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docx
《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总的方向来说,就是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银根松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总需求政策。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全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通货膨胀内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预测,灵活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稳。
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主要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对冲多余流动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的流动性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
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规划。
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
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
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2008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8%。
人民币贷款分布更为均衡,全年新增4.9万亿元,各季分别为1.33万亿元、1.12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43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利率先升后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较年内高点8月份下降1.96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1.66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46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但总体上看,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较大,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加之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发挥效应,国民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
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
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政策总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
1、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2、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总之,萧条时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繁荣时期要泼水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二、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再贴现率政策
3、调整法定准备率
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一直在下调法定准备率
三、效果:
1、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立竿见影,宏观经济短期内止跌回稳。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减低利率,增加投资。
减缓经济下滑趋势,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
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外贸数据,也有好转的迹象,3月份进出口同比跌幅较前两个月明显收窄,当月外贸顺差强劲反弹。
此外,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
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仍在探底明显不同,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这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
2、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
经济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AD,避免过多的供大于求,减轻通货紧缩
我国CPI在去年2月达到高点8.7%后就一路下滑,并且跌幅不断扩大。
在去年四季度国家果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物价的过快下跌趋势逐步得以遏制,在今年2月物价达到最低点-1.6%后,3月份回升到-1.2%,跌幅明显收窄,尽管4月份再次下跌到-1.5%,但也没有跌破近期低点。
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2009年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情况
月份
CPI
M2同比增幅(月末)
货币政策
2008年01月
7.10%
18.9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02月
8.70%
17.48%
--
2008年03月
8.30%
16.29%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04月
8.50%
16.9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05月
7.70%
18.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
2008年06月
7.10%
17.37%
--
2008年07月
6.30%
16.35%
--
2008年08月
4.90%
16.0%
--
2008年09月
4.60%
15.29%
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2008年10月
4.0%
15.02%
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2008年11月
2.40%
14.8%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008年12月
1.20%
17.8%
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9年01月
1.00%
18.79%
--
2009年02月
-1.60%
20.48%
--
2009年03月
-1.20%
25.51%
【历年货币政策】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提出,下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称,下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2011年我国为什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
当年11月5日,包括四万亿巨大投资计划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出台。
2009年政府加大了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文化和民生事业方面的投资力度。
而2010年,四万亿投资计划走到了实施的最后一年。
但财政政策没有与货币政策一起“双退出”,是因为四万亿投资的效果尚待巩固,一些投资项目还在进行中。
明年中国经济回落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内部经济复苏还有一定不稳定性,需要总体积极的经济政策,而在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对冲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
实施文件的货币政策是应为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过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1,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两防”目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
2,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可以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改变企业投资成本偏低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
3,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最主要政策手段,利用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可以有效回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迫投放的人民币,从而缓解流动性过剩;
4,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解决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和财政投资结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可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4,稳健财政政策要求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从而发挥财政收入再分配功能,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扩大消费需求;
5,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倾斜,可以起到保障与改善民生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
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
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
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
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
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
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
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
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
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国内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2010年,我国GDP增速在一季度冲高之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态势,但在四季度开始启稳回升。
