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881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docx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

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特色总结

 

我校正式成为改实验校。

面对新课程,我们一片茫然,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找到了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那就是以“校本学案探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校本研究。

尽管过程漫长,但毕竟我们有了令人惊喜的收获。

本文就我校课程改革中体现出的特色进行总结,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一、“校本学案”探索的背景

1、对校本课程的最初理解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们对校本课程的最初理解是:

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增加各种活动课程就是校本课程开发。

通过开设这些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校本课程前期开发情况

(1)开设了二十多项课外兴趣课程。

当时,每位教师参与授课,每位学生作出一项选择,每天参与一节兴趣课。

由于教师水平和管理原因,经过几年的淘汰,现在只剩下艺体方面的四个课外兴趣小组。

(2)开设了创造思维训练课。

每班每周一节,由各班某一学科教师担任。

由于教师综合能力差异太大,在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均把该课均上成一般学科课,课程计划形同虚设。

(3)开展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

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

学生礼仪实践、社区实践活动、军训活动、学科社会实践专题考察、调查。

由于班主任和教研组参与组织和管理,又和教育教学关联性强,这两项校本课程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与开展。

3、重新认识了校本课程开发

(1)兴趣活动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习惯培养,它对学科课程的起到了辅助作用。

(2)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组织形式是教研组,但这些课程实施与教研组并无直接联系,也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它不能成为校本研究的载体,也正是如此,它不能引起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不能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部分校本活动课程脱离了我校实际和需要。

一方面,我校集中了全区优质师资力量,教学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较强,但由于缺乏研究的载体,科研氛围不浓,而活动课程开发却不能担当校研究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进步很快,但由于受着传统教学方式和社会压力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却相对落后,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方式的实施途径。

(4)校本课程开发重点应是学科课程开发。

斯基尔贝克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即学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沃尔顿所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对象可能是教材的选择、改编,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是校本学案,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校本学案”的规划设计、课堂实施及评价,即“校本学案探索”。

二、校本学案探索的历程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开始了校本学案的探索。

为了让探索工作有序进行,教科室、教导处进行了有力的组织,从2006年起,进行了以下工作:

1、成立了“校本学案研究”学科课题研究小组

2006年,在“自愿原则”下组建了数学校本学案研究课题组。

2007年,在数学组的带动下,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学科仿照数学组的办法,成立了课题组,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2、组织成员反复学习、讨论和实践,提出了学案的涵义

各组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校本学案设计和实践,还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校本学案具有可行性。

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研制了学案范例。

在学习实践和王富英老师及各科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校本学案的涵义也逐渐清晰明确。

即“校本学案”是教师个人与集体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施方案。

对学生而言,校本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对教师而言,校本学案再添加上集体研究成果和教师个性教学方式,即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制定了校本学案的设计方案

提出了学案的基本结构是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堂检测三部分,借鉴王富英老师关于“学案设计原则”,确立了四条设计原则,即:

目标性原则、渐近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编辑格式适用原则。

并在此原则基础上提出了详细的设计要求,制定了设计程序,最后形成校本学案的设计方案。

接着,组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

这些方案要点如下:

(1)数学学案设计方案要点。

重点强调了对学习目标的规划,增加了指导性原则,分别提出了五种课型(概念课、原理探究课、习题课、双基知识复习课、综合应用课)的设计模块。

教学环节使用了“双命名”或“三命名”的方式,便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式,理清知识结构;设计的内容定位于课堂使用。

(2)化学学案设计方案要点。

设计了“我能自学、我能参与、我能运用、我能反思”的学习模块。

在“我能自学”环节中,通过引导阅读,完成预习作业,提出“我的问题”;在“我能参与”环节中,首先是交流讨论“我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最后通过课堂检测反馈学习目标;在“我能运用”环节中,进行巩固练习。

(3)政治学案设计方案要点。

政治学案理念是:

材料选择上要求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价值取向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学生方式上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对学习过程设计了四个板块,即:

情境导学、探究新知、达标检测、拓展训练。

(4)英语学案设计方案要点。

英语学案强调技能学习的学科特点,设计理念上重视积累和知识掌握。

对于学习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即:

单元预览、课时达标、课后检测、天天阅读、每日听读。

(5)物理学案设计方案要点。

物理学案目前定位于课内外检测。

其学习环节包括:

教材分析、学前准备、典型例析、课堂检测、课后练习。

4、校本学案设计历程及特点

(1)设计程序:

集体对学习目标进行规划——个人独立设计——三次集体审核——三次个人修改——三次集体修改——定稿出书。

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分别邀请了区教研员和学校部分领导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具体有:

目标设计原理、学案概念解析、学情把握原则、深难度的控制、学习指导语言的应用。

(2)五科学案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为:

一是学习目标分解细化,具有操作性;二是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出发点,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设计,并溶入了准确清楚的学习指导语言;三是重视学生技能训练。

五是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但侧重点不同;数学学案探索时间较长,设计更为完善,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化学学案展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全过程,结构完美;政治学案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物理和英语学案强调了知识技能。

5、校本学案的实施与评价

(1)“DJP”教学模式(导学讲评式)实施。

具体方式为:

