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093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docx

1819第4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word文档资料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

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

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

2019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8[课中思考题],思考: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成分发展?

【提示】 不会,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合作探究·攻重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史料解读] 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史料解读] 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特征

[史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解读] 根据史料信息层层推进,抓住最后一句。

(1)史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史料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

[史料解读] 史料二末句信息表明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2)根据史料,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征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通过改革来解决矛盾,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堂达标·固双基]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此次会议是(  )

【导学号:

05812168】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八大”召开是1956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是1987年,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B项正确。

]

2.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

3.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导学号:

05812169】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C [根据题干可知,该会议“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C项。

]

4.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 [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选C项。

]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