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120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Word下载.docx

20.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学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知识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同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21.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其作品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提出了和传统教育三中心相对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是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中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

2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加里宁他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论文和演说汇编成《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24.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5.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他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

26.杨贤江:

以李浩物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7.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是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理论中发展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教学与发展”研究推动了苏联学制与课程改革

28.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位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

29.瓦根舍因著作《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是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理论中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30.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1.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其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尝试-错误说。

著名实验:

小猫“迷箱”实验

32.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他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33%

33.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白鼠实验

34.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比较强调自我中心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且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35.保罗·

朗格郎《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使得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出版《终身教育导论》

36.乌申斯基发表《认识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7.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俄国第一步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38.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提出有意义接收学习论并且将陈述性知识学习进行分类将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

39.艾宾浩斯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40.耶克斯·

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共同发现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简答题

1.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参考答案】学校教育,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影响人的发展上有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其它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但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是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3、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4、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18、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

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19、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参考答案】

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1.以学生为中心;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0、简述泰勒的目标原理

【参考答案】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1、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参考答案】

1.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

教科书是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4、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5、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7、简述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8、简述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2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3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3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33、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4、简述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5、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6、如何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37、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38、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1)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40、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3、德育内容包括哪些?

1.政治教育。

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2.思想教育。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

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功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知道。

4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45、如何贯彻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6、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47、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