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815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案例广贺高速三怀段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Word文件下载.docx

2、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南东部为珠江三角州平原。

设计路线在三水穿越北江,大致沿绥江而上,绥江两岸附近多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海拔标高一般为150——300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m,呈坡状起伏,山坡坡度10º

——25º

,由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及花岗岩组成,植被发育。

路线两侧外围以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为主,海拔标高600——1300m,相对高差250——800m,山地主要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砂页岩、板岩及花岗岩组成。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切割剧烈,山脊狭窄,陡崖,窄山脊,分水岭,长山脊发育,山坡一般坡度25——40º

,部分为50——60º

,河谷以“V”型谷为主,谷中有跌水现象,主流与支流汇合处,局部地方呈悬谷状。

山地分布受构造线控制,路线南东段山体走向北东,北西段部分山体近南北向。

山体走向及构造线与路轴线斜交或正交。

路线两端三水、怀集附近为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地貌,盆地边缘标高250——500m,盆地内为标高小于250m之低丘陵,地形起伏较小,其中怀集城附近地区为山间谷地平原,标高50——70m,地形平坦,微向河谷倾斜。

调查区东南部为北江,中部绥江局部为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平原中散布着高十至数十米不等的残丘与山岗,平原多垦为农田。

3、气象水文

(1)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1℃,最低气温-1℃,最高气温40℃。

年降雨量1600——2400mm,多年平均1881mm,年平均蒸发量1567mm,相对湿度80.03%,年降雨量约70%集中于4—8月,12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山区冬春为北风,有霜冻,夏秋为东南风,最大风速为16m/s。

(2)水文

区内水系比较发育,属北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北江及其支流绥江。

绥江支流有白云水、古水、木格水、南街水、排沙水、新招水、高巅水及龙江等,流向多由北东向西南或由西南向北东汇流入绥江。

河流多呈树枝状分布,山区河谷断面多为“V”型,谷道坡大,谷坎较多。

除北江外,均源近流短,水位及流量变化大。

绥江为北江主要支流,发源于调查区外北部的连县擒鸦岭,全长226km,坡降0.245%,流域面积7184km2,从西北向东南流经路线区全境,区内流长约126km,支流遍布全区,江面宽100——600m,水深2m左右,多年平均迳流量210m3/s,四会以上为陡岩岸,以下进入平原,河面开阔,两岸为冲积平原,在东南部的马房汇入北江,汛期在四会附近低洼地区发生淹没。

五、路线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除缺志留系及二迭系外,各系地层均有分布,其中奥陶系,石炭系地层仅分布在路线外围地带,其余各层沿线均可见到。

路线中部分布的以老地层震旦系,寒武系为主,两头则以新地层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为主,岩浆岩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地段。

(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地层情况由老到新(详见地层柱状图)分述如下:

图1 

工程地质平面图(见相关jpg文件)

图2 

地层柱状图(见相关jpg文件)(点击下载)

1、震旦系(Z)

主要分布在路线中南部四会至古水圩一段,出露有大绀山组(Z1d)、坝里组(Z2d)、乐昌峡群(Z2LP2)。

(1)、大绀山组(Z1d):

由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类炭质千枚岩、硅质岩、灰岩、凝灰岩及黄铁矿层组成,厚>

750m。

(2)、坝里组(Z2d):

主要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与砂质板岩、板岩,厚>

600m。

(3)、乐昌峡群(Z2LP2):

主要岩性为石英云母片岩、含硅质岩夹岩屑杂砂岩、凝灰质板岩,含炭质绢云千枚岩,厚>

800m。

2、寒武系(t)

主要分布在古水圩至怀集一带,西北部边缘也有少量分布,出露有牛角河组(tn)、高滩组(tg)、水石组(ts^)。

(1)、牛角河组(tn)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灰绿色板状页岩、硅质板岩、石炭质板岩、板岩互层,夹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和白云岩。

厚600——1500m。

(2)、高滩组(tg)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变质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变质凝灰质砂岩和粉砂岩,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灰绿色板状页岩黑色页岩互层。

厚380——1400m。

(3)、水石组(ts^)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砾质页岩与灰绿色板状页岩、黑色炭质页岩互层。

条纹或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质板岩。

厚1000——3800m。

3、奥陶系(O)

