列文(群体动力论)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霍夫兰(劝服传播)

    施拉姆(正式建立传播学)

4,“传播”和‘Communication’的异同

  两者均有传递信息的意思“传”

  “传播”指“一”对“多”,否定了自我传播,不具有“沟通”的特点;只“出”不“进”,没有双向和共享的含义。

Communication则相对具有“共享信息”的含义

  虽有一定差异,但传播一词很早就开始使用,所以成为习惯用语

5,传播学的基础流派

  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empiricalschool)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学派。

    传播观念:

人类有能力揭示社会现象的客观性

    研究方法:

以实证研究为主,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关注传播的微观层面

    社会背景:

商业体制的产物,工具性较浓

  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

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

    传播观念: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知

    研究方法:

强调定性方法,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宏观关系

    社会背景:

公共广播制度的产物,政治态度有批判倾向

    主要分支:

      法兰克福学派

        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研究

        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大众传媒限制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不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研究趋势和价值

        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诺《多棱镜:

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哈贝马斯(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0

      政治经济学派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所有制决定政治;市场决定经济;支配与控制决定博弈关系  

        默道克;戈尔丁

      “思想统治”理论学派

        国家+军队+法院+意识形态等=国家机器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普遍利益”,使被支配阶级产生认同和从属意识 

        唤醒民众,推进社会变革

        葛兰西;阿尔都塞

      社会文化学派

        符号互动论

        注重受众研究,受众不再是消极个体,而是积极个体

        解读大众流行文化-颇有建树

        霍尔;莫利

      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

6,传播类型和传播模式

  内向传播:

“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只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传播模式:

放射式,封闭式,环型,线型,轮型,y型,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巴恩伦德模式,克罗普夫模式等

  组织传播-组织各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有规律:

如定期开会,有组织目标,政策,程序和规章

    

(2)有等级:

组织呈金字塔状,传达信息较为指令性,且符号规范

    (3)人数多,反馈难。

分为纵向和横向传播。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者或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1)范围广,规模大

    

(2)专业性强

    (3)借助大众媒介

    (4)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媒介

亲身媒介

亲身媒介

亲身媒介+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

规模

自己

少数人

特定的较多数人

不特定的多数人

空间

周期

不规则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角色

随时传唤

随时转换

有等级

基本固定

反馈

非常及时

灵活及时

略有困难

十分困难

符号

不规范

不规范

较规范

规范

第二周 传播者和受众分析

1,传播者的定义:

指在传播活动中,借助特定媒介发布信息的人

  人际传播者:

人人都可以;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

  组织传播者:

    对内传播:

下行(领导);上行(下属);平行(同事)

    对外传播:

宣传,公告,通知,活动(组织本身或代言人)

  大众传播者与信源:

大众传播者要进行传播必须拥有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他自己收集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提供的。

如果来源于别人,这就意味着他要成为传者之前,先要充当受者的角色。

这样,就形成了传者与信源的各种关系。

  1961年,W•吉伯与W•约翰:

    分离关系(西藏暴乱事件)

    合作关系(中朝对美报道)

    同化关系(国家和党的政策)

  相关理论:

列文“把关人”理论

    衍生知识点影响把关人的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媒体政策,新闻法,记者守则)

      经济因素(广告,收视率)

      社会文化因素(道德,习俗,宗教)

      信息自身因素(新闻价值)

      组织自身因素(传播方针,市场定位)

      受众因素(受众群特征)

      技术因素(覆盖面,传播速度)

      传播者个人因素(个人喜好,家庭影响)

2,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 

  人际传播受众:

人人都可以

  组织传播受众:

    对内传播-下行(下属)、上行(领导)

    对外传播-宣传,公告,通知,活动(组织外人员)

  大众传播受众特点

    

(1)数量多

    

(2)成分复杂

    (3)地域分散

    (4)不确定性

  反馈:

传播者获取的受众接收传播的状况及接收后反应的过程

  靶子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20世纪30年代,彼得森,瑟斯顿

  有限效果论(Thelimited-effectstheory)20世纪40年代,霍夫兰(一面理两面理),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 

  适度效果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Moderateeffecttheory

  

(1)1959年凯茨“使用与满足模式”

    不是以传播者而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受众是主动的,有目的,有需要的

  

(2)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公众舆论

    “告诉人们去想什么难,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却十分有效”

  新强效力论:

20世纪70年代ThePowerfulEffects

  

(1)纽曼“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

    大众传播媒介的观点就是多数人的意见,所以采取从众,保持沉默或者不公开反对的态度

  

(2)德弗勒和洛基奇,1989年提出“社会期待理论”Socialexpectationstheory

    大众传媒对某些问题选择性报道和过分强调,使受众以为是文化规范,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

  1975年,德弗勒将这些理论综合归纳为

    个人差异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额哈姆雷特【使用和满足】

    社会类别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面里两面理】

    社会关系论群里影响力【沉默的螺旋】

    文化规范论社会文化环境【议程设置、社会期待】

    (传播曲线论【两级传播】)?

