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913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概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主要特色:

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社会性(古希腊神话将神人化,重视命运的主宰和人的自然性)

演变的方式和结果:

历史化、文学化(神话改造成寓言)、宗教化(神话演变为仙话)

《诗经》概说

一、性质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先秦即为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以后,崇《诗》为“经”,称《诗经》。

《说文》:

“经,织纵丝也。

”引申为基本经典之意。

二、篇目

存目311篇,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最初皆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

公孟》)

“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

孔子世家》)

三、《诗》的来源及结集

来源:

1、采诗说

《汉书·

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偱于路以采诗;

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

《国语·

召公谏弭谤》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史献书,瞍赋、曚诵。

四、分类

《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是按音乐特点划分的。

风包括十五国风;

雅分大雅、小雅;

颂分商颂、周颂、鲁颂。

风、雅、颂

风:

“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诗大序》)

五、创作时代和地域

确切年代难以确考。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

《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产生地域甚广,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及江汉流域,延及当时中国大部。

六、《诗》在先秦时期的应用

《诗》三百皆可入乐演唱,可藉诗言志、美刺、观俗,广泛运用于诸侯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祭祀、朝聘、婚礼、宴饮等个各种典礼仪式。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概括了诗的感染、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七、《诗》的流传

春秋时贵族社会普遍习诗,春秋末孔子私家讲学,教习“六艺”,《诗》即其一;

战国时儒家“诵经”,《诗》亦其一。

秦始皇焚书之后,《诗》因便于讽诵,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立于学官,合称“三家诗”,《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东汉后,经郑玄作《毛诗笺》,毛诗遂盛行天下。

三家诗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八、《诗经》的思想内容特点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汉书·

艺文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为政》)

题材上可分五类:

一、周民族史诗

二、颂歌和怨刺诗

三、婚恋诗

四、农事诗

五、征役诗

九、《诗经》的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的特色;

2.赋、比、兴的手法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

以彼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辞。

3.语言的声律节奏及章法结构:

多用叠字、重言、叠韵词及虚词;

四言二拍为主的句型结构;

4.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使诗极具自然优美的韵律美。

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源头,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2.其关怀现实人生的立足点、直抒胸臆、真实叙事的艺术风格、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文学史的典范,为后世诗歌创作所取法。

十一、常见注本

《毛诗传笺》东汉郑玄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

《诗集传》宋朱熹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

《诗经通论》清姚际恒

《诗经今译》今余冠英

《诗经直解》陈子展

先秦历史散文

一、重史传统

记史时间早。

商代已设立专司史职之官。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记史之文绵绵不绝,蔚为大观。

《说文》:

“历,过也,传也。

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英语“history”与“story”一词同源出于希腊文“historia”,意为,一个人的调查记录。

二、重史原因

以史为鉴:

鉴古知今,鉴往知来,为当政者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经验教训。

“古人有言曰: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尚书酒诰》)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不可不鉴于有殷。

”(《尚书召诰》)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

从春秋到战国末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

战国中后期。

以《战国策》为代表。

由记言记事发展到写人;

叙事铺张扬厉,更富气势和文采。

《左传》的散文艺术

长于叙事:

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宏观把握,结构谨严,构思工巧.

善于描写战争:

注重描写战争来龙去脉、胜败之因,充分体现史家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的理性思维特点。

善于写人:

描写刻画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者。

工于记言: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

申左》)

首创史家之文的论赞体例,于叙事寓褒贬之外,借“君子曰”专发议论,更重史家之文的评判功能。

《国语》的散文艺术

记言为主,言多教诲、训诫之意,充分体现史家以史为鉴的写作目的。

叙事简练又不失表现力。

语言准确自然,朴素简劲。

《春秋》对中国古代史学的贡献

在史书记事功能之外,加入价值评判功能。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史记太史公自序》)

创“春秋笔法”:

属辞比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战国策》成书过程

未经辑录前,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事语》等不同名号。

西汉成帝时,刘向将其所见同类书籍整理汇编,按国别分列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刘向所编版本后散佚,至北宋,曾巩重加校理,使之“复完”。

《战国策》或“史”或“子”之争

《汉书·

艺文志》将其归入“春秋”类,历代史志及《四库全书》也将其归入史部。

宋晁公武指出“其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将其改为“子部”之“纵横家”。

元马端临等赞同此说.