仅分布在路线外围四会之南西笋围镇及水南镇一带,分布面积较小,出露有下统罗洪组(O1L)、中统东冲组(O2d)及上统老虎寨组(O3L)。

(1)、罗洪组(O1L)

主要岩性为砾岩、砂质页岩、灰岩,厚1680m。

(2)、东冲组(O2d)

岩性主要为含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绢云母微片岩,砾细碎屑岩。

厚300——900m。

(3)、老虎寨组(O3L)

板岩、砂质页岩夹灰岩或大理岩。

厚300——830m。

4、泥盆系(D)

主要分布在岘岗背斜及四会背斜之南异分布稍广,出露有泥盆系中下统杨溪组(D1-2y)、老虎头组(D1-2L)、上统帽子峰组(D3m)

(1)、杨溪组(D1-2y)

主要岩性上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下部杂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砂岩。

厚>

190m。

(2)、老虎头组(D1-2L)

主要岩性上部为浅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

240m。

(3)、帽子峰组(D3m)

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泥质岩。

5、石炭系(C)

分布在路线外围,三水西面的蚬岗镇南侧,东面广州花都区赤泥镇、炭步镇以及怀集西面桥头向斜一带。

出露有下统的大赛组(C1ds)、石磴子组(C1s)、及测水组(C1c)。

(1)、大赛组(C1ds)

主要岩性为泥砂质碎屑岩夹灰岩,出露面积小。

(2)、石磴子组(C1s)

主要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夹白云岩和泥质灰岩及砂页岩。

(3)、测水组(C1c)

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夹炭质泥质页岩及煤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

500m。

6、三迭系(T)

仅在三水之南面富湾镇一带有少量分布,出露有上统小云安组(T3x)。

(1)、小云安组(T3x)

主要岩性为砾岩、砂砾岩夹炭质页岩、粉砂岩。

440m。

7、侏罗系(J)

分布在三水市南面富湾镇一带,范围小,出露有下统金鸡组(J1j)。

(1)、金鸡组(J1j)

岩性为灰、灰白、紫灰、暗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

8、白垩系(K)

分布在路线两头三水、四会、怀集一带,以怀集一带分布较广。

出露地层有三水组(K2ss^)、大朗山组(K2dL)、南雄群(K2n)。

前二组分布在三水——四会之西面,后一组分布在怀集一带。

(1)、三水组(K2ss)

岩性主要为暗紫红色砾岩,棕红、紫灰色粉—细砂岩与灰、灰绿色砂质泥灰岩及棕红色粉砂质泥岩。

150m。

(2)、大朗山组(K2dL)

岩性上段主要为暗紫红色、灰紫色钙质泥质粉砂岩,下段为灰紫、暗紫红色砾岩、砂砾岩。

100m。

(3)、南雄群(K2n)

岩性为棕红色砾岩、砂砾岩、棕红色砂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粉砂岩。

夹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灰岩。

830m。

9、第三系(E)

分布在三水附近一带,出露有布心组(E2b)、宝月组(E2by)及华涌组(E2h)。

以布心组和宝月组分布范围较大,另一组仅有零星分布。

(1)、布心组(E2b)

岩性为钙质泥岩,泥炭岩夹油页岩。

厚750m。

(2)、宝月组(E2by)

岩性为钙质泥岩夹细砂岩,砂砾岩。

厚860m。

(3)、华涌组(E2h)

岩性为砂砾岩,含砾砂岩、泥岩、粉砂岩互层,厚>

260m。

10、第四系(Q)

分布在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地区,主要有冲积层(QaL)及残积层(QeL)。

(1)、残积层(QeL)

主要岩性有亚粘土、粘土、砂砾质粘土。

厚2——30m。

(2)、冲积层(QaL)

主要岩性为亚粘土、砂土、粘土,下部砂砾石,局部有淤泥质土。

厚2—35m。

(二)、地质构造及地震

1、地质构造

北东向华夏系构造是本区构造形迹规模最大,发育最普遍的一组构造,多为压性或压扭性。

由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褶皱、断裂,岩体走向及节理统计说明这一点,走向40——50º

的节理系属纵节理,走向310º

的节理系属横节理。

(1)主要褶皱

区内主要褶皱自南至北依次有岘岗背斜<

1>

、四会背斜<

2>

、古水向斜<

3>

、坳子背斜<

4>

<

岘岗背斜

位于调查区西南角岘岗镇与沙浦镇之间,由震旦系坝里组(Z2b)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砂板岩,板岩及泥盆系老虎头组(D1-2L)石英砂岩、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砾岩组成。

