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8511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河北省保定市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A.是古代冶炼技术的重大创新B.是官营手工业的重要科技发明

C.促使冶炼技术走向成熟D.使中国的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进步。

由材料“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可知,水排的发明较之前的马排和人排更加先进,是一种技术创新,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说明冶铁技术走向成熟,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冶铁技术,故D项排除。

4.有学者要研究隋唐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下列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是

A.均田制的实施B.水转翻车的出现

C.首创釉下彩绘新技术D.邸店、会馆等服务设施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时就实施了均田制,A项不是唐代“新现象”,排除。

水转翻车出现于东汉,曹魏时改进用于灌溉,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制瓷工艺臻于成熟,首创釉下彩绘新技术,故C项正确。

会馆始设于明清时期,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

5.《元史·

食货志一》记载:

“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

”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C.棉纺织技术更新较快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仍在南方,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赋税品种单一,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技术的更新速度,故C项排除。

由材料“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可知,元代时期棉纺织产品已经成为赋税品种之一,这说明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

6.在小说《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入得城(东京)来,但见:

“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

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

风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

……豪门富户呼卢会,公子王孙买笑来。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宋代夜市繁华B.宋代市坊已分离C.都会城市富庶繁华D.古代贫富差距悬殊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没有说明是夜市,故A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打破了市坊分离的制度,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反映了宋代开封店铺林立,街道繁华,人流不断,这说明了宋代都会城市的富庶繁华,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悬殊,故D项排除。

7.“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该言论旨在

A.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B.分析海禁政策造成的弊端

C.希望统治者推行抑制土地兼并D.痛陈当时社会治安混乱状况

【答案】B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排除。

材料“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反映了海禁之后出现货运不畅,民生凋敝的现象,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排除。

材料只是列举海禁之后会出现的弊端,不是痛陈社会混乱状况,故D项排除。

8.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

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A.外国资本的冲击B.通商口岸的开放

C.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D.世界市场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粮食商品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故A项正确。

B项是表面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是外国资本冲击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9.1907年,清廷创办《政治官报》发布“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的启事。

由此可以看出

A.报刊业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C.官办报刊涉足广告业务D.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中没有体现报刊业的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故A项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故B项排除。

由材料“均进馆代登广告”可知,清廷创办的《政治官报》涉足广告业务,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在报刊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故D项排除。

10.清政府下令:

“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

A.颁布时间很可能是1905年

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说明清政府接受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D.为民间资本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由材料“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可知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偿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开始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接受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故C项排除。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间出现办厂热潮,这有利于民族资本家的发展,故D项正确。

11.1914年,全国华商纱厂有21家,1921年猛增到51家。

拥有的纱锭也从1914年的50万枚增至123万枚。

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A.受到国际国内局势影响B.结构趋向合理

C.基本上不受外国资本的排挤D.资金技术力量已非常雄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由材料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21年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内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结构趋向合理,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基本不受外国资本排挤,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资金技术情况,故D项排除。

12.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如果当年金圆券的购买力以1计算,12月跌至0.0603,1949年2月跌至0.0000002,相当于金圆券发行时的500万分之一。

上述现象

A.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B.是政府刺激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C.反映了国民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直接关系

材料不能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故A项排除。

材料中南京政府滥发金圆券不能刺激民族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南京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金圆券的购买力几乎形同废纸,这反映了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彻底崩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3.下图为朱宣咸1956年创作的《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图,由此可知当时

A.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B.农民已走上集体化道路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D.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农业没有关系,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故C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正确。

14.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

这表明

A.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B.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

C.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D.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故A项排除。

由材料中“大力宣传公社化”可知,此时正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说明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表明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排除。

材料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不是成就,故D项错误。

15.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

“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

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

材料没有涉及荷兰航运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排除。

由材料“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可知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贸易规模扩大、利润丰厚,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58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商业革命,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价格革命,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故D项排除。