第三周 传播效果分析

1,传播效果研究:

离不开受众,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四个阶段的理论。

 

  靶子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新强效力论

  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

2,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还有其它方面的研究吗?

  

(1)受众的动机:

获取信息,消遣娱乐,获取知识,社交需要等

  

(2)传受关系:

    (a)自主性、选择性

    (b)被动性,无目的性

    (c)被强迫性

  (3)增加传播效果的手段:

    (a)重复、提高刺激强度――广告,唐僧

    (b)新――广告,唐僧

    (c)奇――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d)反主流――芙蓉姐姐,犀利哥,周杰伦?

第四周 传播媒介分析

1,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medium)

  亲身媒介(动作,表情等)

  工具媒介(电话,报纸,电视,网络等)

  媒介的进化:

    原始人-身体语言,石窟和羊皮绘画等

    古人-语言,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

    现代人-报纸,电话,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未来人-真人视像?

  各种媒介的特点对比

媒介

媒介本身

受众角度

传播者角度

报纸

文字(文字符号),纸张

信息不生动,但选择性强

互动弱,但易做到深度化

广播

音频(声音符号),

电子媒介

现场感强,但信息容易流失,选择性弱

互动较弱,但感染力较强

电视

视频(声音,画面等多媒体符号)

电子媒介

生动,现场感强,但信息容易流失,选择性弱

互动较弱,但感染力强

网络

啥子都有,

电子媒介(数字)

生动,现场感强,信息容易保存,选择性极强;网络安全

交互性极强,感染力强,但传播者杂,广,匿;管理难

2、媒介经典理论介绍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主要观点:

      

(1)媒介分为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

      

(2)TimeBias——包括石头、黏土、羊皮纸等,质地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可以长期保存。

因此Innis认为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3)SpaceBias——包括电报、纸张等,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可以远距离运送。

因此Innis认为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人类媒介演变历史——时间偏倚向空间偏倚发展的历史:

      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对美国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大的帝国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是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西方文明的发展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极大。

      以美国报业为例,其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威胁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

在印刷媒介中,“加拿大的作家们必须使自己适应美国标准。

我们的诗人和画家沦落到要和美国竞争又要仿效美国的两难境地。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主要观点:

      

(1)媒介即信息:

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文字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和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的延伸。

总的来说,媒介就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地球村

      (3)媒介的热和冷:

划分标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参与程度。

参与度越低,就是热媒介,参与度越高,就是冷媒介。

电视是冷媒介不被理解

  梅罗维茨的媒介环境论

    主要观点: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

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情境就是信息系统

      不同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不同情境的合并:

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被模糊和混淆。

例如印刷媒介可以隐藏很多成年人的残酷事件,给儿童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但电视将成年人与儿童的信息进行融合,打破情境边界。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主要观点:

      世界强国的关键是文化力量及全球传播能力——民族国家的概念在淡化,一国的价值观和文化才是竞争力

      媒介是失控与混乱之源——性和暴力充斥电视,对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刺激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造成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

    必须指出,“布”对媒介发展失控的论述,只是他对全球变化失控论述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是引人瞩目的。

3,当今社会媒介的发展趋势

  新媒介卫星电视的特点:

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问世,跨越疆界,跨越国家,全球同步转播电视节目。

促成全球文化的交流,受众对世界的认识不再陌生,感官得到扩展。

应验了麦克鲁汉的预言

  新媒介网络的特点:

20世纪80,90年代,网络问世。

起源于1969年开发的阿帕计算机网Arpanet。

1993年进入学校和科研机构,1995年走进百姓生活。

特点:

互动性,便捷性,虚拟性,匿名性。

  媒介融合(21世纪):

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彼此融合而不是取代

  媒介对生活的影响:

    

(1)交流更方便:

与远方的朋友常联系,与不认识的朋友常联系。

    

(2)上传,下载信息方便:

因此大众从受众变成了传播者。

    (3)虚拟性:

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4)匿名性:

正面的作用,言论自由了,推进了社会民主,带动了媒体监督功能。

4,媒介控制

  相关理论:

列文“把关人”,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布里德的“潜网说”,德弗勒“媒介与社会系统的结构依赖关系”

  影响因素:

    政治控制(政策法规)

    经济控制(广告投资)

    文化控制(道德价值宗教)

    技术控制

第五周 传播内容分析

1,符号的定义:

P120

  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为了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