走向呈北东。

延伸长约10km,两翼基本对称。

四会背斜

位于四会西南部,由奥陶系混合岩,二长花岗岩组成,背斜走向北东50——60º

,略呈弧形向南突出,长22km。

古水向斜

位于西北部古水镇附近,由寒武系高滩组(tg)等地层组成,岩性主要由变质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变质凝灰质砂岩,板岩,粉砂岩等组成。

向斜轴走向45——50º

,长大于28km。

岩层产状较平缓,硅质岩中小褶曲比较发育。

坳仔背斜

位于测区西北部,由寒武系水石组(ts)及高滩组(tg)、牛角河组(tn)等地层组成,岩性主要有板岩、变质石英砂岩及变质杂砂岩夹条带状灰岩、粉砂岩等组成,向斜轴向40——45º

,呈狭条状与古水向斜平行,长大于18km。

两翼硅质岩、板岩中小褶曲比较发育。

(2)主要断裂

本区主要断裂,其走向多呈北东向展布,少数为北西向。

主要断裂有四会断裂<

、威整断裂<

、水南断裂<

、北市断裂<

坳仔断裂<

5>

、豆腐磨断裂<

6>

及陈坑断裂<

7>

前6条均属北东向断裂,后一条为北西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

四会断裂

位于四会南西面大约从B1K29处通过,呈北东延至B1K29点处,后被第四系地层掩盖。

此断裂属肇庆四会大断裂的北东部分,调查区内长约15km。

走向北东50º

,倾角55º

,倾向南东。

断裂破碎带宽20——30m,岩石被挤压破碎形成硅化构造碎裂岩,局部可见由泥质板岩被挤压形成的构造透镜体,长轴长度约1m,短轴0.5m。

偶见混合岩,上盘岩性大部为泥盆系老虎头组硅化石英砂岩,下盘岩性为震旦系坝里组硅化长石石英砂岩,角岩化板岩。

断裂性质表现为压性断裂。

在B1K29南西方向平距约1.5km处被北西向断裂<

切割。

威整断裂

位于黄田镇东南面3.5km处,从B1K43+500,GB4K+5,B2K44+800位置通过。

走向北东35º

,倾向南东,倾角65º

,调查区内沿长约30km。

断裂带宽10m,断裂带内岩性为构造碎裂岩,硅化碎裂石英砂岩,具碎裂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可见网状充填的脉石英,上下盘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受挤压破碎现象明显。

断裂在南西段被近南北向断裂切割。

水南断裂

位于广宁县石涧镇东南面,从GC2K55,CK56位置通过。

走向北东45º

,倾向北西,倾角70º

,延长大于45km,横贯调查区,两头延出区外。

断裂宽100m,为区域性大断裂(曲江—四会—吴川大断裂)的组成部分。

断裂带内岩性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硅化构造角砾岩、糜棱岩。

具多次活动特征,硅化构造角砾岩呈透镜体或碎裂块状产出,被花岗片麻岩或混合岩所包围,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呈不规则状产出,具张性特征,下盘岩性为灰白色云母石英片石。

北市断裂

位于广宁县古水镇东南缘,从CK85和GC3K83处穿过。

断裂走向北东50º

——60º

,倾向南东,倾角45º

,延长大于35km,断裂带宽10—15m,岩石为构造碎裂岩,局部为糜棱岩,偶见构造透镜体,上、下盘岩性为震旦系地层,均有剧烈褶曲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压性特征。

坳仔断裂

位于广宁县坳子镇西南缘,从CK104或GC5K105位置穿过。

断裂走向北东75º

,倾向东南,倾角50º

,延长大于5km,断裂带宽10m,带内岩性为石英砂岩,紫红色砾岩被挤压形成的构造碎裂岩或呈构造透镜体产出,偶见脉石英及硅化岩,下盘岩性为寒武系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上盘岩性为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

豆腐磨断裂

位于怀集县大坑山镇北西缘,从GC6K116+500或CK116位置穿过。

断层走向北东45º

,倾向北西,倾角40º

,延长5km左右。

 