《战国策》思想倾向——“畔经离道”

政治观:

崇尚计谋权变的“长短之术”

人生观:

崇尚争名逐利的“进取之道”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一、生动形象

1、巧于比喻,比喻多以日常生活中习见事物为喻体。

2、善用寓言,寓言情节精彩,故事生动,寓意显豁。

3、博引史事。

二、敷张扬厉

1、气势充沛,词锋犀利。

2、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

三、明畅通俗

1、话语体系、言说方式有别于正统史家

2、情节及人物有较多虚构性及戏剧性

3、大量使用口语、俗语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九流十家”、“百家”由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诸子首先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刘歆《七略》增纵横、杂家、农家、小说家为十家;

艺文志》沿袭《七略》,但认为十家中“可观者九家”,去小说家,剩下九家又称“九流”;

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各家著作,总和超过百家,故又称“诸子百家”。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语录体,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对话体,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专论体,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论语》写作特点

通俗浅显,平易近人

言简意赅,不乏文采

即兴对话,自然成文

雍容和顺,大气从容

《论语》的思想:

“仁”和“礼”

“仁”的内涵—向善的价值取向

一、最根本的道德基础,所有美德的综合

“仁者,人也。

“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二、一切人伦的基础

“仁者,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泛爱众,而亲仁。

三、最高道德的体现

“志士仁人,无求身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为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四、社会理想

“天下归仁”

为仁的动力—源自内心,不假外求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的方式—忠恕而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能近取譬,可谓为仁之方也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吾道以一贯之,忠恕而已。

“礼”

“礼者,履也。

”即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履行的责任。

《论语》里“礼”包括两层含义:

它既是外在的礼仪制度(即仪礼),又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

仁是礼的基础和出发点,礼是仁的手段和具体表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以为仁”

推荐书目

《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何晏注,邢昺疏

朱熹《四书集注》之《论语集注》

杨伯峻《论语译注》

王熙元(台)《论语通释》

南怀瑾(台)《论语别裁》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

墨子思想简介

墨子生平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

约生于孔子后,活动于战国之初。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淮南子要略》: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其书

非一人一时所作,系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

墨家特征

组织严密,有宗教色彩

不务空谈,以自苦为极

《淮南子泰族训》: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

”“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

《庄子天下》:

“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孟子: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学派思想

墨家“十诫”: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非乐、非命;

尊天、事鬼;

兼爱、非攻。

《墨子》文章特点

尚实尚质,唯恐“以文害用”,不重文采。

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极善辩驳。

文体呈现出对话体到专论体的过渡趋势

《墨子》注本

毕沅《墨子注》

孙诒让《墨子间诂》

吴毓江《墨子校注》

钱穆《墨子传略》

《老子》

一、《老子》哲学思想简介

1、“道”的含义:

从“首”,词源意:

开始、初始之意;

哲学意:

万物之母,世界起源。

从“辵”,词源意:

行走,道路;

规律。

相关论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万物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2、辩证思想

所有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

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化。

相关论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天下柔弱者莫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五十八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心理虚静,抱朴守拙;

生理安详,恬淡平和;

生活方式朴素宁和,减少物质欲望,勿沉湎感官享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九章)

三、老子的社会哲学

治天下者,无为而无不为。

理想社会:

返本复初,小国寡民

相关论述,参见教材所选第八十章

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张松如《老子校读》

任继愈《老子今译》

徐复观《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庄子》

一、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记,庄子曾为蒙漆园吏,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等同时,但其生平事迹难以详考。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

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

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

“子见夫牺牛乎?

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道自然无为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

由此观念出发,庄子认为,自然的、原生的状态,就是事物最好的状态,如果人们要刻意去加以改造,哪怕怀着良好的初衷去改造,也会带来不好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

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在蝼蚁。

’曰:

‘何其下邪?

‘在稊稗。

‘何其愈下邪?

‘在瓦甓。

‘何其愈甚邪?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论》)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意出尘外的构思

思想的深刻与独到,是其构思新颖的内核。

恢诡谲怪的形象

大量并自觉地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说理,善于夸张、想象、虚构,多用神话素材。

汪洋恣肆的文风

行文自由,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说理、抒情、描写,意到笔随。

《庄子》创作手法的自觉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

寓言》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王夫之《庄子解》

《孟子》性善说

性善是人们对人性的一种看法,其来源甚早,先秦竹简《性自命出》“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已有了初步性善论思想,孟子对性善作出的具体解释和说明,是孟子独特的理论创造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

尽心上》

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

告子上》

杯水车薪

孟子曰: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

牛山濯濯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孟子·

告子上》)

 

《孟子》语言特点

多由对话和论辩连缀成篇

逻辑严密、尖锐机智;

善于取譬设喻、反复申论

行文铺张扬厉、气势充沛

孟子的论辩艺术

高扬主体人格之美(“养气”),内在充实自信

重视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知言”)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何谓知言?

”“曰: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

《尽心章句下》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

宋朱熹《四书集注》之《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杨伯峻《孟子译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