    能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如文字,图表等

    所指-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与概念,如一句成语背后所指的意义

  符号与意义的结合使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

2,符号的类型:

  

(1)语言符号-语言指的是以语音和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本质在于传播,人类创造语言就是为了沟通,语言就是意义的代码

    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非语言符号--不以人工创制的语言为符号,而以其它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体语-动作,表情,外表

    类语言-语音的变化,音调,音量,音速等等

    近体―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沟通的空间距离。

    无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视觉,听觉,嗅觉等。

3,符号的特点

  

(1)指代性:

直接指代的事物

  

(2)约定性:

树【中国人约定】,tree【美国人约定】

  (3)社会共有性:

辞典意义【社会成员一致的看法】引申意义【不同人不同理解】“家庭”“我的字典里没有。

这个字”

  (4)发展性:

网络用语

4,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alism)P129

  施拉姆:

一个人发出符号,另一人在某种程度上使用

了这些符号

  教材:

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做出反应。

  

(1)人类是符号使用者

  

(2)有意义的符号沟通

  不良的符号互动:

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误会

5,大众传播媒介如何使用符号

  报纸:

文字符号,图片符号;

  广播:

声音符号;

  电视:

文字、声音符号兼具。

  网络:

所有的符号(啥子都有)

  镜头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

    镜头摇上?

(权威,伟大)

    摇下?

(渺小,轻视)

    推?

(观察,注视)

    淡入淡出?

(开始,结束)

    切?

(蒙太奇、事情的连贯性或同时发生)

  电视灯光包含能指和所指

    侧光?

(立体)

    从下往上?

(诡异)

    顶光?

(渺小,紧张)

6,编码和解码过程

  编码:

将信息转换成符号。

  译码:

接收中完成的译码过程。

将符号转换成信息。

  1949年,香农(Shannon)提出了一个数学通信模式

  奥斯古德(Osgood)和施拉姆1954年提出的传播模式

  霍尔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的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

  异常译码原因:

    

(1)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2)语言的抽象性和多义性---说着有心,听者无意;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3)个人的经验范围

7,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

  模仿论---班杜拉20世纪60年代提出:

一个人---模仿---报偿----继续模仿---强化学习

  含义结构论---含义的确定(WTO)/含义的延伸(潜规则)/含义的替代(神马)/含义的强化(两会,三个代表)

  信源理论---专业性;权威性;知名度;

  劝服传播论---感性&理智;正反理论

第六周 传播功能分析

1,传播功能的理解

  “原因”和“作用”

  “我们为什么需要传播?

  “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理论探讨往往被混淆在一起。

  从受众角度来看待传播活动的影响,则倾向于传播功能研究;

  从传播者角度来分析传播活动的影响,则倾向于传播效果研究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传播效果的研究相对于功能研究来说,历史较长,成果较多 

  对传播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传播功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了

3,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20世纪30年代)

  

(1)让•皮亚杰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功能

    瑞士儿童成长心理学家

    关注“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并进行传播的”

    他从研究儿童的传播心理归纳出传播的两项功能:

    社交性功能和自我中心性功能

    他认为,一个孩子在谈话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与听者讲话,试图去影响对方或者交换意见;二是无意识谈话,对自己讲或者碰巧与人说话。

  

(2)爱德华.托尔曼的“工具”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类传播具有工具的功能

    他认为讲话不过是与使用绳子和盒子等其它工具相似的作用

    例如,儿童哭就是指望有人来安慰他们;发出某种声音他们就能得到事物和玩具等等

  (3)威廉.斯蒂芬森的“满足感”与“快乐感”功能

    英国心理学家,《传播的游戏理论》

    他认为传播的功能在于获取满足感和快乐感

    他认为工作和游戏是不同的,工作是面对现实和谋取生计,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传播,结果是不愉快的;游戏是为了提供自我满足,结果是愉快的。

“阅读新闻就是愉快的”

4,早期研究的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考察传播对个人心理层面的影响,并未涉及到组织和社会层面。

而且他们的描述只关注到传播功能的某一个方面,解释过于简单,因此无法提供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

 

5,传播功能的现当代研究

  

(1)默顿与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

    社会学四大基础理论: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冲突主义(ConflictTheory)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

      女性主义(Feminism)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

      每个社会部门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分工合作,彼此的协调和制约,保持社会大系统的稳定

      社会稳定——有效;社会不稳定——失效

    默顿主要观点:

      媒介系统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媒介则是在履行其特定的维持这种平衡性的功能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媒介的功能不能简单的分为“好的”和“坏的”,而应该划分为“功能良好的”和“功能不良的”

    结构-功能主义的不足

      价值中立性:

对媒介不做价值评判,通过调查研究,来判断媒介是否对社会履行特定的功能【传统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