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C卷文档格式.docx
《长沙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C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C卷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动的重量。
(节选自何江穗《行动的重量:
“泰坦尼克号”》生与死的另一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的力量”是指与结构因素相关的制度安排对个人生存机会所产生的影响力。
B.舱位本身并不体现结构的力量,只有对它作出制度安排,才成为一种结构的力量。
C.“行动的力量”是指人们面对制度安排时行动选择对自己生存机会产生的影响力。
D.“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的命运是由“结构的力量”和“行动的力量”共同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有关社会学的论文,“泰坦尼克号”船难是全文唯一的论据,用以阐释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
B.第一段是引论,由晋军的文章写起,指出其片面性,进而提出中心论点,即“结构的力量”并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全部涵义。
C.第二段阐释社会结构以及“结构的力量”的含义,第三段着重阐述结构力量的局限性,指出“结构的力量”隐藏“结构失效”的可能。
D.第四段指出“泰坦尼克号”船难是现代社会的隐喻,指明结构力量与个体行动选择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的力量体现为相关的制度安排,若没有“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撤离原则,“泰坦尼克号”上的女性和儿童不会比他人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B.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因取消了“旗人”的特权,游手好闲,不自食其力,最终饿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个人行动选择的结果。
C.“泰坦尼克号”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船上的人们之间在阶层、性别、年龄、族群/种族等维度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
D.所谓行动有重量,是指个人行动选择可以改变既定的制度安排,打破客观存在的差异,获得或者丧失可能的生存机会,而演绎别样的人生。
2.(12分)(2017·
黔东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
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
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
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
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
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
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
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
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
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
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
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
他有一句口头禅:
急啥?
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
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
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
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
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
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
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
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
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
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
米铺卖米。
大米、小米、香米、糯米。
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
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
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
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
薄利就多销。
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
不少人家成了常客。
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
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
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
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
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
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
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
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
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
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
赵掌柜一视同仁。
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
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
“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
”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
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
”一掌,“你吃饱了撑的!
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
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
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
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
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
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
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
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
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选自《短篇小说》2015年第9期)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
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
(2)
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
文中赵掌柜的口头禅“急啥?
再急,也得慢慢来”,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3.(18分)(2016·
郴州模拟)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
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
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4)
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3题;
4.(11分)(2019高三下·
静安模拟)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顾东桥书
(明)王阳明
来书①云:
“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別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________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无乃自相矛盾已乎?
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
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
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
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
文中指信。
②吾子:
尊称,您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其
B.然
C.以
D.为
(2)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A.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
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
C.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D.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3)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4)王阳明回复顾东桥的书信,语气肯定,推理严谨。
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5.(15分)(2017高三下·
南京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
作者自称。
②佳人:
指知音。
③青眼:
表示有好感(典出魏晋名士)。
【注释】1、快阁:
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
作者自指。
《晋书·
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
“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3、东西:
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说说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有何不同?
颈联“朱弦绝”“青眼横”分别运用了哪两人的典故?
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10分)(2017高一下·
宁夏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
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
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
共16分)
7.(2分)(2018高一上·
台州期中)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凡是作弊的行为,都令人不耻,可是今天,小到一般的考试作弊,大到学术科研的作弊,有的人竟然习见不惊。
B.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结余经费近百万元。
C.美国的伟人和精英都对扑克情有独钟,从政客到将军再到产业大亨,概莫能外。
D.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8.(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会议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提出六大任务,要求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这一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出一条形态适宜、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B.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C.近日,我国利用高性能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测序和组装分析,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夜游草堂”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展演和互动节目,使古典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结合,再现唐风古意,体验文人雅趣。
9.(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月光牵动人最悠远最深处的东西。
_________;
_________。
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①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
②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③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
④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⑤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
⑥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
A.⑤③①④②⑥
B.④②⑤③①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③④②①⑥
10.(5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
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然而,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却自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从他的身上跨过去。
老师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150余名大学生。
在这位副教授的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
此举是何用意?
这位副教授解释:
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请就“教授求胯下之辱”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①观点明确;
条理清晰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11.(5分)(2020高一上·
铜陵期末)下面是南京中山陵陵寝预约参观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
四、写作(共1题;
共5分)
12.(5分)(2017·
凉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
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
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
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
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
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