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7469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报告汇总Word格式.docx

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其次有暖水性和冷温性及少数冷水性种类。

由于黄、东、南海的外缘为岛链所环绕,属半封闭性海域,故海洋生物种类具有半封闭性和地域性特点,多为地方性种类,还有少数土著种和特有种,而世界广布种较少。

海洋植物主要为藻类,另有少量种子植物。

海洋动物种类颇多,几乎从低等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各个门、纲类动物都有代表性种类分布。

我国海洋捕捞是传统产业。

1994年的中国海洋捕捞量895.9万吨中,海洋鱼类占捕捞总产量的71.1%,虾蟹类占18.0%,贝类占8.0%,其它类占2.9%。

1997年海水产量2176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在近海的主要捕捞对象是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马面鲀、真鲷、鲳鱼、鲐鱼、曼氏无针乌贼、对虾、毛虾、鹰爪虾、文蛤、杂色蛤、毛蚶、海参、海蜇等种类。

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

我国近海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不同水域的海域,适宜各种鱼类的繁殖与生存。

我国大陆边缘的海,大多是200米以内的浅海区,这里海水浅,光照充足,又有大江大河从陆地挟带而来的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异常丰富,为海洋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我国沿海有一股来源于太平洋北赤道的暖流(黑湖)和一股贴大陆南下的寒流,两股性质不同的洋流在沿海交汇,形成不少有名的大渔场。

因此,我国沿海尤其是各大河的入海口,大多成为海洋鱼类栖息、产卵的集中地,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海域辽阔,从北到南有四大海区渔场:

渤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有辽东海、渤海海和莱州湾3个大海湾,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带来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形成鱼类的天然产卵场和重要的渔场。

常见鱼类有70多种,主要水产有条鳓鱼、对虾、毛虾及海蟹等。

其中,对虾是我国著名的特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渤海水浅底缓,滩涂面积近200万亩,发展养殖业潜力很大。

黄海海区鱼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

北部水域较深,是我国冷水鱼类和鳕鱼等分布的海区。

此外,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影响黄海海区,形成外海高盐水体与沿海低盐水体的混合水区,从而使饵料生物具有两种水体的综合群体,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经济鱼类十分丰富,有300种之多,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鲅、鲐、鳓鱼和对虾等。

黄海海区浅海滩涂460万亩,潜力极大。

东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面积52万平方公里,大陆架浅海水域,海岸线曲折,各大江河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为海洋鱼类提供了极丰富的饵料,成为我国重要的渔场,鱼种有700多种,以暖性鱼为主。

东海海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业产区,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及软体动物乌贼,已建有上海、舟山、宁波、镇海、温州、马尾和厦门东渡等重要渔港。

其中浙江东部的舟山群岛一带的海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被称为我国海洋鱼类的宝库。

南海海区渔场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有珠江、韩江、釜江、南渡江、龙门江及红河等注入。

地处热带、亚热带,以暖水种鱼类为主,已经鉴定的鱼种有860种之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池鱼、沙丁鱼等,还盛产金枪鱼、沙鱼等大洋性鱼类。

共有海南岛、西沙群岛、黄岩岛等800多个岛屿。

还有北部湾、雷州湾、广州湾、大亚湾、红海湾和汕头港。

各岛屿、海湾均是良好的渔船停泊地,有的还是远洋渔业的优良基地。

其中,北部湾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渔业区。

广西北部湾合浦一带天然的和人工养殖的珍珠,在色、光、圆、润各方面,都超过日本的“东珠”和欧洲的“西珠”,号称“南珠”。

南海诸岛广大海区的鱼类资源有的还被别国占有,有待大力向海外开发。

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不仅为亿万人民提供了味道鲜美的动物蛋白质,而且还是医药、化工及工艺品原料。

鱼皮可制胶、制革,鱼骨、内脏可做鱼粉,鱼油可作工业用油、油漆和肥皂的原料,鱼肝可提炼鱼肝油,还有一些鱼的鳞片能制高级药品。

此外,贝类的肉可制成罐头,贝壳可作为烧石灰的原料,贝壳的珍珠层可制纽扣,还能制成贝壳工艺品。

石花等是琼胶工业的原料,海人草、鹧鸪等可作驱蛔虫药的原料,墨鱼骨可以止血,鲍鱼壳可以治疗高血压,海带可以防治高血压等等。

总之,随着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的海洋生物资源必将为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海底矿产资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

1.2.1、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10个,它们是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西部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琉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台湾浅滩盆地。

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

根据科学家估算,我国的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各个大海区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

据估计,我国的海底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石油资源储量的10%-14%;

我国的海底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34%。

该数据为我国海上油气开发展示了可观的前景。

1.2.2、滨海砂矿资源

我国滨海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世界滨海砂矿的种类几乎在我国均有蕴藏。

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锐钛矿、石英砂、石榴子石等。

我国滨海砂矿类型以海积砂矿为主,其次为海、河混合堆积砂矿,多数矿床以共生形式存在。

我国滨海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种类也多。

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储量已占我国滨海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储量的90%以上。

其次是山东和辽宁两省也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等。

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地上百处,各类矿床208个、矿点106处。

1.2.3、深海矿产资源

我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

20世纪90年代年我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水深2000~4000米海底。

多金属结核直径一般在5~14厘米。

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位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及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