陈坑断裂

位于四会市西缘陈坑一带,从线路B1K31+500、GB3K35+600、GB4K37、B2K37处穿过,断裂走向北西30º

,倾向西,倾角55º

,延长大于49km,断裂破碎带宽10m,带内岩性主要为硅化构造角砾岩,或硅化构造碎裂岩。

2、地震

调查区在区域上位于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的内带,历史上未发生达7级以上的强震,地震强度明显弱于滨海地区的外带。

七十年初广东省地震台网建立并投入使用后,自1970——2000年,工程场地及其外围约250km范围内共记录到mL3.0级以上地震506次(图)。

从现今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看,大多数地震的发生与区域北东、北西、东西向三组断裂构造带在特定应力场作用下的活动密切相关。

据历史记载,四会县自1445年——1980年共有地震记载16次,其中1445年发生烈度约为Ⅵ度地震,震中在北纬23°

24′,东经112°

36′处,即县城西北约16km处,震级4.75。

广宁县1923年9月21日发生烈度Ⅶ度地震,县城百余户房屋倒塌,怀集县自1574年以来共有地震记载10次,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鉴于工程沿线历史上遭受过破坏性地震,因此本工程线路区应为地震区,其基本烈度划分为Ⅵ——Ⅶ度区。

(三)、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路线两侧外围为基岩山地,路线两头及绥江沿线的一部分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地表水体发育,赋存有第四系孔隙水。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区内地下水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前者主要富存于冲积、冲洪积的亚砂土、砂、砂砾石层中,一般为孔隙潜水,局部承压水,水位埋深1—5m,随季节变化,其透水性较好,水量相对丰富;

后者赋存于各个时代各类岩石裂隙中,其透水性及富水性随裂隙发育程度而异,大气降水渗入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区有着不同的表现:

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中的地下水,一般迳流途径短,向附近河沟排泄,排泄条件较好;

基岩分布区,一般地势较高,水系发育,切割较深,岩石裂隙发育,大都以泉或渗流的形式向河沟排泄。

地下水因迳流途径短,水交替作用强,排泄条件好,矿化度低,水化学类型简单,多为重碳酸钙型水。

区内雨量充沛,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绥江多年平均迳流量210m3/s,北江为1260m3/s,地下水天然资源全区年平均为720×

104m3/d,基岩区枯季为317×

104m3/d。

(四)不良地质现象

区内不良地质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软土:

区内的三水、四会、怀集一带山间盆地及绥江河谷冲积平原内普遍存在着淤泥、淤泥质土层,其厚度由1.6——15m不等,灰黑色,呈流—软塑状,含有机质及朽木,高压缩性,承载力极低,当受到振动时具有触变沉降等危害。

另外在绥江大桥ZK3孔中,基岩面之上有一层厚度8.90m的流塑状高压缩性粘土(俗称土洞)。

(二)松散砂土:

据初步调查,区内第四系冲积层中普遍有一层饱和松散砂层,层厚2—8m,由粉砂至砾砂均有,不含粘粒,标贯击数一般仅5—7击,在动力作用下易于产生液化振陷。

(三)崩塌:

区内地形切割较剧烈,山脊狭窄,陡岸,窄山嵴较发育,部分地形坡度为40——60°

,河谷以“V”型谷为主,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层岩石较破碎,尤其是片岩类分布区,较易产生崩塌。

本次调查发现崩塌点3处。

(四)区域性曲江——四会——吴川大断裂横穿本区,调查区内四会断裂,威整断裂,水南断裂,潭布断裂,北市断裂及坳子断裂均横穿过线路,断裂带均有大小不同宽度的破碎带存在,对修建重点工程如大桥,遂道不利。

(五)本区历史上曾发生过VI——Ⅶ度地震,因此需加强防震措施。

(五)岩土工程性质

1、岩石的基本类别及分区

根据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将区内岩石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岩类:

(1)松散岩类

主要分布于三水、四会河漫滩,一级阶地和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中。

由全新统冲积、坡积、残积成因的亚粘土,粘土、亚砂土,砂、砂卵砾石组成,部分地方有淤泥、淤泥质土。

厚度20—52m,地下水位埋深1—3m,在四会城一带,承压水高出地面。

据23件土样分析结果,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如下表。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

(2)软质岩类

主要分布在三水西侧南边镇至金本镇一带,坳仔镇北侧及怀城西南部。

由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紫红色、红色、灰白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及粉砂岩与砂砾岩互层等组成,其抗风化能力弱,水浸易软化、崩解、砾岩胶结较差。