学案导学、师生讲解、师生评价。

实施情况如下:

进行了“DJP”教学尝试,收获了惊喜。

两年来共组织十余次“DJP”教学展示课;教研员老师和学校部分领导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全校共听评“学案”课38节。

老师们经历了从怀疑到试探再到适应的过程。

老师原以为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表自己见解,责怪现代学生的依赖性强,不会用学科语言表达,但在“DJP”教学中,这些说法被不攻自破。

开始时,学生讲得的确不流畅,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但能讲,还能用浅易懂的语言讲述;有老师担心学生的讲评效率不高,实践证明:

学生讲评单个习题效率不高,但学生的小组讲评,减少了过去老师不该讲的反复讲,从而节约了时间。

推广了“DJP”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了该模式的先进性后,教师们开始纷纷尝试,在不断改进中,在全校五个学科教学中推广使用了该模式。

(2)对校本学案探索进行了评价、修正。

教研组集体备课中,首先,由学案设计教师结合课程作为主讲,对学案方方面面进行解析,其他教师提出质疑;然后,提出使用“DJP”具体教学方式,达成共识后,再进行个人“二次备课”。

每月召开学案实施的研讨会,反馈学案的各种使用信息,及时对每课学案进行评价修改。

这些信息被整理后,重新设计下期的设计方案。

最初的学案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有:

以教的方式设计学案,脱离学生实际盲目拔高目标,脱离课标和教材,知识逻辑混乱。

但这些问题在第二期的设计中都得到了纠正。

我们相信,在设计、实践、评价的循环中,学案探索会越走越好。

三、校本学案探索发挥的作用

1、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化载体

过去的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实现物化,大部分教师摸不着、看不见。

学案集中展现了课程改革七年来的研究成果,给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物化的平台。

2、它是教研的载体

由于学案还存在问题,为研究提供了耙子,其内容可视性强,满足了集体讨论的条件,学案直接与学生见面,教师置于被评价的地位,教师不得不进行深入研究。

所以,教研就有了共同需要,学案成为了研究载体。

有了学案后的教研活动与过去比较,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大加强。

3、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

学案不同于学生的教材,它是一位不发声的教师,有详细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知识点回顾、学习指导语言、例题示范或思路分析、学习点拔、巩固练习、学习资源链接、学习检测,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工具。

编辑上,它不同于教材,有大量学习活动展示的空白地带。

因此,它有两大工具作用。

(1)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的工具。

课前,学生可结合教材完成书中“学习准备”内容,了解“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记录疑问;课堂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参看学案中的提示、归纳、总结、例题分析和例题解决过程;课后,你可以结合教材和学案,回顾学习过程和知识要点,达到巩固和复习的目的;还可以结合书中的“学习目标”,在课后练习中检测学习效果;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学“资源链接”,拓展知识层面。

也正是如此,它也可以成家长辅导材料。

(2)它是学生学习成长记录的工具。

学案每页旁边准备了“师生备注”栏,学生预习时可记录问题或疑惑,记录课堂补充知识,书写正确的解题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需要另外作业或记录,使用方便,也为复习提供了便捷通道。

遗忘某个知识时或构建知识系统时,学案可以成为查阅工具书,当学习获得成功时,可以回顾学习过程,感受走过的足迹。

四、“校本学案”的探索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备课方式的转变

(1)从写教案转变到设计学案。

设计前,更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分析学生认知;设计中,学情是设计的出发点,必须注重例题示范和清晰明白的指导语言,必须研究学生认识误区,必须以知识生长、形成过程为基本线索。

(2)从阅读教材转变到研究教材。

因为学案的不仅他学生要使用,其他教师还以此为交流平台,这就促使教师认真去研读教材,进一步熟悉教材中每一个环节和编者的意图,进一步吃透课程标准。

(3)从封闭性备课转变到开放性备课。

具体体现有:

第一,缄默的备课变成了讨论交流式的备课;第二,关注自身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第三,善于接受同伴意见,实现了个人研究和同伴互助的结合。

(4)备课经验更加丰富,备课水平得到提高。

具体体现在:

第一,目标意识变强了;第二,考虑学生的学情多了;第三,更注重细节的研究。

2、教研氛围变得更加和谐积极

(1)教研活动更有针对和实效性。

学案作为研究载体,提供了的问题对象和交流的媒介,问题信息更加丰富,交流的起点更高,使教学研究活动更加热烈,交流讨论变得深入。

(2)教研组的凝聚力增强。

正是有了深入的交流,组员增进了了解,有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使教研组老师凝聚力得增强。

过去很多教师在发言中,在说自己的成绩时,谈到的是自己是如何努力,而现在许多老师的发言经常带有这样的口头禅:

我们教研组是如何努力。

(3)教研的热情高涨。

正是教研活动的实效增强,让教师有了收获,老师们不再抱怨教研活动浪费时间。

有一次,一位历史老师临时换课,找到一位英语教师要求换课到星期一的教研活动时间,被英语老师拒绝了,理由是:

换课了,就不能参加教研活动,太可惜了;2010级英语组教研活动经常出现超时现象,他们还抱怨说:

教研不规定活动时间该有多好!

(4)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