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7111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Word格式.docx

《大要》说:

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

这里所说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

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

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

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

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

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

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

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

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

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原文四: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

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

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

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

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原文五:

凡是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

如果五脏之气在里面已经竭绝了,反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阴愈虚了,这就叫重竭。

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

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

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

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

没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针,却会使邪气留滞不散。

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则会发痈疡。

原文六: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

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

原文七: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

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

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

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

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

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

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原文一:

黄帝问岐伯说风、雨、寒、暑等天之邪气(即外邪)侵袭人体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多是侵犯于人体的上部。

黄帝问邪气侵袭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法度吗?

岐伯回答说在上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

在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

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事实并非绝对如此。

因为邪气还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所以说外邪侵犯了人体,发病的部位并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

外邪侵袭了五脏的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

外邪侵袭了阳经,就直接流传到这条经循行的通路上发病。

原文二:

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象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

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

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

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

所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

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

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

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人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

原文三:

黄帝问外邪侵袭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或足胫的内侧开始的。

因为在手臂和足胫的内侧这些地方,皮肤较薄,肌肉也较为柔润,所以身体各部位都同样感受到风邪,而这些部位却最容易受伤。

原文四:

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

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受伤。

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相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

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

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

出现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

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足;

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

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实而微有热;

出现涩脉的病证,属于气滞,且阳气不足而微有寒(按本句原文为"

多血少气"

,而涩脉实为气滞少血,故疑"

多血"

乃为"

少血"

之误,详见按语)。

所以,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

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

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

在针刺治疗出现滑脉的病变时,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

在针刺治疗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

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

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

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

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

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

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

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

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

膀胱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

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回答说颜面发热的,是足阳明胃腑发生病变的反映;

手鱼际部位之络脉出现瘀血的,是手阳明大肠腑发生病变的反映;

在两足跗之上(冲阳穴处)的动脉出现坚实而竖或虚软下陷的,也都是足阳明胃腑病变的反映,这一动脉(冲阳脉)还是测候胃气的要脉所在。

大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肠中阵阵切痛,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往来冲激而发响的肠鸣;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会立即引起泄泻,并在脐周发生疼痛,其痛难忍,不能久立。

因大肠的证候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取用大肠腑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胃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痛势由此而上,支撑两旁的胸胁作痛,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

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作痛,腰脊牵引睾丸发生疼痛,并时常会见到小便窘急以及里急后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况,同时还会在小肠经的循行通路上出现耳前发热,或耳前发冷,或惟独肩部发热,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或是络脉虚陷不起等现象。

这些证候,都是属于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

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当取用小肠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三焦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气滞所致的腹气胀满,少腹部尤为满硬坚实,小便不通而尿意窘急;

小便不通则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则水液无所出,若水液泛溢于肌肤就会形成水肿,若水液停留在腹部就会形成胀病。

三焦腑的病候变化,会在足太阳膀胱经外侧的大络上反映出来,此大络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之间;

此外,其病候变化,亦会在其本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上反映出来。

三焦腑有病,当取用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来进行治疗。

膀胱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偏肿且疼痛,若用手按揉痛处,就会立即产生尿意,却又尿不出来;

此外还会在膀胱经循行通路上出现肩背部发热,或是肩背部的经脉所在处陷下不起,以及足小趾的外侧、胫骨与足踝后都发热,或是这些部位的经脉循行处陷下不起。

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来进行治疗。

胆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时时叹息而长出气,口中发苦,因胆汁上溢而呕出苦水;

心神不宁,胆怯心跳,就好像害怕有人要逮捕他一样;

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来,却什么也吐不出。

对于这些病变,可以在足少阳胆经循行通路的起点处或终点处取穴,来进行治疗;

也可以找到因血气不足而致的经脉陷下之处,在那里施行灸法,来进行治疗;

出现寒热往来症状的,就应当取用胆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八:

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时,一定要刺中气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间、骨节相连的地方。

若是刺中了气穴,则医者手下就会感觉到针尖好像游行于空巷之中,针体进出自如;

若是误刺在皮肉骨节相连之处,则不但医者手下会感觉到针体进出涩滞,而且患者也会有皮肤疼痛的感觉。

倘若该用补法的却反用了泻法,而该用泻法的却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倘若误刺在筋上,就会使筋脉受损,弛缓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驱出体外;