根据少数测试资料,粉砂岩抗压强度为8—28MPa。

(3)软质岩——硬质岩复合区

主要分布在黄田镇、坑口镇、大坑山镇等地,呈北东向分布。

主要由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等地层的石英砂岩,页岩,其次为砂砾岩、片岩等组成,裂隙发育,砂岩较坚硬,页岩风化强烈。

根据少数岩样测试结果:

石荚砂岩抗压强度为47——187MPa,云母石英片岩抗压强度为25——77MPa。

(4)硬质岩类

主要分布于中偏东南部调查区的六和镇南侧,地豆镇——下茆镇一带,广宁县及东乡镇一带和永固镇周围。

由泥盆系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各个时代的混合岩和各类花岗岩组成,根据少数岩样测试资料,灰岩、白云岩的抗压强度为47——187MPa。

花岗岩为50——200MPa。

(六) 

重点工程岩土工程地质情况

(一)北江大桥

北江大桥位于三水市与四会之间,相当于路线AK8+900——AK9+800处,宽约900m。

江中心有中心沙洲,宽度约300m。

左侧江面宽250m。

右侧江面宽550m,为主航道,北江大桥属于特大桥。

1、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基本平坦,地貌属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上覆第四系土层依其成因可分为人工填土层(Qml)、冲积层(Qal)及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泥质砂岩,粉砂质泥岩。

各层

(1)人工填土层(Qml)

分布地表,厚3.8——4.05m,黄色,褐黄色,软可塑,由粘性土及少量碎石组成。

稍压实。

(2)冲积层(Qal)

江两岸均有分布,顶板埋深3.80——4.05m,标高3.20——3.95m,其厚度6.70——7.45m。

2-1>

亚粘土:

黄色、褐黄色,软可塑,主要成分为粘粒、粉粒本层取土样4件,土工试验结果其含水量为28.6——37.7%,平均31.3%,孔隙比e为0.715——0.934,平均0.812,液性指数IL为<

0——0.61,平均0.30,压缩系数a0.1——0.2为0.36——0.46mpa-1,平均0.42mpa-1,属中压缩土。

作标准贯入试验4次,实测击数5——8击,校正击数4.1——6.6击。

建议本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50——180kpa。

2-2>

淤泥、淤泥质土:

本层见于左岸,层顶埋深11.50m,标高-3.50m,层厚12.00m。

黑色、黄褐色,很湿,软塑——软可塑,主要成分为粘粒,夹腐植质和有机质,有臭味。

据2个土样分析结果,其含水量69.8——70.0%,孔隙比1.919——1.966。

作标准贯入试验4次,实测击数4——8f击,校正击数2.9——6.1击,平均4.4击。

建议本层承载力特征值fak为40——60kpa。

2-3>

中粗砂:

见于右岸,层顶埋深10.50m,标高-3.50m,层厚7.50m。

黄色、淡黄色,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石英质中粗砂,次为中砂和细砂。

局部夹粉砂。

级配一般。

作标准贯入试验3次,实测击数为7——8级。

建议本层承载力100——120kpa。

(3)残积层(Qel)

两岸均有分布,层顶埋深18.0——23.5m,标高-11.0——-15.5m,层厚1.50m。

黄色、灰色、灰黑色,主要成分为粘粒、粉粒,含少量砂、砾及岩石碎屑。

取土样2件,其含水量w为28.2——28.5%,孔隙比e为0.614——0.932,液性指数IL为<

0——0.44,压缩系数a0.1——0.2为0.24——0.40Mpa-1,为中压缩性土。

作标准贯入试验2次,实测击数22——24击。

本层承载力特征值fak为250——280kpa。

(4)下伏基岩

下伏基岩为第三系宝月组(E2by)钙质泥岩、粉砂岩,两孔均有揭露,层顶埋深19.5——25.0m,标高-12.5——-17m,揭露厚度4.55——7.24m。

灰白、灰、灰黑色,泥岩为泥质结构,细砂岩为细粒结构,层状构造。

据4组岩样测试结果,微风化泥岩抗压强度为16Mpa。

细砂岩抗压强度为10.7——26.1Mpa。

3、不良地质

场地不良地质主要为松散砂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在遭遇强烈地震的作用下,将导致饱和松散砂土产生液化和淤泥质土震陷,因此应采用桩基础,以便消除其危害。

(二)绥江大桥

计划路线穿越绥江时,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