由于多金属结核的含矿品位不高,分布不集中,目前还尚未开展详细调查。

1.3、海洋空间资源(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

1.3.1、海洋土地资源

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较多,有盐土、沼泽土、风沙土、褐土等17个类型,53个亚类。

海岸带不仅现有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是地球上惟一的自然造陆地区。

1.3.2、海洋交通资源

海底隧道主要用来解决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运输问题,目前我国大陆横穿胶州湾的海底隧道建设方案已经确定;

海底仓库是通过海底构造物所构筑的仓库来储存油罐。

1.3.3、海洋港口资源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1.4、海水资源(盐业、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

海水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海水中的水资源和化学元素资源。

由于海水具有可流动性和可再生性,因此海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

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沿岸水域年平均盐度为33~34。

渤海海峡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年平均盐度为31,闽浙沿岸年平均盐度为28~32。

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福州湾沿岸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约1567平方公里,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亿吨。

渤海湾地区仅天津市分布约376平方公里,卤水储量达6.2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0.27亿吨。

这些卤水资源储藏浅、易开采,是制盐和盐化工的理想原料。

1.5、海洋新能源(潮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

据初步调查,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大部分分布在浙闽两省;

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千瓦;

海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0.18亿千瓦;

温差和盐差能蕴藏量分别为1.5亿和1.1亿千瓦。

不过,这些能源的规模开发尚需时日,目前仅是一种潜在的海洋能源。

1.6、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自然景观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资源等)

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岸外岛屿众多,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岸带南北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风光各异,拥有许多旅游价值很高的风景区。

我国历史悠久,海洋文化积淀丰厚,海岸带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我国海洋旅游景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海岸景观

(2)、海岛景观(3)、海滨山岳景观(4)、海洋生态景观。

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

2、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2.1、开发利用现状

2.1.1、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

 

我国滨海砂矿种类较多,已发现60多种矿种,估计地质储量达1.6万亿吨。

根据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目前大多数具有工业价值的滨海砂矿都有开采,但开采规模有限,规模较大的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磷钇矿、砂金矿、石英砂、型砂、建筑用砂等10余种 

2.1.2、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

海洋油气资源在海底矿产资源中勘探开发的规模最大,价值最高,但起步较晚。

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5倍,但由于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成本并不算高;

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中长期维持高位,使得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但由于勘探技术的局限,我国目前的油气开发还局限在浅水区。

2.1.3、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

天然气水合物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迄今为止,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

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

可以预言,天然气水合物的正式开发,可能至少要推迟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

2.2、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从总体来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在某些种类资源的开发方面,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目前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2.2.1、公民资源意识淡薄,资源开发使用不当,使资源浪费,环境遭到破坏。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

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

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

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1、陆源污染物。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

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

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

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2.1.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

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2.2.1.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2.2.1.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

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2.2.1.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

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

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2.2.2、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

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滨海砂矿开发和选矿技术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且水上水下均可以进行开采,如日本多用抓斗式和吸扬式挖泥船,功率大,效率高,砂矿回收率高,而我国滨海砂矿仍限于露天开采,水下采矿尚少,且大多为集体和个体民采用土法采选为主,机械化甚至半机械化生产还没有普及。

近年来,选矿技术有所提高,采用浮选磁选和电选等方法进行精选,总回收率可达40%到50%,但总的看来,我国采矿和选矿技术较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有用矿物回收能力差,综合利用程度低。

同样,受客观条件主要是技术与装备的落后,以及缺乏深水作业的人才与经验的限制,多年来我国只能在渤海、东海等内海部分海域进行了油气开发,在南海的开发也只是集中在浅水区,对南海主体的深水区,只进行了路线概查和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普查。

可以说,我国在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方面进展十分缓慢,占中国领海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2.2.3、周边国家抢采油气,引发与我国海域之争

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首先,海洋石油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血液石油,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实力;

其次,海洋油气业的日益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起到了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窗口作用;

第四,海洋油气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海洋区域,如果本国不对其进行开发就会被其他国家抢先开发。

目前,南海周边多个国家与我国有严重的海洋争端,出现了我国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仅争议海域面积就达到150余万平方公里,占我海域辖区的一半以上。

2.2.4、国际海底资源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

在这一重要的国际竞争场所,我国的研究开发活动虽然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战略上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资源研究而且技术开发薄弱。

而西方国家则早在1950年代末便开始投资这一领域,早已占有了最具商业远景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并基本完成了多金属结核矿商业开发前的技术准备。

19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深海富钴结壳、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的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并继续保持着在深海领域的高新技术领先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与之相比,有太多的差距。

3、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

中国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几代人艰苦、持续的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

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海洋仪器依赖进口;

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

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

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

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

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知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的海洋资源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很丰富的,而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是最值得关注的,我们不能把眼光短浅的停留在当前,而去烂开发烂利用,只有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海洋才能造福于人类。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陆地资源和能源危机威胁,世界各国都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能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国策。

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政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使人类极大地增长了对海洋资源的认识,目前全球已兴起一个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攻克海洋开发高新技术的热潮,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