16.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

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D.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解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由材料可知非洲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650~185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开展黑奴贸易,故A项正确。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是黑奴贸易后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故C项排除。

D项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17.有学者指出,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并发展起来的国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趋势——这就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

下列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15世纪的西班牙B.16世纪的荷兰C.18世纪的法国D.19世纪的英国

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的西班牙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这与材料中“实现了资本主义”不符,故A项排除。

16世纪的荷兰是封建国家,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

18世纪的法国并不是“首先实现资本主义的国家”,故C项排除。

1689年,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展开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这与材料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18.“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使机器的构件发生了本质变化。

比如珍妮纺纱机原来是木质的,如果用蒸汽机带动的时候,木头就不行了,它就需要用铁来制造,这样对铁的需要就非常大了。

”从中可得出蒸汽机的使用

A.促进了英国技术的革新B.使木制材料退出英国市场

C.利于英国钢铁冶炼技术兴起D.淘汰了山区棉纺织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材料“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使机器的构件发生了本质变化”可知,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机器制造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木料退出英国市场,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了动力技术的革新,并不是指钢铁冶铁技术兴起,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山区棉纺织业被淘汰,故D项排除。

19.1911~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

材料反映出

A.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B.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英德两国尚未采取济贫措施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反映了英国和德国的少数富人拥有着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说明贫富差距悬殊,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故B项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故D项排除。

20.1930年5月,美国国会提供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31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缓解各国的经济危机B.有利于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C.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D.在二战后有明显的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中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和其他国家提高关税,结合所学可知,这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

材料中提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美等国家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致力于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故D项正确。

21.1933年,作家肖洛霍夫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反映了粮食征购队员普遍使用刑逼、体罚和打骂等手段来收购粮食以及农民消极怠工的现象。

信中反映的现象

A.不能真实反映苏联情况B.使斯大林开始削减农业税

C.与当时农业体制改革关系密切D.减缓了苏联的工业化步伐

【解析】本题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并没有采取削减农业税的措施,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苏联政府推行集体农庄,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

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牺牲农民利益为其提供发展资金,所以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

22.下图是20世纪60~80年代东欧五国年均国民收入增长变化趋势表,由此可知

A.计划经济弊端日益显露B.社会制度严重偏离国情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苏联解体冲击东欧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图表反映了20世纪60~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倒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制度严重偏离国情,故B项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东欧各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排除。

苏联于1991年解体,这与材料时间“20世纪60~80年代”不符,故D项错误。

23.“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A.实施有其必然性B.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C.有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必要性D.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材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组织松懈,缺乏约束力等弊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关贸总协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材料所反映的诸多弊端,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关贸总协定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故D项排除。

24.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该组织是下图中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且以美国为主导,这与材料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

B项是世贸组织,这与题目要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符,排除。

C项是欧盟,仅限于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加入,这与题目中“南北合作”不符,排除。

D项是松散性的亚太经合组织,没有组织首脑,成员完全自愿,这与材料中“大国主导”不符,排除。

25.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一把双刃剑B.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金缺口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好处,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故B项排除。

材料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这能够弥补其资金不足的情况,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故D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

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

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

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国古代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

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

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

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

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答案】

(1)统治者的重视;

重农政策的推行;

生产工具的革新;

水利的兴修;

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等。

(2)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

租佃关系普遍。

(3)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

政府的支持。

影响:

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利于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手段的改进等。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1)问,由材料“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可概括得出答案。

(2)问,由材料“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可概括得出答案。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

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进行作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

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

……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

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全国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1)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

(2)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

(1)问题:

供需矛盾较深。

举措:

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

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

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特点:

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关注民生、协调发展;

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可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及材料“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

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进行作答。

(2)问,结合罗斯福新政内容及材料“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进行作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

194910.6195918.4196917.5

195011.2196019.7197017.4

195111.8196119.3197117.3

195212.5196217.3197217.1

195313.3196316.8197317.2

195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