邪气和真气在体内相互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而邪气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体内,使病情更加深重。

这些都是用针时不审慎,错识病性、乱用刺法而造成的恶果。

根结第五

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岐伯说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

相应的,如果外表形体魁伟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

倘若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虚上加虚就会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也都耗尽,五脏精气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

老年人精气已衰的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

壮年人精气充足的,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

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就被称做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

所以说,病气有余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泻法来治疗;

病气不足的,属于虚证,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施用针刺治病而不懂得形体病气顺逆的意义以及补泻的作用,就会导致正气和邪气相互搏挣。

倘若对邪气满盛的病证误用了补法,就会使阴阳各经的血气满溢于外,肠胃之气壅滞不通、充塞腹内而致腹部胀满,肝肺二脏的脏气不得宣通而致气机壅塞于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发生错乱。

相应的,倘若对正气虚衰的病证误用了泻法,就会使经脉因得不到营养而空虚,血气因过分耗损而衰竭枯涸,肠胃运化软弱而无力,皮肤瘦薄而附骨,毛脱发折,腠理憔悴萎弱,见到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

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

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

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

所以说使用最后那种治疗方法的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

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脉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少师说:

我听说人体的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等不同,想听你谈谈其中有关针刺的方法。

少师答道:

就人体的阴阳而论,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

首先要掌握阴阳的规律,才能很好运用针刺方法。

同时还要了解发病的经过情况,用针才能合理。

必须细心推测开始发病的因素,以及人体与四时气候的相应关系,在内与五脏六腑相合,在外与筋骨皮肤相合。

所以体内有阴阳,体表亦有阴阳。

在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体表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因而临床治疗上,病在阴中之阴的五脏,可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

病在阳中之阳的皮肤,可刺阳经的合穴;

病在阳中之阴的筋骨,可刺阴经的经穴;

病在阴中之阳的六腑,可刺络穴。

因此,疾病的性质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异,病在体表,由于外感邪气引起的属阳,称为“风”;

病在体内,由于病邪在内,使气血阻滞不畅的属阴,称为“痹”;

如果表里阴阳俱病的,称为“风痹”。

再从疾病的症状来分析,如果有外在形体的症状而没有内脏疼痛症状的,多属于阳症;

没有外在形体的症状而见有内脏疼痛症状的,多属于阴症。

由于体表无病而内脏受伤,当速治其里,不要误治其表;

由于内脏无病而体表受伤的,当速治其表,不要误治其里。

如果表里同时发病,症状忽见于体表,忽见于内脏,再加上病者心情烦躁不安,是内脏病甚于体表病,这就是病邪不单纯在表,也不单纯在里,属于表里同病,故预后不良。

黄帝说:

我听说刺法有三变,什么叫三变呢?

伯高回答说:

有刺营分,刺卫分,刺寒痹羁留于经络三种。

这三种刺法是怎样的?

刺营分时要疏通其血,刺卫分时要调和其气,刺寒痹时要使热气纳于内。

营分、卫分、寒痹的病状如何?

营分病多出现寒热往来,呼吸少气,血上下妄行。

卫有病则痛无定处,也不定时,胸腹会感到满闷或者窜动作响,这是风寒侵袭于肠胃所致。

寒痹的病状,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时常感到筋骨作痛,甚或皮肤麻木不仁。

刺寒痹怎样才能使躯体内部产生热感?

对一般体质比较好的劳动者病人,可用烧红的火针刺治,而对养尊处优体质较差的病人,则多用药熨。

终始第九

针刺的原理,全都在“终始”之中,如果要准确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

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

阳经承接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承接五脏中运行的脉气。

所以,在采用泄法刺治时要迎而守之,采用补法刺治时要随而济之。

掌握了迎随补泄的要领,就可以使脉气调和。

而调和脉气的要点,在于了解阴阳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如果要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传授时应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扬光大。

如果不加重视,这些道理就会逐渐消亡,如果不按这些方法去做,就会造成天祸。

谨慎地顺应天地间阴阳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针刺终始的含义。

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以了解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阴阳的平衡情况。