2011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转型加快推进,预计经济增速将略低于2010年,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恢复,“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博弈使2011年投资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但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强烈,但由于中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加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因此预计2011年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仍会下降,房地产投资受调控影响也将出现下滑。
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将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
同时国家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资将快速增长,加上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等落后地区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
因此,总的来看,2011年的投资增速尽管可能比2010年小幅回落,但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其次,收入分配改革预期推动2011年消费维持稳定增长。
虽然从具体消费领域来看,由于刺激政策到期及高基数效应将使2011年汽车消费增速可能放缓,而房地产市场调整也可能影响家具、家电及装修类消费增长。
但另一方面,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个税改革)等,这种改革的预期将促使2011年消费仍保持稳定增长。
此外,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开始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GDP增速,如果这种趋势维持下去,对未来消费增长也会带来促进作用,因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市,且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空间较大。
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达到19.5%左右。
第三,2011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因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及2010年高基数效应而明显回落,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5%左右,进口增速仍将快于出口(20%左右),全年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预计规模在1500亿美元左右,因此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仍将下降。
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速在10%左右,比2010年略有回落。
从季度增长率来看,初步估计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10%、10.5%、10%。
2010年国际收支状况将继续改善,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量、当月进出口新增额均继续复苏并创下历史新高。
贸易顺差逐步走稳,全年顺差总量比2009年稍有回落。
2011年国际收支仍将维持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额仍将持续增长,但由于2010年基数大幅提高,同比增速将有所下调,预计进口增长可能快于出口。
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国内外投资收益差扩大;汇差、利差、投资收益差扩大均将推动短期资本继续流入。
综合考虑贸易顺差、FDI和短期资本流入三大因素,2011年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会突破3.2万亿美元。
此外,由于中外经济政治环境影响,预计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继续维持渐进升值态势,2011年的升值速度可能有所加快,全年升值幅度预计在5%~7%。
通胀压力较大,CPI年内见顶走稳
2011年我国物价压力依然很大,通胀治理不可掉以轻心。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
从土地供给来看,原本大量处于城郊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居住用地。
土地性质转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的大幅缩减,如很多城市现存的蔬菜基地存量仅为原来的1/2到1/3;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导致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不足,未来只有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使务农和务工的单位劳动报酬大致相当时,农村劳动力才可能出现回流。
而在此之前,农产品价格仍将长期看涨。
二是工资和资源品价格上涨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和新增劳动力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城市工资呈不断上涨的态势。
国内各省市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上涨在提升消费总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大了未来的通胀压力;水、电、煤等资源品价格近年来也随着各项成本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虽然发改委等政府机构实施行政干预阻止资源品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但这样干预的效果恐怕难以持久。
一旦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上游资源品价格上涨将会重新抬头,推动下游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价格的重新上升,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始终维持在高位,提高了通胀的治理难度。
三是短期内流动性难以完全被吸收。
2011年初央行经济工作会议将“稳物价”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但是考虑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短期内难以急剧收紧。
因此虽然2011年货币增量可能会有所收缩,但是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存量一时之间难以快速回笼。
2010年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规模已达到7.95万亿元。
由于信贷和货币供给对物价的时滞大概有3~4个季度,那么只要央行不急剧收紧流动性,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流动性压力仍将处在高位。
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
我国进口商品类别中,铁矿石、初级塑料、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增长较快。
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上行,至2010年底基本恢复到2007年危机之前的水平,RJ/CRB指数恢复到320点左右。
并且2011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更为稳固,原油等大宗商品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格局,这将推高我国未来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
五是物价持续上涨预期已经初步形成。
2010年底非食品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并且随着工资和资源品价格的上升,通胀预期已经不断自我强化。
未来如无有力的干预措施转变预期,那么通胀压力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虽然2011年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但随着产出缺口的明显收窄、货币增速的逐步放缓、物价周期的渐趋高点、干预措施的依次到位,物价运行可能在2011年中见顶走稳。
2011年全年CPI约为4.5%,前两个
季度可能出现高点,CPI的月度峰值可能会突破6%。
物价运行将见顶走稳,通胀形势总体可控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产出缺口已经不断缩小。
此轮通胀主要是总需求迅速扩张引起的,2009年为应对危机,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货币投放总量较大,两者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结合,产出缺口随之不断扩大。
而这一产出缺口在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第二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持续收缩,并逐渐向总供求平衡的方向发展。
如果未来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并且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力度不放松,那么可以预计在2011年年中前后,产出缺口收窄很可能会影响到物价,成为推动物价出现下行的重要因素。
二是货币增速逐步放缓。
事实上在2010年货币政策已经逐渐趋于收紧,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2011年初又各调升一次。
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一个相对中性的政策调控框架内。
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中偏紧。
从现金和活期存款M1与物价的历史相关性分析来看,M1是一种交易性需求,当M1迅速上升时,物价会在三到四个季度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而M1如果出现回落,之后物价也会明显回落,只是程度上可能略有不同。
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M1在2010年的第一季度已经开始出现急剧的回落,预计2011年上半年物价也可能出现回落。
同样从M1与M2增速的“倒剪刀差”来看,历史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M1与M2的“倒剪刀差”与物价也有一定的滞后相关性。
这一剪刀差最高的时候是2010年一季度,随后就出现持续回落,目前已经消失,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半年左右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价格运行周期已至尾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一轮价格周期中长期的特征较为显著。
周期性运行的规律就是有涨有跌,一旦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价格上行态势就会有所回调。
物价在上行一个阶段后,其内部也会酝酿抑制其进一步上涨的因素,从而导致物价走向回落或阶段性调整。
研究物价运行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从1999年一直到现在,大概十年多的时间总共形成了四个周期,每一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