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了阴阳盛衰的规律。

所谓平人,就是平常无病的人。

平人的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是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和的,脉气也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既无结涩和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的现象产生,内脏之本和肢体之末,在四时寒温变化时,就能相互协调,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

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

气短的人,脉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与两手的寸、尺两脉也不相称。

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

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

因此,只能用甘缓的药剂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则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药物。

像这样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疗,如果因不能快速产生疗效,而用泄法,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受到损害。

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

补阴泄阳,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泄六淫邪气,这样人才能声音清朗,元气充盛,耳聪目明。

如果泄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

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

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

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

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泄的手法,以使补能充实正气,泄能祛除邪气,病痛虽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

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

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

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

针治也应按经取穴。

阴经的邪气旺盛,阳经的正气虚弱,就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泄去阴经的邪气,以调和其有余和不足。

阴经的正气虚弱了,阳经的邪气盛了,应该先补阴经的正气,再泄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的有余和不足。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搏动于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针刺时应当察视三经的实虚。

如果虚症误用了泄法,叫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免不了会加重。

凡是刺治这类病症,可以先切其脉搏,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

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针法,那么病情就会加重。

至于三经动脉,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阴经有病的,应刺胸部的腧穴;

阳经有病的,应刺背部的腧穴;

肩膊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上肢经脉的腧穴。

对于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肿物,形状像小舌——译注。

)的患者,应当用铍针,刺舌下根柱部,以排出恶血。

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

手伸直而不能弯曲的,属骨病。

而病在骨的就应当治骨,病在筋的就应当治筋。

用针刺的方法补泄时,必须注意:

脉象坚实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针后也不要很快按住针孔,以利其尽量泄去邪气;

脉象虚弱乏力的,就用浅刺的方法,以养护所取的经脉,出针时,则应迅速按住针孔,以防止邪气的侵入。

邪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到坚紧而疾速。

谷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徐缓而柔和。

脉气盛实的,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泄去邪气;

脉气虚弱的,就应当用浅刺的方法,使精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仅将邪气泄出。

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为痛症的脉象都坚实有力。

所以说:

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针治;

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刺治;

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

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

病在头部的,可以取足部的穴位;

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腘窝部的穴位;

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

病在手上,臂很沉重;

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

取穴刺治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

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属于阴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

病在上部的属阳症,病在下部的属阴症。

身体发痒的人,说明病邪在皮肤,属阳症,应采用浅刺的方法。

病起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阳经;

病起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

原文九:

针刺时,刺者应如深居幽静一样,静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又如同紧闭的门窗一样,心神贯注,听不到外界的声响,以使精神内守,专一地进行针刺。

或用浅刺而留针的方法,或用轻微浮刺的方法,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

针刺之后,应使阳气内敛,阴气外散,持守正气而不让其泄出,谨守邪气而不让其侵入,这就是得气的含义。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岐伯道:

四时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而百病的产生,又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怎样来决定针灸治疗的方法呢?

岐伯回答说:

四时邪气,侵袭人体而使人发病,但各有一定的部位。

灸刺的原则,也应当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来确定有关的穴位。

所以在春天针刺,就取用络脉分肉的间隙,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

在夏天针刺,就取用阳经、孙络,或取分肉之间,以及透过皮肤浅刺;

在秋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输穴,如病邪在六腑的,可以取用合穴;

在冬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应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较长。

患温疟而不出汗的,可以取五十九个治疗热病的主要腧穴。

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可以取五十个治疗水病的主要腧穴。

如果皮肤有血络,就应针刺放血。

患飧泄症,应补三阴交穴,同时上刺阴陵泉,都应长时间留针,待针下有热感才可止针。

患转筋在外侧部位的,取三阳经的腧穴;

患转筋在内侧部位的,取三阴经的腧穴,都是用火针刺入。

患水肿而不兼风邪的,首先用铍针刺脐下三寸的部位,然后再用中空如筒的针刺入针处,以吸出腹中的水。

反复这样做,把水放尽。

水去之后,则肌肉坚实。

若排水时排泄缓慢,就会使病人烦躁满闷;

若排泄得较快,则病人觉得舒适安静。

用此法可隔天刺一次,直至水尽为止,并兼服利水的药物。

一般在刚进行针刺时服药。

服药时不可吃东西,吃东西时不可服药,开始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